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萌不萌

作者:田志仁

沿著野溪上溯,生態調查員踩過溪石和湍瀨,循著之字型的路徑,目光不斷的在溪床掃射,搜尋著動物活動後留下的線索。偶爾聽到同伴一聲輕呼,快步前往,查看在緩流處泥灘上,一個個輕靈小巧的腳印。腳印新鮮兩兩成對,腳趾細長,在末端壓出一勾爪痕,依著腳步輕重和地面的粗細鬆密,在灘地留下3-5趾的印痕(圖一)。牠的腳步凌亂,方向不定,或許是凌晨時分在這兒覓食徘徊所留下。

圖一 食蟹獴在灘地留下腳印
圖一 食蟹獴在灘地留下腳印

腳印的主人是「食蟹獴」,牠在台灣廣泛分布,是淺山野溪中常見的「寶可夢」,歸類在食肉目,是台灣唯一的獴科動物。食蟹獴體型介於貓狗之間,有著尖頭尖尾、近紡錘流線的修長體態。牠最容易辨識的外型特徵,是嘴角到喉頸部的一抹清晰白色鬃毛(圖二),粗刺蓬鬆的體毛,由棕、灰、白,交雜成適合隱形於森林底層的迷彩毛色,在民間俗稱為棕簑貓、膨尾狸,而筆者更偏愛的,是鄉里口中所稱的「麻仔」(台語音bâ),俗又有力的泛稱食蟹獴、果子狸、鼬獾這類淺山哺乳動物,腦海浮現一副呆萌模樣。

圖二 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到食蟹獴活動
圖二 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到食蟹獴活動

顧名思義,食蟹獴是蝦蟹愛好者。從腳印的分布和方向,與調查時偶然閃現的身影,可以想像牠在野溪巡行覓食,翻找著溪石縫隙間躲藏的溪蟹、澤蟹、沼蝦或魚蛙等河鮮的畫面。也因此,當生態調查員在水邊軟泥上發現牠的腳印時,會更仔細的搜尋附近溪床,是否留有牠充滿白色蝦蟹殼的糞便(圖三),或是牠在大塊溪石上集中蝦蟹進食後,所留下的成堆蝦蟹殘骸,生態調查員們戲稱那塊石頭為「餐桌」。當然,已知的資料指出,食蟹獴除了河鮮外,食性廣泛,鼠、鳥、蛇、蜥、蝸牛、昆蟲等抓的到的小動物,都是牠的佳餚。

圖三 食蟹獴排遺內白色的蝦蟹殼
圖三 食蟹獴排遺內白色的蝦蟹殼

食蟹獴是保育類III級的法定保護動物,也在「台灣哺乳類紅皮書」中列為接近受脅(NT)物種。然而根據在鄉野訪談所得到的訊息,牠肉質腥臭,並非獵人所偏好的目標獵物,因此食蟹獴族群所受捕獵壓力較低;牠也是筆者在野溪調查或自動相機中,最常遇到的保育類。事實上,在調查資料呈現時,食蟹獴的確不若黑熊、石虎、水獺等瀕臨滅絕物種引人關注。

食蟹獴棲息於森林,覓食於野溪,往來於水陸兩域。牠具備一個物種成為環境指標生物的三大要件:數量多分布廣、容易辨識、對環境改變具敏感性,是台灣重要的溪流生態環境指標。一個流域如果發現依賴溪流甚深的食蟹獴,生態研究員會假設溪流周邊環境,足以供養這個肉食性消費者的棲息和生存,流域中自然棲地、食物網和水陸間廊道等因子的品質,相對較為完整和健康。

因此,筆者常想像,食蟹獴除了在生態上具有成為台灣溪流的健康指標生物潛力,外型呆萌的牠,同時也是值得台灣珍視的「國民萌獸」,因為食蟹獴擁有幾乎不會錯認的高辨識度,作為生態環境教育明星具有優勢,加上分布廣泛、又是日行性動物,台灣全島從中上游野溪到濕地埤塘,有很大的機會發現牠的活動痕跡,不僅貼近國民的生活,巧遇的機會也高。此外,食蟹獴仍屬於保育類,有法律的保護,牠在淺山地區容易受各類開發干擾影響,也適合作為環境教育警世的主角。

