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整形增加面試錄取率?在這裡恐怕真的有用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陳慶德/現象・韓國

一提到整形,私心猜想許多讀者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韓國」(也可能反之亦然)。

最近我觀察到一份非常有趣的問卷調查,為 1974 年就於南韓當地設立的韓國蓋洛普(Gallup Korea)調查研究所(한국갤럽 조사연구소)於 2020 年 4 月 9 日所釋出的最新報告。

調查的題目即為:〈(韓國人對)外貌與整形手術的意識:1994 / 2004 / 2015 / 2020 年比較。〉(외모와 성형수술에 대한 의식(1994/2004/2015/2020년 비교))。

這份資料之所以會引起我注意,在於這份問卷調查時間橫跨 25 年之久,從 1994 年起,就對南韓國民陸續進行 4 次有關「整形」意見的調查──由此看來,這份調查結果,比起某單一年度、抑或「隨機採訪街頭民眾」,更具參考價值許多。

且此問卷調查的施行地域,包含了全南韓北中南 7 大地域(除了濟州島外),訪問(滿 19 歲以上)成年人回收有效問卷 1500 份,性別、年齡層分配平均 。

藉由這份完整報告,我想或許能讓人們更清楚看見從上個世紀末到近日,韓國人對於外貌與整形手術的真實看法:

為了求職或婚姻,你考慮過整形嗎? 67% 韓國人:是

整體而言,這份問卷共計 7 題,分別為:

1. 你(妳)認為在人生中,「外表」有多麼重要呢?

2. 你(妳)對自己的外表感到自信嗎?

3. 你(妳)有多費心思(整理)自己的外表嗎?

4.(如果您在乎外表的話),你(妳)最在意哪一部分?

5. 為了求職、就業和婚姻,是否考量過整形手術呢?

6. 你(妳)是否有過整形手術經驗?

7.(若沒有經驗過整形手術者),你(妳)是否考慮過動整形手術呢?想在哪個部分動手術呢?

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題目是第五題,問卷問到受訪者:「為了求職、就業和婚姻,是否考量過整形手術呢?」

這個問題相當「社會化」,甚至就我看來,還具有點誘導性、「故意性」的因果連結。不過因為這麼多的社會因素,不難想見為何此權威性的民調機構問卷,會刻意選擇這兩件事情來詢問南韓受訪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透過此問題,也可讓外人一窺南韓當地求職「外貌管理」的重要性,甚至大到影響個人動起整形手術、改善自己外貌的念頭。

先從調查結論談起:南韓人為了求職與婚姻,曾考量過整形手術(할 수도 있다)的比例,高達 67%;而認為「不需要」或「盡量不要」(하지 않는 것이 좋다)的比例僅共有 28%,兩者有著極大落差。另有 6% 的人,持保留態度觀望(무어라 말할 수 없다)。

「外貌壓力」女性高於男性、年輕人高於退休族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體而言相較起男性,南韓女性在求職與婚姻壓力下,更容易傾向接受整形手術。

細部而言,從性別和年齡來看,女性為了求職或婚姻此兩項外在因素,因而願意接受整形手術的年齡層,在 19-59 歲的年齡層中均高於男性,平均高達近八成;相較同年齡層男性的近六成五,雙方有一定差距。若單以年齡來看的話(接受整形比例)最高的指數,則出現在年輕男女族群。

有趣的是,在過往的調查中,此問卷針對男性所提問的是:「是否願意為就業進行整形手術」;而針對女性所提問的則是:「是否願意為結婚而進行整形手術」,在這次(2020年)的民調中才合併詢問。

而儘管過去的調查問題顯然有著男女偏見存在,雙方仍年年呈現「接受度上漲」的趨勢:如男性對整形手術的接受度(迫於就業),從 1994 年的 48%、到 2004 年的 66% 、再到 2015 年為 65% ;而女性對於整形手術的接受度(迫於結婚),也從 1994 年的 38% 、到 2004 年的 61% 、再到 2015 年為 66%。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 2000 年後,南韓每 10 位成年人中,就有「6 個半」的人,不再把為了求職、結婚而整形之舉視為禁忌或怪事,反倒是稀鬆平常、甚至自己也曾考慮過(或做過)的事。

最後,認為整形有其必要性的最高「職業別」為在職學生,高達 71%;最低的「職業別」則是退休人士或待業者。這或許也反映出如今南韓社會新鮮人「求職難」的現況。

韓媒報導:84% 面試官坦承會因外表影響面試評價

而就此問卷調查而來,我們針對「為求職而整形」此一因素深入探討,為何在南韓,「求職」會影響到人們動起整形手術的念頭?它真的有效嗎?

