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也分高低貴賤?休息時就放過自己吧!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微微辰/Miss Pilot off Duty

「你有嗜好嗎?」曾經有一位同事這樣問我。

「我喜歡看音樂劇!」這樣回答了之後,他卻失望地說:「所以你的嗜好,是『沒有成果』的東西嗎?」

我不明白,他遲疑了一下後說:「我喜歡製作紫砂壺,還去拜師學藝過,休假的時候都在做這個。有的人喜歡做木工、有人喜歡打高爾夫⋯⋯這些都是『有成果』的嗜好,可以看到作品,或是給身體帶來好處。但你說喜歡『看』音樂劇,這不是你自己在進行的事啊!你只是一個觀眾,怎麼能說這是嗜好呢?比如釣魚是興趣,但你聽過有人的興趣是『看人家釣魚』嗎?」

我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一直以為興趣(interests)是自己熱衷的領域,嗜好(hobbies)是閒暇時喜歡進行的活動──兩者未必要專精,只要喜歡就好。但這位同事顯然主張,興趣和嗜好,必須是一件由你自己進行、拿手且必須「有成果」的項目。

仔細地審視了自己從小到大的興趣:喜歡音樂劇,沒事上網看看各國不同的音樂劇影片;喜歡語言,閒暇時會觀察跟研究各種口音同異處;我可以輕易模仿法國人講英文、日本人講中文⋯⋯。但就像同事說的,我確實沒有什麼可以寫在履歷表上,拿得出手的「興趣」。(想像一下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你的興趣是模仿法國人講英文嗎?」我應該會當場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

日本名演員「不曉得假日該做什麼」的焦慮

日本富士電視台的節目「真的假的!?TV」,是一個集合藝人、評論員與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起討論流行話題並探討傳聞真假的節目。節目中有一個不固定的單元叫做「人生相談」,邀請名人在節目上提出自己的困擾,並請學者們由專業的角度提出建議。

名演員天海祐希在這個節目上,說出自己「不曉得休假日該做什麼」,引起許多討論:對許多受薪階級來說,平常工作極為忙碌,假日只想好好休息、待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就覺得很滿足了;而作為演員的天海祐希,儘管拍攝時經常密集工作,但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休暇,往往比一般人來得長。

因此當她苦惱地問在場眾人:「大家都有興趣嗜好嗎?」且接下來「有」的聲音此起彼落時,她顯得很不好意思,彷彿犯了錯般地坦承:「我完全沒有興趣跟嗜好。」

現場的「名嘴學者」武田邦彥教授接著指出,對日本人而言,「嗜好」的定義經常是「努力習得某種技能,然後才去做這件事情。」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日本人說出「我的嗜好是爵士樂」,那麼八九不離十,這個人的絕大多數休息時間都會花在上面:不是以樂評身份在相關領域活躍著,就是學習某種樂器,或是爵士唱片、專書的收藏家──甚至以上皆是。

「反觀如果是一個西洋人說自己的嗜好是爵士樂,他很可能單純就是比較常聽而已。」武田教授的這一番話,引起在場許多來賓的會心一笑。

由此觀之,日本人對「嗜好」的定義,幾乎已接近「第二專長」的概念,也和前文提到的同事主張不謀而合──因為喜歡所以進行,接著努力讓它成為拿手的、有成果的活動。而我的行為模式,顯然比較接近武田教授口中的「西洋人」,為了享受休息的時間,而去聽爵士樂──更不見得非爵士樂不可,也可以是古典樂和流行樂,也可以是爬山或烹飪。總之就是用自己覺得好玩、有興趣的活動,去填滿空暇的時間。

所以,如果名演員天海祐希對嗜好的定義「不那麼日本」,是不是就不至於這麼焦慮了?

「斜槓」社交生活初體驗

「嗜好」鑽研久了,就會成為一項「技能」。而「技能」若是能夠發展成「副業」,就會成為所謂的「斜槓」。多元人生、多元職涯⋯⋯因為斜槓而同時擁有不只一份收入,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

尤其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型態,很多產業和工作也面臨全新挑戰,對於受薪階級來說,「如何不被取代」成為一個高急迫性的問題──於是,如何盡可能拓展自己的「斜槓力」/「第二專長」,再次成為主流媒體上的顯學。

我也被這樣的大環境氣氛影響,決定試著向周遭「積極生活」的友人們學習:我有一位老同學兼臉友,始終非常積極地經營著自己,出書、演講不斷,認識了各行各業的菁英──每次看她的生活日常打卡,總讓我感到深深的焦慮。為什麼明明同個學校畢業,她如今儼然是個談笑有宏儒的「成功人士」?而我還是只跟那少數幾個朋友來往,靜靜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是不是我的生活過得太安逸了?沒有廣闊人脈也沒有個人品牌的我,會不會將來需要幫助的時候,只能一個人在黑暗中孤獨地掙扎呢?⋯⋯

基於這樣的不安,我決心踏出自己的小小生活圈,嘗試著參與一些以前覺得自己「望塵莫及」的社交性社團,所舉辦的「論壇講座兼 networking」活動。

活動正式開始前的社交時間,我只認識一個人;她馬上介紹我認識另一個人,這個人再介紹我另一個人⋯⋯,一步一步,像摸著石頭過河一樣的心情。

上次參與這種一屋子人當中只認識一兩個人的大型社交性活動,是我還在唸書的時候──室友在家裡的廚房開 house party ,來了一堆四面八方的同學。

如今畢業多年,我的社交能力顯然有點生疏了。而每一個人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有很長的開場白:「我白天是保險業務員,晚上在社區大學教課」;「我在國際電商工作,閒暇時經營自己的個人粉絲團,只要搜尋 XXX 就能找到我囉」;「我是大學的職員,平常工作關係會接觸到活動策劃、主持演講等等,所以平常也有在經營學校與個人的社群與公關」⋯⋯。

