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善不善良?一個香港新移民的街頭體驗

Motion blur. City life. Retro effect.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獨立評論 文/蘇美智

昨日,我差點把路上認識的台灣人弄哭了。不是第一次。

第一次在午後的士林夜市。我被女兒扯進新開的店子吃冰,老闆娘很親切,忙完便過來招呼,從黑糖很甜開始聊,再問起我們是不是新加坡人(女兒那天穿著滿滿熱帶風情的紥染裙子)。我說,我們從香港移居過來不久。

「香港啊……」她手搭到我肩上,觸感溫厚,「辛苦了。」我呆了一下,還未懂得反應,便見她口罩上的眼眶紅了,「⋯⋯阿姨是愛哭鬼,你們不要怪阿姨。」說罷生怕自己太激動似的,趕緊轉身躲到櫃枱後,結帳時才特意來告訴我們:「台灣人對外來人都很好,你們住下來,不用怕!」

另一次是給女兒辦學校手續,年輕助理過來關注,談到在大學英文系的香港同學,當然也問及香港。我說,女兒不少香港的好朋友,家中都在考慮移民到世界各地,未來要相聚,大概得跨越幾個海洋才成。聽了,她眼眶一紅,說:「我們都喜歡香港人。」

人在異地,這些點滴善意,特別令人溫暖,也常常觸動我已經很低的淚點。是的,對於台灣人,香港已經成為悲情城市了。不過除了悲情,我更希望人們看到威權下香港人的不卑不亢,他們看似天真的勇敢和澎湃的民間創意,全是力量。

至於台灣人的善良,我這新鮮人身在福中,猶在體會和理解中。

▎網路上的溫暖擁抱與歡樂反擊

善良,彷彿已經成為這個國度的人文地標。上網鍵入「善良」和「台灣」兩組詞語,會看到感謝台灣人令旅程美好的遊記,發現台灣人最樂於助人的社會實驗,還有大堆評論文章──「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台灣的特產是熱情與善良」、「台灣人友善,才怪」、「有教養的台灣人,善良是選擇」、「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大概沒有別個文化,會被放在「善良」標籤下那樣熱烈地討論,來來回回反反覆覆。

台灣人有多善良?來台幾個月,有兩個網上觀察給我帶來文化衝擊。一是台灣民眾給政府的臉書回應,二是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點名指責台灣對他人身攻擊時,網民報以的台式幽默。

2月,台港陷入嚴峻疫情,我在臉書同時收看兩地的官方消息,有點精神分裂的感覺。這些年來,香港一直由負評政府管治,香港民意研究所8月公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民望淨值跌至「負」54%──一城之首民望如此,實在是令人痛苦的黑色笑話。可以想像,管治團隊中任哪個高官出來講話,在網上都被一大堆「嬲嬲」淹沒。

台灣是另一極端,總統和政府部門的臉書差不多得到清一色的「心心」 。而阿中部長(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大概又是全台最能招粉的大叔,貼文只要有他身影,都賺來大量暖心的「辛苦了」和「好好休息」。但如此一面倒,也令任何討論或質疑防疫政策的留言顯得不識相,隨時惹來圍攻。

至於「This Attack Comes From Taiwan」則是很歡樂的體驗。面對國際級的不公指責,台灣總統蔡英文反邀譚德塞訪台,「感受一下台灣人民如何努力在遭受歧視和孤立之中,堅持走向世界、貢獻國際社會。」民眾則像開派對似的,以「This Attack Come From Taiwan」為記,在Twitter向譚德塞發放各種台灣旅遊和美食資訊,走「友善台灣」路線之餘,不忘以此處相對緩和的疫情來酸世衛:台灣百般好,但請管好自己的感染個案才來。

▎善良,也要有罵人的自在

這些澎湃的善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曾聽學者朋友分享,作為一個國家,台灣的「友善」也許已成為生存條件之一,尤其是國際上的「朋友」那麼少。我聽著,想起選美活動裡外貌最不起眼、受最少關注的那個,往往最常獲得「友誼小姐」名銜,因為必須表現得更值得眾人的友誼。我對台灣認識尚淺,不敢妄自猜測,但相信善良一定是美好的,只要不忘記該擁抱時擁抱,讓罵人時,也要有罵人的自在。

而新鮮人如我,繼續街頭巷尾的「台灣特產」初體驗。譬如某天晚上和兩個孩子外食,便收集了:1.曾經留美的餐聽老闆在台灣掛念美國、在美國掛念台灣的心情,2.賣衣老闆的堂妹嫁了給香港人,最近帶稚兒回台避過一場疫症,3.賣盤子老闆送貨時,車上有兩個可愛的稚兒,他說自己愛把孩子帶在身邊,爭取時間帶他們到處玩……

我挺肯定,住下來一段日子之後,自己對於台灣人的善良該會更複雜和多面的體驗。但此刻,感激我身在單純的善良和信任當中。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與中共抗衡,要當成是與野獸的搏鬥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