答案很可能還真的有。

早在 2010 年 10 月,就有南韓當地媒體報導,當年求職生(訪問當年度 6 月份的 1900 位求職新鮮人),將近有 28.5% (311位)願意為了求職而動整形手術;且在其中表示自己已經「動過刀」的 55 位受訪者中,有 53 位都認為「外表也是重要的面試實力」;之所以選擇動刀,在於「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與「增進面試通過率」(96.4%)。

而隨著時間流逝,此「求職整形風」非但沒有消退,還日漸興盛。更值得一提的是, 2014 年 4 月,韓國媒體又報導,高達 84.2% 的公司面試官承認,求職者的外表會影響到他們的評價;過半(57%)的面試官坦承,儘管應徵者能力若稍微有點不足,但念在他(她)帥氣外表、動人姿色,也會優先考量錄取他(她)。

這也難怪南韓諸多求職者表示「若是為了就業面試成功,而必須要去整形」的話,有高達 69% 的人都會選擇去動刀(認為不必要者為 31% )。這也連帶使得南韓興起了一股「就業整形」(취업성형)風;更有高達 88% 的人,認為外表本身已是當代求職的「基本條件」,且還會影響到自身未來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

而這些有意願進行「就業整形」的受訪者大多表示,願意花上 100 萬以上至 300 萬韓圜以下(折合新台幣約 25,000 元至 75,000 元,42%)來增進個人的外表條件。

「盲聘政策」推不動的社會慣性,但南韓可非「外貌協會」唯一成員

行筆至此,筆者不禁想到 2017 年 6 月文在寅總統曾經提出「盲聘政策」,要求政府機關、大小公司等,不得要求應徵者於履歷表上貼上大頭照,也希望避免揭露應徵者的大學以下學歷、身高、體重、家族關係與出生地等,容易造成「歧視」的資料,希望招聘單位與面試者能把焦點放在求職者的「專才」與「工作經驗」上。

然而,這個政策迄今效果仍極為有限,因為面試時求職者與面試官總會碰上面,到時外貌等個資仍無法避免地又會成為面試場的焦點──

正如同 2018 年7月底,南韓媒體指出應徵各大公司的求職者,平均每 5 位求職者中就有兩位表示,曾因自己的外表而遭到挫折感;甚至更讓他們氣憤的是,有些主考官還會於面試過程中,敏感地針對面試者的外表發問,讓這些受訪者深刻領悟到「外貌管理」(외모 관리)之重要性,也進而導致現今求職者為了「外貌管理」,平均每個月花在諸如健身房、減肥、髮型等相關消費,高達 18 萬韓圜(折合新台幣約 4500 元)以上。

但若先擺開韓國不談,「外表」在其他的國家或社會,是否真的也有增進工作錄取率抑或薪水的作用呢?西方也早已經有相關研究表示,兩者確實有一定的關連,諸如當代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於他的成名作《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內,就言及「外表吸引力,在商業領域的確會產生重要影響」──他引用了伊雷娜・弗瑞澤(Irene Frieze)的研究實驗,針對 700 多位年輕人的外表吸引力進行了「等級評價」,同時考察從他們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開始就業後,就業 10 年期間的薪水情況。

結果顯示:「那些外表有吸引力的男性,從一開始便得到了較為豐厚的薪水」,且這樣的影響力,並沒有隨著雇主對他們的逐漸瞭解而消退,反而還呈現增加的趨勢;且在將近 10 年的時間裡,「外表帥氣的男性」薪水總是超過外表普通的同事;但這項實驗對於女性,就顯得「稍微不利」:因為外表出眾的女性員工,一開始並沒有領到更高的薪水──但在工作過一段時間,她們的薪水仍然開始出現較高的成長。看來不論在南韓、美國或其他地方,「外表」真的對於個人面試、薪水甚至未來人際關係,都有點關連。

就此看來,雖然說人在職場上當然不能只靠外表、老師也經常教育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但很現實的是,外表確實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工作運」。這也難怪在競爭激烈的南韓社會,它真的成為許多求職面試者必爭的重點之一、甚至願意為此動刀整形。

至於這樣的「現實」你認不認同?或者是否開始反思過於重視外表甚於實質的社會?──這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靠整形增加面試錄取率?在韓國恐怕真的有用──南韓社會「求職整型風」現況》,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從履歷比到外貌──太極旗下,那找不到出口的競爭胡同
那些嫌棄別人整形的人,肯定沒體驗過這世界對「醜人」的深深惡意

作者簡介:

陳慶德,韓國文化研究者、旅韓作家。雲林科技大學應外系韓語講師。長期關心韓國年輕人與社會議題,善用「現象學」方法,分析文化現象與語言,著有熱銷《背包韓語》(聯經)、《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月熊)、《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逗點)等書。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