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搜捕之後:《蘋果日報》與香港精神

Police officers stand guard outside Apple Daily headquarters as Hong Kong media tycoon Jimmy Lai, who founded local newspaper Apple Daily, is arrested by police officers at his home in Hong Kong, Monday, Aug. 10, 2020. Hong Kong police arrested Lai and raided the publisher's headquarters Monday in the highest-profile use yet of the new national security law Beijing imposed on the city after protests last year. (AP Photo/Vincent Yu)
圖片來源:AP

作者/獨立評論

文/蘇美智

昨夜我和很多香港人一起失眠了,早上醒來打開臉書一看,果然,都是實體版《蘋果日報》的照片。這是香港目前差不多碩果僅存、敢於明刀明槍跟強權對著幹的新聞報紙。

臉書上,有人默默地展開A1頭條拍攝,有人炫燿自己多早起來成功搶購,有人分享街頭巷尾的銷售情報。而這些人當中,很多明明一早就訂了網上版報紙。

「街坊不斷在群組報料哪裡還有《蘋果》賣,勢頭勁過(厲害過)搶iPhone!」

「從未見過 7仔(7-11便利店)條隊那麼有型:人人默默入來拿起一份《蘋果》輪候給錢,整條隊都是。」

「樓下商場和便利店沒有《蘋果》了,水果攤就有(真蘋果)。」

「網上看直播,看到一班熟悉的面孔,早上被警察打壓完,夜晚一樣埋頭認真做。有這樣搏命專業的新聞從業員,為我們堅守新聞自由陣地,半夜去買幾份報紙,又算得什麼?」

有圖為證:朋友凌晨2點多來到旺角,看到街上默站了一條長長的人龍,據說那區的報紙最早到貨。官方數字為證,《蘋果日報》兩週前的實體版印刷量只有7萬多份,今日原本發行35萬份,後來因應搶購勢頭加印至55萬份。

這份今日必搶的報紙,頭條大字標明「蘋果一定撐落去」(蘋果一定撐下去),潛台詞是「香港一定撐落去」(香港一定撐下去)。

▎8月10日香港蘋果大搜捕

昨日的《蘋果》,鶴唳風聲。

早上10時,200警員突然掩至壹傳媒大樓,以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把創辦人黎智英和多名高層扣上手銬拘捕。新聞影片所見,警員在編採室桌面上左翻翻右翻翻,對搜查令列明的「不包括任何編採新聞材料」不屑一顧,也無視現場記者的抗議和質問。消息來源保密是寫在新聞殿堂上的守則,在高壓政權之下,更是尋求公義的重要工具。但對這些莽夫或許會問,行公義會紮職(升職)嗎?

我在《蘋果》網站觀看大樓裡的現場直播,編採人員先是錯愕慌亂,但很快便整頓起來,組織接力直播和旁述。我看到新聞部被劃入大範圍的封鎖區,看到大批員工在烈日下被趕到街上罰站。我也聽到新鮮換上「國家安全處高級警司」銜頭的李桂華,要求記者不要用手機拍攝自己的辦公室,理由是「編採當然是坐下來寫寫字做做批注,你怎會拿電話出來?」單是旁觀,也感到血壓上飆,我為《蘋果》編採人員克制又專業的記錄喝采。

滋擾和搜查了6個鐘頭,一起在網上見證荒謬和暴烈的香港人,先是激動憤怒,後來不知是誰先開始的宣示:「明天白紙都買!」這6個字像野火那樣「轟」的一聲到處燒起。隔岸的我,明知自己縱使失眠也不會搶到《蘋果日報》,唯有用文字表態。畢竟我也在香港《蘋果日報》工作過差不多2年。

▎那些年,我在蘋果的日子

那是《蘋果日報》成立後2年左右,對於入行也只得2年的、青澀的我,它有一種危險的魅力。從起家開始,它就建立了一種矛盾的名聲:為了做好新聞,它不惜工本,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惜工本,包括向行內精英高薪挖角,不少令人嚮往的前輩都一一跳槽,而且傳聞薪金倍增(說傳聞,因為從不敢向前輩求證,但不是傳聞的是,這行向來薪低基數小)。不惜工本,也包括它不怕得罪人。說穿了,新聞也是古老行業,累積不少慣性和墮性,譬如行家會「駁料」分享資訊,遲到也不怕。但《蘋果日報》偏不分享。它一開始便建立了龐大得令人咋舌的突發團隊,不單派人分更駐守各大醫院急症室,還用人海戰術追擊意外現場。常見的是:電單車(機車)打頭陣,採訪車尾隨到,人人一身裝備,個個窮追猛打。小報館小記者一人一鏡,看到這個陣勢,很難不懷疑人生。

然而,它的好新聞跟我們在學院讀到的,卻也大不同。那些年,《蘋果》讓人聯想到的形容詞大概都是「煽情」、「低俗」一類,而它看重的新聞價值,資淺的我猜不透,堪稱「鬼影變幻球」。那時,幾多前輩記者天天為重要的嚴肅新聞努力,揭發權貴操控,揪出制度不公,做出不少冠絕全行的優秀報道,可是翻開報紙,佔上A1頭條卻是:一隻據說會守衛主人的靈性小貓、一宗莫名甚妙的家庭糾紛、或是一個明星的失態。

我個人經驗最神奇的一次,是被派到英國採訪末代港督彭定康⋯⋯的三個女兒,作為娛樂新聞加碼改版的頭炮。那時我自命流著新聞血,恨不得被派去找的是人家老爸。自九七回歸碼頭揮淚一別後,彭家三個女兒都不再是公眾人物了,而我出師之名只是「香港人掛念你們」。

採訪算是沒預約的,因為送出的電郵一直沒得到回覆。在細雨紛飛的倫敦街頭,我和攝影師站在人家工作的雜誌社樓下佇候,不明就裡的等啊等,竟然幸運地等到!對方當然錯愕,但大概出於英式禮貌,答應另約日子到家裡採訪。所以我確實到彭家作客了,可惜遇不上最期待的本尊。而那次之後,我也漸漸發現,自己擅長的原來不是在新聞前線衝鋒陷陣,而是留在後方專訪、慢工出細活。這也是自己在蘋果工作的重要收穫之一。

20年後,《蘋果》的面貌改變不少,但有意思的是,它依然充滿矛盾──它產出大量優秀嚴謹的、不懼強權的偵查報道,同時也出品了不少在娛樂和新聞之間踩線的劣質貨。然而,在被潑滿油污水的今日香港,《蘋果》很多始終如一的特質,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膽生毛(很有膽量),要做的事便去做,不依章法出牌,不理誰在做主,不管三七二十一。它的核心價值是服務讀者,既服務他們的獵奇心態和大眾品味,自然也服務他們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對挺直腰板過正常日子的嚮往。

▎香港式的資本主義政治表態

行文至此,再打開臉書,又是另一種風光。香港人不單為自己買一份報紙,還大疊大疊的買了很多報紙,派給買不到的人。有人把買到的報紙捐出來,加一個「支持蘋果日報,支持新聞自由」的籌款箱,放在區議員辦事處。有人呼籲「《蘋果》不只今日買,以後日日都要買」。在一片不景氣中,香港人也以最具資本主義特色的方法表態:買股票。從昨日至書寫此文時,壹傳媒股價累計升逾6倍,成交4.61億元。

香港人是傻的,傻得起勁,傻得可愛。據說傻人有傻福,我天天祈求這個說法不只一劑安慰。

蘋果和香港,都要撐下去。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從「匪諜就在你身邊」到「拒絕中生入境」,我們是否活在新白色恐怖中?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