【抗疫一週年】台灣COVID-19境外、本土病例分析5大重點

【抗疫一週年】台灣COVID-19境外、本土病例分析5大重點
【抗疫一週年】台灣COVID-19境外、本土病例分析5大重點

文字/陳潔 林慧貞

設計/黃禹禛

數據整理/柯皓翔

截至1月21日為止,台灣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為873人,其中768人來自境外移入、66名為本土病例,7名個案不幸死亡。

Yahoo奇摩X《報導者》針對873位確診者進行分析:病例感染形態為何?境外移入多來自哪些國家?傳播場域哪裡最多?感染者年齡分布及縣巿分布又在哪裡?目前最大防疫挑戰何在?

一年前的2020年1月21日,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正式襲入台灣,一名55歲女台商,由中國武漢入境時出現發燒、咳嗽症狀,抵台後主動通報身體不適,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就醫,採檢後確診,為台灣首名病例。但因患者未隱瞞症狀、加上台灣提早啟動的邊境防疫手段,成功攔下這名個案、未進入社區。

隨著疫情由武漢快速蔓延到全世界,台灣防疫壓力也持續上升。一年後的今日(2021年1月21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達9,685萬人、207萬人死亡,全球五大洲皆有病例,最新難題是多種變異病毒株出現,又提高了傳播速率。

今(21)日又新增3起境外移入案例,2例來自菲律賓,為30多歲男性漁工(案872),及20多歲女性移工(案873),分別於今年1月6日及7日來台工作,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檢疫,分別在1月19日及20日檢疫期滿前採檢,今天確診,皆屬無症狀感染者,期間未與人接觸,沒有匡列接觸者。

另一例案874(註:總確診數與最新案號有1例落差,是因案530檢體錯置為案536之檢體,指揮中心於2020年10月28日移除此案。)則為丹麥籍30多歲男性,迄今無症狀,去年12月30日來台洽公,今年1月14日檢疫期滿,同日前往國內某公司洽公,因預定出境於1月20日至醫院自費採檢,因檢出陽性、Ct值30而隔離治療中,指揮中心研判是境外移入個案。

COVID-19襲台365天後,確診人數為873人,其中768人來自境外移入、66名為本土病例,究竟台灣患者的樣貌如何?威脅又在哪裡?

COVID-19爆發1年,台灣累計確診數
COVID-19爆發1年,台灣累計確診數

Ⅰ. 境外移入個案:共768名、佔88%,印美菲英法為前5大

873位確診個案中,768人為自境外移入,佔整體88%。而768位境外移入個案,前5名入境國來自印尼、美國、菲律賓、英國、法國。

其中,印尼與菲律賓入境者多為移工。由於印尼移工入境確診比例過高,指揮中心已自上月(2020年12月4日)起,無限期暫停印尼移工來台。菲律賓也曾因確診個案數太多,指揮中心曾在去年7月26日起,要求菲律賓入境者需「入境普篩」、8月12日要求集中檢疫,直到11月9日才取消普篩制度。目前所有東南亞移工,包含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都須在14天檢疫期滿後採檢。

全球仍處在疫情高峰期,單是美國確診人數,就有2,443萬人,比台灣總人口數還多。多國皆已檢出新型變異病毒,雖然重症率未增、但傳播效率更快,讓邊境防疫雪上加霜。

前20境外移入來源國統計
前20境外移入來源國統計

2021年1月1日起,台灣入境限制全面提升,除特殊身分者,全面禁止外籍人士入境;今1月15日開始,入境檢疫不僅要有登機前3日內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還必須提供檢疫居所證明,居家檢疫也必須一人一戶,不可以與台灣的家人同住,否則即需到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進行14天檢疫。

英國、南非、史瓦帝尼旅遊史者,因入台病例被檢出變種病毒列為入境普篩,入境及檢疫期滿需強制篩檢2次。東南亞地區移工則為檢疫期滿需強制篩檢。

Ⅱ. 本土案例共66人,24人遭家人、同住者感染

台灣本土66案例概況
台灣本土66案例概況

至今台灣共有66起本土個案,其中有10例不明感染源,目前為止,社區感染所幸都未擴大。

分析台灣本土病例,多數仍是同住、一起工作、一起上課等密閉空間中,較親密接觸者為主。66名病例中,24人為同住家人及伴侶感染、6人被同學/同事感染、12人則是與友人吃飯、喝咖啡等接觸感染。

國家衛生院神經及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為堅先前受訪時表示,確診者常被親密接觸者感染,表示台灣民眾經過多年訓練,對陌生人都相當謹慎、懂得自我保護;但病毒常在人卸下心防,例如與同學、親戚吃飯、喝咖啡時趁虛而入。

Ⅲ. 本土案例8成集中在北部,半數為39歲以下年輕人

台灣確診案例分布圖
台灣確診案例分布圖

由於台灣近9成病例都為境外移入,病例也多由機場相關地區醫院收治,北部地區成為最主要的病例集中地。

根據疾管署統計,66名本土病例,有55例、83%都在北部,其中桃園市25例最高,其次為新北市18例、台北市8例,而新竹市也有3例、基隆市1例;中部的台中市有5例、彰化縣4例、南投縣1例;南部則僅有台南市1例。

林口長庚感染醫學科醫師、疫情北區指揮官黃玉成和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陳世英都表示,台灣以境外移入為大宗,入境主要還是在桃園國際機場,有症狀篩檢出來就近送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因此病例許多集中在北部,但如今部桃傳出群聚感染事件,考驗指揮中心調度的重要性。

至於感染者的性別及年齡分布,無論整體或本土病例,女性感染者比高於男性,整體病例分布中,有451例女性、 422例男性。若單以本土病例來看,女性37例、也比男性的29例高。

