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標美國人,戴不戴口罩要看政治認同?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許恬寧/闖進矽谷

新冠病毒於今年 2 月在亞洲漸漸肆虐,我們卻在去年就訂好機票,準備 2 月中快閃臺灣一周,完成在母校臺灣大學拍婚紗的心願。

當時透過身邊任職美國科技大公司 Facebook、Google 的朋友們得知,如果從亞洲某些特定國家回到美國(包含臺灣),必須先在家工作 10 天、確認身體無恙後,才可以回公司上班。雖然我的公司 Adobe 沒有這個規定,在回臺灣的兩個禮拜前、和主管一對一開會時,我仍提出了這個方案,以確保同事們健康無虞。那時候美國鮮少確診案例,主管不失禮貌地笑笑說「再看看」、暗示我沒有必要。

2 月時的美臺對比

我從東灣通勤到舊金山上班,每天單趟要花至少 40 分鐘在 Bart(當地類似捷運的大眾運輸工具)上呼吸──當時沒有任何人在 Bart 上戴口罩。彼時常耳聞美國人普遍的想法是:「口罩只能用來防止將疾病傳給別人,無法保護一個人免於得病;但如果一個人生病了,就該直接在家休息,而不是在外面活動。」因此,我猜想他們若在路上看到有人戴口罩,應該會覺得奇怪,甚至帶有看到「移動病原體」的不安。

於是我陷入兩難──想保護自己戴口罩防疫,卻也擔心因疫情愈發造成對亞裔的歧視(美國總統川普不只一次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華裔特別容易被針對)。不戴口罩危險,戴口罩也危險,要賭「天災」(病毒)還是「人禍」(歧視)?我只能盡可能詢問身邊的人,計算兩種情況下的條件機率。

藉著請假回臺灣的話題聊到疫情,我試探主管對「戴口罩」的想法:主管是美國白人,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但總能試個水溫蒐集樣本。我向主管解釋目前在亞洲幾乎出門就要戴口罩來保護自己,捷運上也每個人都會戴口罩;但在這裡好像沒有人這樣⋯⋯主管再次禮貌地笑笑,告訴我這是個人選擇:「你如果想戴,沒有人可以阻止你。」聽起來不像反對,但絕稱不上贊成。

另外一位同事 A 是亞裔美國人,父母為來自香港的第一代移民。本以為彼此想法會比較接近,沒想到我是和她的父親相近⋯⋯她對我說道,爸爸要她戴口罩,但她不認同。她表示自己讀過各種資料來源,包含(美國的)醫院網站及疾病管制中心的廣告宣傳,並洋洋灑灑在訊息中列了 4 大點告訴我「口罩沒什麼用」。由此看來,「天災」對上「人禍」,目前某方恐怕是二比零領先。

回到臺北,拖著行李箱的我們安心地加入戴口罩的行列。對比主管提過的「個人選擇」,在這裡更像是「集體共識」。記得我坐在機場捷運座位上,戴著口罩打了一個噴嚏,隔壁的阿姨馬上站起來、頭也不回地走到隔壁車廂──噴嚏和大行李箱,屢屢暗示著境外移入的風險。在這裡大家戰戰兢兢,對比 15 個小時前離開的美國,完全是兩樣光景。

6 月前的美式防疫:「也許」亞洲戴口罩是對的 vs.「這只是個建議而已」

3 月初回到美國。雖然主管當初沒有給確切的答案,我還是在回臺灣前的組會中,任性地向同事們自行宣布回美國後我會在家上班隔離一周。

一周之後,美國疫情愈發嚴重,主管私訊我詢問「能不能請你再隔離一周」,我洋洋得意自己的未卜先知。再隔離完一周, 3 月底 Adobe 宣布集體在家上班,「若無正當理由不得進公司大樓」。於是乎,我從今年 2 月中回臺灣,到現在打文章的此時此刻,沒有踏進公司半步,也無須糾結通勤是否要戴口罩(目前已宣布在家上班到明年 7 月底)。

3 月中那時,是我第一次感覺到美國人緊張了。

但即便美國人紛紛開始關注疫情,當時政府只宣導社交隔離(Social Distancing),同時多數人還是認為口罩不必要,勤洗手、人與人間保持安全距離才是正解。接著儘管很多公司都與 Adobe 同時、或陸續執行在家上班,美國仍在 3 月底時,疫情「正式大爆發」。(至今已累計超過 7 百萬確診案例)。

4 月時,有則新聞讓我印象深刻:CNN 新聞在標題上寫「也許亞洲戴口罩是對的⋯⋯」。這篇新聞闡述了美國人對戴口罩態度的轉變,他們開始思考「為什麼疫情可以在亞洲被控制得這麼好,是不是因為口罩的關係?」報導當中並提到美國疾病管制局執行長 Robert Redfield 在疫情剛爆發時,曾被詢問人民是否該戴口罩,當時他簡短有力地回答 No;然而此時他表示:「之後『有可能』會開始提倡戴口罩。」

最後,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在白宮宣布,疾病管制局建議大家戴口罩;他卻在宣布的同時,表明自己並不會戴:「這只是個建議而已。」

此時我略感欣慰:到底要不要在美國戴口罩,終於不再只是我個人的矛盾,而成為一個集體的困惑。很多美國人不解,當初不是說口罩沒用嗎?為什麼現在變成「建議戴口罩」?疾病管制局說要戴口罩,但總統說他不會戴?到底要跟隨誰的說法?