相較之下,只有一份工作的我,實在是太乏善可陳了。雖然閒暇時喜歡寫寫文章,但慚愧的是一直沒有花太多心思在經營。聽著大家的自我介紹,我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心底開始盤算著要不要在輪到我自介之前先離開。和我一起來的朋友,也是差不多的情況──聽著大家的自我介紹,她緩慢地向後退,腳尖朝著門,似乎只要一等到適當時機就會奪門而出。

雖然最後我們還是完整地參與了當天的活動,但在大家熱情邀約續攤時仍婉拒了。朋友是個內向的人,我們在加拿大的求學過程中都被訓練出社交能力,商學院的她更可說是箇中翹楚,但「做得到」、「不介意做」跟「喜歡做」,畢竟是完全不同層次的事情。而我儘管是相對外向的人,可以輕易和陌生人聊天,但也僅止於禮貌性的社交,不容易深交。

簡單來說,我們兩個人的這趟「斜槓社交跨出同溫層」之旅,在一種相當不自在又有些自責的氣氛中結束了。

「需要」還是「想要」的反思

後來跟這位朋友一邊吃著晚餐,一邊討論著我們久違了的社交:以前學生時代參加活動,分享的不外乎是自己就讀的科系、來自哪裡,平常喜歡做什麼、玩什麼、吃什麼等等。但出了社會之後,介紹的卻不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有什麼樣的能力,身在什麼行業」,以及大家雖都沒有明講,卻多半頗為在乎的「你擁有什麼樣的資源」。

而在這時候,「斜槓」經常代表著一個人擁有跨領域的技能;並且在多數時候,代表擁有「更多」的人脈及資源。

仔細思考過後,我終於明白為何現場的大家,會如此積極地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拓展人脈」、「交換資源」;也明白了為何我對此類事情總提不起勁──差別之處未必是個性問題,有時候更是「需不需要」的緣故:

身為一個「靠技術吃飯」的飛行員,其實不易也不常透過「跳槽」來取得更佳的待遇。我們多在同一家公司按部就班地考核、升遷、累積年資,用時間來換取更好的待遇──航空業蓬勃發展的最近 30 年,同時待過長榮和華航兩家航空公司的飛行員卻屈指可數。比較多是從復興、遠東等專攻區域航線的公司,轉到國際性的長榮和華航發展。

當然,也有不少人為了更優渥的待遇,離開台灣前往中國大陸或海外發展。但是整體而言,「圈外的人脈」對飛行員的職業規劃來說,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力。而若所屬公司營運不善,也只有本業的知識與能力,能讓我們成為裁員潮中「被留下的那一個」;跨領域的能力與人脈,是留待被裁員「之後」使用的。

所以,或許因為我自己沒有立即的「需要」,實在無法融入現場那在我看來「過度積極」的氣氛中──無論這是旁人眼中的「幸運」或「不幸」。

「耍廢」無罪,放過自己吧!

與我同行的朋友,在分工精細的公司裡,擔任相對單純的會計工作,平日不太需要和人接觸,也沒有業績壓力。但她和我一樣,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累積了很多焦慮,深怕成為被社會剩下的「邊緣人」。出於這樣的心情強迫自己社交,卻得到「好像不需要社交」的結論。

「我這樣是不是太懶了啊?懶得出門、懶得笑臉迎人。平常也沒什麼野心,休息時追追劇就很開心,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太廢了啊?」朋友憂心忡忡地問。

但誰又有資格評斷別人「廢」呢?人生是自己的,只要不做傷天害理的事,休息的時間好好休息,有什麼錯呢?為什麼連休息的時候,也非要拿來進行「有建設性」的活動不可?──即使是「耍廢」,我覺得只要享受了過程,就不算浪費時間。因為你從中放鬆了,並得到愉快的心情呀!

在資訊傳遞越來越快的年代,每個人都像是一個品牌,都在努力「跨界」。別人看你你看別人,已經不再是一個「自然人」,更像一個所謂的「品牌」:「你哪裡跟別人不一樣?」、「我的優勢在哪裡?」、「還有哪些技能要點?」、「哪些趨勢不跟不行?」外型穿搭、社交應對、人脈培養、資源分配、時間管理、社群經營⋯⋯樣樣有學問有重點,只是沒想到,最後連放鬆的方式都會被拿來評分。

Dictionary.com 對於「嗜好」(hobby)的定義是:「不是職業需要,而是為了得到樂趣與放鬆而進行的感興趣的事。」我並不是在鼓吹大家只要滿足於眼前的「小確幸」、人生得過且過就好。工作上的積極進取,跟休息的時候好好放鬆並不衝突。

有些人天生靜不下來,閒暇時也總要找點「正事」做,填滿行事曆上的空白──這樣當然也很好,但這畢竟是個人選擇,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休息的時候練芭蕾舞、品紅酒、學習新技能,跟追劇、打電動、滑手機⋯⋯本質上是一樣的。

快樂沒有高低貴賤:想休息的時候,就放過自己,好好休息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嗜好和興趣,也有高低貴賤嗎?──「耍廢無罪、邊緣有理」,休息時就放過自己吧!》,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還在覺得「玩樂可恥、勞動光榮」嗎?來看法國人有多「盡力」休閒
提早下班不為倒頭大睡、上網看電視;而是為了讓眼神發光的嗜好,與更豐富多彩的人生

作者簡介:

微微辰,喜歡寫字的女飛行員。台北出生、溫哥華長大,京都和首爾交換學生,倫敦大學碩士。嗜閱讀、語言、與文化觀察。希望記錄下每個城市大街小巷中的故事,每個瞬間的美麗、緣分和相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