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理論」沒有褪色:日本韌性仍強,穩坐亞洲一哥地位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2010 年中國經濟體 GDP 總量首次超越日本,中國的國際關係學界與外交系統輿論隨即強調全球秩序已步入美國 vs 中國的 G2 時代,絲毫不把經濟體排名第三的日本放在眼裡,中國的任性和日本的韌性形同強烈對比。然而,按照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佈的經貿數據,比較亞洲前七大經濟體:中國、日本、印度、韓國、印尼、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等 GDP,看人均所得的統計意義更勝於經濟總量。僅有日本的人均 GDP 突破 4 萬美元,接著依序是韓國的 3.2 萬美元,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的 2.5 萬美元,中國和土耳其屬於萬元徘徊戶,其餘國家印尼及印度都低於 5 千美元。

綜觀近代亞洲發展的歷史,日本始終是亞洲發達程度最高,也是最早成為發達經濟體的亞洲國家。在經過「廣場協議」之後,1995 年日本的樓市和地價達到歷史最高峰,泡沫經濟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然而隨著泡沫的破滅,日本經濟劇烈下滑,1998 年人均 GDP 倒回至 3.2 萬美元。儘管如此,日本陷入 30 多年的經濟衰退也並非庸庸碌碌,國家走入寧靜式革命,順利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如今的日本在頂尖製造業、尖端科技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優勢,部分行業領域占據著產業鏈的最頂端,若說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日本才是是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業強國。

「自古優越的中國,造就現今文明發展的日本」?

日本史學家宮崎正勝所著作《圖解東亞史》,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歷史書目,台大歷史系的甘懷真教授曾為這本書寫過推薦序,強調東亞史的敘述既然是個巨大的學術分野,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觀點。

這本書的分析仍是以「中華世界」為東亞歷史的中心,並探討中國自古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如何與周邊的地區來互動。回顧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的現代化歷程,是一種自我定位為歐洲文明嫡傳子的心態,脫亞入歐的論調使得日本可以否定自古優越的中國,並憑藉著近代化發展的基礎來凸顯相對於中國的優越,並自主形構超越任何亞洲國家的文明歷程。

大和民族是很有魅力且相當迷人的圖像──日本強調宗親氏族、組織團結、大我至上的社會網絡裙帶的緊密度,其社會的緊密信賴程度遠高於中國的分歧性與低度信賴感,反而日本文化產業所創造出來的英雄主義的形象,在日本實際上並不常見,也特顯孤獨,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畢竟是個精緻的文化信仰。日本自古以來似乎也不太買朝貢中國天朝體系這筆帳,這反映在前自民黨籍首相的麻生太郎,這位著名漫畫達人的直率:「中國與日本兩國彼此討厭一千年,為什麼現在不呢?」似乎表示著日本的民族主義,不見得會對中國的民族主義客氣。

亞洲產業供應鏈,日本領頭的雁行理論依舊難以取代

檢視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地緣政經發展,早在 60 年代日本國力逐漸復甦之際,業已逐步投資東南亞以鞏固其雙邊的經貿關係,策略與腳步甚早於當時陷入文革的中國,而東協(ASEAN)早期的成立宗旨也是為了政治目的:反共。日本領頭的「雁行理論」(flying-geese model)也在此時風靡,指產業發展在不同國家之間依序興盛衰退,以及同一國家中不同產業依序興盛衰退的過程,以一隻雁子帶領其他雁子同步地飛行,解釋著國際分工的概況。

日籍學者赤松要(Akamatsu)認為東亞國家遵循雁行理論的經濟發展型態:以日本為雁頭,其次為包含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其後是中國大陸與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協成員。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但當技術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這些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著亞洲四小龍自日本移轉技術或產業轉移,開始發展此一產業,而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層次。同樣地,當亞洲四小龍在該一產業發展成熟後,這些產品的生產又轉移到相對更落後的國家發展,而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也相應升級,呈現出有先後秩序的發展。

研究東亞區域整合的「千層麵」的軌跡也甚有意思。面對逐漸趨為一體的東協,中國先發制人建立更密切的雙邊經貿關係,但每當中國採取相關舉措,必然挑動日本的神經,令日本大舉跟進;日本的舉措再來影響韓國,韓國的動靜會影響台灣,各自的需求彈性反應不一,但殊途同歸。雁行理論依舊是概括東亞經貿關係最為傳神的隱喻。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已經被中國奪下,是否將因此失去領頭雁的領導地位?Bill. Emmott 這位《經濟學人》的權威總編,仍認為近 30 年來日本所陷入的低迷是特殊狀況,千萬別小看日本的經濟成長動能,也別輕視印度。

國家的韌性衍生寧靜式革命

日本是最為擅長「寧靜式革命」的國家,所謂的漸進式改革持續挺進,證明日本是個會自我反思與相互砥礪的國家社會,這種一絲不苟的特性積極地反映在日本菁英官僚的政策決策,也反映日本跨國企業能夠縱橫天下的競爭優勢。90 年代後日本陷落的論述,恐怕也是一種迷思,日本這幾十年來的發展也未曾離開核心競爭優勢,只是外界對日本 80 年代以來的強勢所呈現的經濟情勢大好、國際地位看俏的印象著實太強烈,之後看到日本在 90 年代的跌跌撞撞而差點崩解,導致產生經濟巨人消失之感。

日本依舊是日本,寧靜而不著痕跡的漸進改革依然犀利,當前中國的發展不也是 70 年代初期日本的寫照?日本後來狠狠摔一跤而富有韌性地再崛起,正是中國應當深思的前車之鑑。日本帝國在 20 世紀曾經有著成為東亞霸權的野心與契機,頗類似 19 世紀的大英帝國,那時的英國儘管始終未能徹底掌控歐洲大陸,但還能憑藉均勢策略,在歐陸雙核心德意志與法蘭西的對立之間拉開縱橫得利的空間。21 世紀的日本不可能享有 19 世紀英國地緣政治的利益,誰叫一旁的中國正在崛起。東亞歷史正逐漸步入中、日兩虎相爭的地緣政治重構,雙方也是比韌性,而不是近期中國戰狼式外交的任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雁行理論」沒有褪色:日本韌性仍強,穩坐亞洲一哥地位》,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海與帝國》:透過日本史學家的「海洋視角」,重新認識元明清三代
在自卑與狂傲中糾結千年的日本:從大化革新、脫亞論、大東亞主義到洋風和魂,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專長為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就讀過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清大經濟學系博士班,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面對中年職場壓力,如何減輕焦慮?
從菲律賓返台滿一年,談談身為台灣人的幸福
被嚴重扭曲的結社自由
自欺欺人的國會外交
國民黨應珍視「九二共識」的價值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