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僅見供給端的雙語政策 不見需求端的英語力

"Hello - word written on a smudged blackboard with a Chinese tranlation,with a hand holding chalk"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政府宣示2030年台灣要成為雙語國家,並訂2019年為雙語國家元年。近日為表示對於雙語政策的重視,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一同出席「2030雙語國家政策第一次諮詢會議」。政府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提到以往推動雙語政策,多從供給端的思維擬訂政策,未能成功鼓勵全民參與的風氣;因此,為了讓國人能夠隨時開口說英文,這次雙語國家之政策內涵將以需求驅動供給。

觀察教育現場的做法,教育部在110年提高經費到20億元,以往教育部每年約聘80多名外籍教師,將持續擴充到約300名,本國師資預計4年培育2000人。然而,全國有近4千所國中小、高中職,以每年招募300名外籍教師,以及4年2000名本土教師,最終每校平均配不到兩名教師。而除了老師數量充足的問題外,如果要以英語教授國小的數學、體育或是地理課程,也所需要適合的教材,並非將中文教材直接翻譯為英文即可。尤其國中生仍須要面對會考,高中生需要面對學測與指考,以英語學習數學或社會等專業科目,與升學考試的準備方向仍有難以銜接的落差。

以資源最優渥的台北市為例,近年積極推動雙語教育時,也遭遇師資與教材不足、語言環境建置、學習落差的問題。雖然有提出師資需求,但招聘名額與實際報名的英語老師人數有差距,仍面對師資的缺額,也因而全教總理事長指出「連最早推的台北市,師資都嚴重不足,更何況外縣市?」此外,學生用中文上課,已出現雙峰現象的學習差異,如果改為用英語教數學或自然,學習落差恐更大。「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特別強調從「需求端」全面強化國人的英語力,但在國中小的老師與學生曾表示需要用英語學習體育或數學嗎?政府曾調查或瞭解這些學習現場的學生、老師的英語提升的「需求」是什麼嗎?

相對於都市地區能夠招募英語師資,在花蓮、台東、屏東等偏鄉地區,有些學校連教中文的老師都很難招募到,豈能奢求雙語教師到偏鄉服務,也由於長期師資不穩定與教學資源不足,始終存在學習的城鄉差距。推動雙語教學恐只會讓學習差距變成偏鄉孩童難以跨越「學習鴻溝」。雖然教育部鼓勵用數位教學來辦理偏鄉的雙語教學,但偏鄉網路穩定度與速度難以與都會區相比,以及缺乏能操作與維修資訊設備的人員,數位落差的問題始終存在。

我們同意在「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目標是要走向國際、提升競爭力,擁有國際通行語言的溝通能力不可或缺。但如果從「需求端」提升英語力,對於某些民眾而言,英語只是生活能力或是學習能力的一部份,並不需要隨時開口說英文,或是陳義過高的國際競爭力。

有趣的是,在「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新加坡及印度,甚至羅馬尼亞為例,提到皆由於當地人民具有良好英文能力,爭取到許多跨國企業進駐,提供當地人民許多優質工作機會。但政府忽略前述三個國家的中語能力絕對無法與台灣相比,既然「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號稱是「雙語政策」,卻呈現政府部門供給端「由上而下」以英語為主導的「單語政策」,未見滿足民眾多元需求的英語力推動策略,最終在教育現場成為都會學生的厭學力與偏鄉孩童的挫折力。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