感染者的年齡分布方面,年輕人也遠高於年長者。整體病例中,38%為20~29歲、25%是30~39歲,有69%都是39歲以下年輕人,65歲以上長者占5.6%。若單獨看本土病例,確診者則集中三大年齡層:20~29歲、30~39歲各占21%,50~59歲則占22.7%,65歲以上高風險長者族群約12%。

黃玉成表示,本土被感染的很多都是入境確診者的家屬,重症仍以抵抗力較差的年長者較多,至於男女比例的差異,原因無法斷定,要回到個案去研究。

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黃立民則指出,回國確診的年輕人回來,接觸的生活圈也是年輕人居多,可能因此本土案例也偏向年輕。至於男女比例則因為沒有差很多,台灣個案太少,只是在誤差範圍內,除非有很大的偏差才有辦法分析,「不過年輕人較少重症,重症仍以年長者多,全世界皆是如此,主要跟抵抗力強弱有關。」

Ⅳ. 兩起院內感染事件共累積19名病例,防疫最大挑戰

台灣至今發生過兩起院內感染事件,是本土病例最大火藥庫。目前仍在疫調、篩檢的部桃的群聚案,已擴散到第四圈,醫護同住家人也遭感染,從院內散播到社區,是疫情以來最大挑戰,警報仍未解除。

第一起院內感染個案發生於去年2月29日,一名50多歲婦人(案34)住進林口長庚醫院後,傳給4名院內人士,包含1名清潔工、3名醫護人員;擴散至婦人的女兒、兒子、同病房不同病室的陪病家屬、已出院病人,也陸續感染。整起醫院內群聚事件含指標病例共計9人確診。

當時,林口長庚醫院立即進行病房全面清潔消毒,所有病房接觸者,包含病人、醫護等進行隔離,病人移往一人一室照護,護理人員全數更換。指揮中心也強化醫院內分艙分流的措施,要求每一位醫護都固定在某一區塊工作,活動範圍縮小,11天後未再出現新的病例、讓這起事件結案。

目前部桃院內群聚感染,連同指標案例共10人確診,其中4名為醫護家人及同住者,仍未完全脫離擴散風險。此波群聚匡列的居家隔離者共564人,其中醫院員工319人,212人在檢疫所隔離,107人在家隔離──即院內427名醫護全數隔離;多數病人也轉院,醫院只出不進,全面清空。

指揮中心和桃園市政府討論後,今宣布啟動「健康關懷回溯機制」,針對1月6日到1月19日曾到過部桃的病患和陪病者1,100多人,分成紅黃綠三級,曾和確診者接觸過的紅區共191人,全數居家隔離,其餘則按照疫調結果,決定是否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居家隔離人數肯定會再增加、比現有的191人還要多,沒辦法全數集中到檢疫所,這些人不完全是高危險群,因此不用一人一戶,維持先前的防疫規定,有獨立衛浴、一人一室即可。

Ⅴ. 未來考驗:醫療人力調度吃緊,醫院、檢疫所、檢疫旅館仍是防堵重點

與此次部桃的院內群聚感染相比,去年的林口長庚第一時間進行強化分艙分流,縮小醫護人員足跡範圍,固定區塊工作,不跨病房移動。也在第一時間隔離所有接觸者醫護,清空病房消毒、將病人移動到一人一室觀察。並確診環境汙染可能性,急診室90多處採檢。部桃啟動的時間點較晚,最後由指揮中心直接進駐、接管院內感控與疫調。

不過,分艙分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名不具名的林口長庚住院醫師表示,連人力遠較其他醫院充足許多的林口長庚醫院,要確實做到分艙分流都相當困難。「光是有人發燒被隔離,班表就快排不出來了!」

這名住院醫師表示,醫院的人力原本就吃緊,住院醫師除了要跟診、顧病房,還要處理許多瑣事,「假設現在醫院內有一區要專責當紅區,每天晚上要一個住院醫師值班,住院醫師的任務就是守在紅區,其他事情都沒辦法支援,且一個月至少就要有3到4個住院醫師在紅區輪班,人力上是大受影響。」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自去年3月起,衛福部已要求醫院要提出3大計畫,包含「院內感染群聚應變計畫」,將院內的動線規劃、區分紅、黃、綠風險區,醫護盡可能縮小活動範圍。但這也會造成人力吃緊,因此同時要有「服務降載計畫」,適時減少醫院其他服務,如健檢;最後當院內感染影響太大,過多醫護需要居家隔離時,則要有醫院「持續營運計畫」,例如遠距醫療。

黃玉成表示,在部桃未發生群聚感染事件時,曾高達20%確診患者都送到部桃,不過這是分布在一整年內,「不是同時間大量集中,這很重要。」若短時間內有大量確診病患,指揮中心必須調度別的醫院,不能只集中在北部,像去年下半年指揮中心有將部分確診移工、入境案例分散到中南部,就很重要。

台灣在長達8個多月沒有本土案例後爆發群聚感染,黃玉成認為,和入境者會有接觸的機構還是防疫重點,例如醫院,檢疫所、檢疫旅館等,都有潛在傳播可能,只要有鬆懈就會提高風險。

陳世英也提醒,國家要檢視給予醫療院所的人力資源夠不夠,例如分配到照顧COVID-19病患的醫師,能不能只專責照顧就好,國家和社會是不是給予足夠的支持。而社區自己也要做好防疫,疫情控制是全民運動,每個人都能當擋下病毒的那個人。

為緩解目前部桃醫護隔離與防疫壓力,陳時中今也宣布,已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討論設立「部桃專案」,針對此波疫情進到隔離病室的醫護,給予津貼,金額還在討論;進到風險區照顧的醫護,也會給予津貼。

台灣抗疫365天,關鍵時刻大事紀
台灣抗疫365天,關鍵時刻大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