然而,此等國民萌獸所賴以為生的溪流和濱溪森林,卻在淺山或山區被逐步開發、蠶食鯨吞下,慢慢的被壓縮和限制。

打開google earth的衛星照片瀏覽台灣地景,你會驚訝的發現,溪流中混凝土結構物像長城般延綿,如鐵軌般一格格的,切割、整平、拉直,柔腸寸斷(圖四)。印象中阿里山姑娘水柔般的蜿蜒已經不再,而她與森林情人累世的連結,被一格格的隔離,從此楚河漢界。

圖四 野溪經過人為治理後的地景
圖四 野溪經過人為治理後的地景

待我們將鏡頭拉近一點,會發現框築在溪流身上的鐵軌般格狀物,稱之為河溪/野溪的治理或整治。是由密布著橫嵌入溪床的防砂壩、固床工、潛壩,和沿兩岸修築的近垂直護岸所構成(圖五),甚者會在兩側溪岸闢建水防和其他臨溪道路。這是政府部門如中央的水利署、水土保持局、林務局,和地方政府水利局處和鄉鎮公所等機關,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農田土地、道路交通、水庫用水等安全,對溪流所作的治理工程。這些為降低或消弭災害的溪流治理政策和手段,在政府職責和施政方向上難以非議,尤其是在921地震與88風災之後的一連串極端降雨和颱風下,引發土石流和水患等自然災害,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縮減水庫壽命。

圖五 固床工與防砂壩是溪流治理常用工法
圖五 固床工與防砂壩是溪流治理常用工法

然而,更深一層的剖析溪流治理背後的原因,除了治水防災的理由之外,龐大的治水經費和其所代表的權力,同時引來了各種複雜錯綜的勢力交織,爭食這塊大餅,例如政治卡位角鬥、機關本位主義、地方資源分配、人定勝天迷思、圍河蠶食爭地、新建道路政績與活絡各方經濟等等,細究不同層面和視角的需求,在治水大旗揚揚的檯面下纏繞糾結,十分耐人尋味。

對食蟹獴等中型哺乳動物而言,慣行治理工程所構築的高聳壩體、數公尺落差的固床工和護岸,或兩岸沿溪道路所形成的路殺威脅等等,都足以讓下溪覓食和回家休息的路,像迷宮般複雜,甚至成為難以越過的長城。因此,原本縱橫溪河的食蟹獴們,不只在台灣溪流下游密集開發區域絕跡,也在上中游淺山/里山地區舉步維艱。舉個近例,自由時報電子報2019年6月7日發布在youtube「超古錐!二級保育類動物 現身宜蘭稻田」的影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僅僅只是小型灌溉渠道混凝土護岸1公尺左右的落差,就已經足以困住食蟹獴,讓牠進退失據難以脫身。

筆者近7年在執行治理工程生態檢核的旅程中,幸運的有許多的機會巧遇這群熱愛溪流的「寶可夢」。曾經阿里山隙頂巧遇一群食蟹獴沿著農路小徑穿梭奔跑,也曾在茶山看到一隻小的亞成獸,踮著腳尖跳過曬燙的柏油路面下到路側野溪。在這些有趣的畫面背後,憂心其實多過喜悅,因為生態調查員們都清楚的知道腳下所踏之處,幾個月後就會有治理工程進駐——吉卜力「平成狸合戰」(台譯:歡喜碰碰狸)的故事,今日依然在台灣上演。

在2016年3月的調查途中,就在曾文水庫上游大埔橋頭涼亭旁的台三線,撿到一隻剛被路殺死亡的食蟹獴成體(圖六),推測牠是經過台三線進出曾文溪和左岸森林時,遭到過橋後急彎的車輛撞斃,不知道牠在死亡前,有沒有先飽食一頓。我們只能無奈地將牠的遺體移至路邊草叢,避免其他動物啃食而造成第二次路殺。