除了困惑外(或者說為了解決這個困惑),美國人戴不戴口罩,甚至摻雜了政黨政治的色彩。 5 月時報導指出,參與調查者中 73% 的民主黨支持者會戴口罩;而只有 59% 的共和黨支持者會戴。

6 月開始,「大家都忘記自己說過的話了」

到了 6 月,從我家的社區走出去,外面的人不分族裔,全部戴起了口罩。哪怕他們看起來只是短暫丟個垃圾、散步或慢跑,無一例外全部戴著口罩。

儘管加州向來是很偏藍(民主黨)的州,但此刻看到周遭的美國人全都戴起口罩,還是很不可思議。 Youtuber 莫彩曦的老公 Adam 曾在 2 月底的影片中說過:「如果哪天美國人都戴起口罩,那一定是瘋了,一定是發生了很可怕的事。」我之前的文章《「不在意別人」的美國學生》中也曾經提過,美國人非常重視「個人主義」,把自己的利益優先於集體利益考量。在這麼強調個人自由的國家裡,大家都願意戴起口罩,2020 年恐怕真如 Adam 所言,「發生了很可怕的事」。

但「可怕」的事情不只疫情,還有社會上的分裂與雙重標準:

長期在家工作、線上會議,公司有位同事很熱心,每隔一兩天就會舉辦一個「線上聊天時間」,讓大家能在工作中稍事放鬆,也維持大家與人互動的能力。

最近在一次聊天中,主管突然提及在 Utah 轟轟烈烈的「抗口罩遊行」。他在群組訊息中貼了新聞連結,對這些抗議人士不以為然,並且顯得很失望地搖著頭──因為是線上會議,每個人的視訊頭像都以 2D 矩陣清清楚楚陳列在我螢幕上,我看到同事 A 和主管同步,也皺著眉搖頭。

我也皺著眉,但我此刻無法理解的事情是:為什麼這 6 個月下來,主管和同事的態度可以有如此劇變?

半年前,告訴我「戴口罩是個人選擇」的主管,此刻正在「批判別人的個人選擇」;半年前,引經據典告訴我「口罩沒有用」的同事 A ,現在正「不敢相信竟然有人不願意戴口罩」。

半年前,地球另外一邊已有那麼多的人口,開始戴起口罩防疫;他們清楚知道別人在做,甚或連自己的父母也告訴他們要這樣做,都沒有用。一直要到政府「承認」了有用,或他們「認同」的政治人物和媒體告訴他們有用,他們才願意相信、願意追隨。

這一瞬間我感覺這個決定其實不是他們自己做的,而是一陣興起的風,悄悄地吹到他們身上。被風吹的人以為自己在走,卻不知道已然走往風吹的方向。

政治人物和媒體,是如何操弄著我們的「善變」?

這樣短時間內的巨大改變,也讓我不禁重新審思起政府、政治人物和媒體對我們的「影響力」:我們擁有的時間太少,總沒有辦法在各方面都成為權威。於是,最簡單的方法是,選定一個「權威」、「信仰」或「領袖」,然後跟著它 / 他 / 她走,自認對方永遠不會錯。

外在有越來越多的資訊,因此我們也開始習慣以這種方式,很自然地過濾掉自己不信任的訊息──畢竟這樣最方便、最省時。但這樣的習慣,似乎有好有壞:

顯而易見的壞處是,民風的善變,正體現了個人信仰有多容易被操弄。現在「有多少事情,是因為別人相信我才相信的?但別人相信的,有多少是真的 / 正確的?」無疑是當代社群媒體興盛造就的「同溫層效應」中,最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之一。

如果美國從 3 月初就開始提倡戴口罩,現在美國的一切會不會完全不一樣?是不是沒有那麼多的商家會因政府 Shelter-in-Place 的政策而倒閉?是不是可以有更少人免於病情之苦、喪親之痛?

但我們可能沒注意到的「好處」是,民風的善變,通常也暗示著社會的彈性:只要說服了大多數的「意見領袖」或「權威媒體」,人們對某些價值和信仰、乃至行為的接受度也不再如同過去般難以妥協;只要說服了權威,風向就可能改變。

「雙標」通常意味著只要我認同的權威或人物改變說法,我也可以改變既定立場、自打嘴巴──這是較為負面的解讀方式;但反過來說,我想這也顯現民眾為「對的事情」聯署、抗議、集會遊行之必要──不只是為了宣洩情緒,更是先驅者要讓「新的訴求」變成「新的常態」。

史丹佛的校訓是德文 "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意思為「讓自由之風吹拂」。我想這個句型可以套用於任何你我認同的價值上──在別人還沒意識到前,讓新的點子迎風而起,不知不覺中,領行人們走往心中嚮往的方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大雙標時代」的美國民風:戴不戴口罩,要看「時空環境」與「政治認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移民觀察:澳洲政府荒腔走板的「佛系防疫」全記錄
武漢肺炎和流感當前,為什麼荷蘭人就是不愛戴口罩?

作者簡介:

許恬寧,臺大電機雙心理學士。史丹佛電機工程碩士。 現為舊金山 Adobe 軟體工程師,同時自勉文化觀察家。 23 歲第一次離家闖進矽谷打滾,有歡笑有成長也滾得遍體鱗傷, 視訊中朋友卻笑著說妳好像在那邊過得很好。 或許在社群媒體中我們總習慣報喜不報憂,我卻想把我眼裡長長的真相寫下來── 承認脆弱,因為想對自己實話實說。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以人廢言:馬英九又揹黑鍋
令人眼花的電動機慢車執法亂象
馬英九路線會成為綠營提款機?
全球第一台「零碳排」飛機!空巴如何讓它飛上天?
來自印尼的她,用自己的休假日、保護台灣的山與海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