圖六 台三線大埔橋食蟹獴路殺
圖六 台三線大埔橋食蟹獴路殺

根據公民團體「路殺社」,在「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所公開的統計資料,2011年至今,累計記錄了220隻的食蟹獴路殺事件,雖然僅占哺乳動物之0.92%,卻已經是路殺隻數最多的保育類物種。從地域來看,以台東縣路殺的隻數最多(39隻)、嘉義縣(32隻)和南投縣(29隻)次之。從季節來看,食蟹獴路殺的高峰期是3-5月,剛好緊接在繁殖季後。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以緩解食蟹獴因河溪治理工程,和棲地破碎化增加路殺危機,所造成的生存壓力呢?

在筆者所從事的生態檢核業務中所能做的,是在河溪治理工程設計初期提供生態建議、和工程師討論較佳的設計方案。例如,優先在有濱溪林溪段採用零治理方案,或是限制治理範圍、工法和水防道路,保留食蟹獴最有可能出入溪流的自然廊道。或是使用較柔性的工法,例如緩坡、多孔隙的護岸,希望多少保有完工後恢復為近自然濱岸的潛勢。最後,在必須施作慣行混凝土護岸的溪段,設計動物逃生通道,或其他輔助設施,協助食蟹獴上下護岸,避免其受困。(圖七)

圖七 紅外線自動相機捕捉到食蟹獴利用支流匯口處的砌石緩坡上行進入濱溪林
圖七 紅外線自動相機捕捉到食蟹獴利用支流匯口處的砌石緩坡上行進入濱溪林

當然,以上在工程設計的作為皆是改善食蟹獴整體棲地環境的末端環節,難以治本。台灣仍需在從政策、法規和價值觀等多個層面上,同時推動分進合擊,才有機會從食蟹獴開始,展開一張庇護各類野生動物的保護傘。

在政策面,可先從上位政策著手,從流域、棲地和廊道等較大尺度盤點現況,藉由公民參與的落實,整合民間和專家學者的見解和經驗,作整體通盤的檢討和調整。近2年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開始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簡稱國土綠網計畫)就是很好的開端,這個計畫借鏡國際間里山倡議的經驗,因應土地開發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系統破碎化和棲地阻隔,跨域整合農業、交通、水利等政府單位及民間,架構整體國土綠色生態網絡保育架構,其中也涵括了水利署、林務局、水土保持局和地方政府的河溪治理工作。目前不足的是基層所依據的治水防災規畫和道路設計規畫等,常沿用十數年前,未納入生態友善和國土綠網概念的規劃報告,造成基層執行和中央政策方向的落差。

上述的落差,可經由執行面的努力而有限度的消弭。例如彙整公部門研發推廣12年之久的「生態檢核機制」,萃取其成熟的執行經驗,從容易因政隨人息的機關內部規範或行政命令,提升至可穩定行政的法律位階,以強化公共工程實際執行時最後一道把關的防線。(延伸閱讀:生態檢核機制發展與展望(水保技術第14卷第1期第50-67頁)生態檢核機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最後,也是最困難的,是台灣人民未來數十年願景與價值觀的選擇和確立。讀者們可以思考,我們想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台灣?是有山裡有溪、溪邊有林、林內有獸,是父母可以帶著小孩下溪尋覓著食蟹獴腳印,享受人和自然共存的景象?或是在發了財後,成為富有的窮人,只能從紀錄片、圖冊和博物館中指認,告訴子孫這動物在阿公的年代還隨處可見?或是付出高額旅費遠赴異國,去看在台灣土地上也曾經活躍的動物?

食蟹獴離我們其實很近,山裡有獸的未來確實不遠,一切端視我們當下的作為。

作者介紹

田志仁,畢業於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專業涵括環境工程、溪流生態與環境微生物之親源地理與分類演化。目前業務與研究方向著重於河溪治理工程和相關流域開發等人類干擾行為,對於河溪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並尋求改善之道。現任職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的研究員兼技術經理,聚焦於生態檢核相關之案例實作、制度和評估方法研發與生態效益研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