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業最黑暗的秘密,為何成為人道危機的元凶?

作者:國際譯開罐

在捷運上戴著耳機,看著 YouTuber 示範今夏潮流妝容。接著走出捷運站,轉彎經過藥妝店,聽見「今日開架彩妝 88 折」的廣告。今日,對許多人來說化妝成為日常中的必要。

在市場越來越大、使用者年齡逐漸下降的趨勢下,彩妝品選項琳瑯滿目、新產品上架速度飛快,給消費者無窮的選擇。不過,你知道你臉上的粉底、唇上的口紅,到底是什麼成份嗎?你知道許多讓你變美的化妝品所使用的原料,是「人道危機」的兇手嗎?

卸下漂亮的包裝,讓我們一起走進彩妝品的黑暗面:

美妝原料的常客:天然、閃亮的雲母

「雲母」(Mica)是一種廣泛被加入化妝品和保養品的礦物。根據英國風險分析組織 Verisk Maplecroft 在 2018 年公布的報告,雲母在他們所分析的產品中,在腮紅和修容/修容餅(bronzer)項目中,屬於「百分之百添加」;另外,在底妝產品與口紅、睫毛膏項目中,則個別有 60% 和 40% 添加雲母。

雲母是矽酸鹽類礦物的總稱,因為擁有從銀色、白色到紫色與粉紅色不同色調的偏光質地,也因此被稱作「天然亮片」。當化妝品需要製造光澤感,便會加入雲母。比起多由塑膠製造的粗糙亮粉,雲母精緻的閃光(shimmer),使它成為彩妝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更因為雲母是天然的礦物,適用多種膚質,因而獲得主打有機和自然的美妝品牌青睞。

雲母從哪裡來?

據統計,60% 加進化妝品的雲母來自印度,特別是在東北邊的比哈爾邦(Bihar)和賈坎德邦(Jharkhand)。當地開採雲母已有千年的歷史,過去常用來裝飾和運用於傳統的阿育吠陀醫學(Ayurvedic medicine )。

到了 19 世紀,英國殖民印度,他們發現雲母這個富有價值的礦物後,便將這個地區稱作「雲母帶」( the mica belt )。直到 1947 年印度獨立,全境已有將近兩萬位礦工,負責開採 700 多個礦區。

但是當原先對雲母需求量高的蘇聯解體後,礦業衰退,最後印度政府也就停止監控礦區。1980 年代更以預防森林砍伐為名,將採礦非法化。但是,由於沒有確實的關閉礦區,也未輔導礦工到新的產業工作。在雲母的需求仍然存在時,也沒有其他替代的當地產業,人民只好繼續在待在非法的礦坑養家。

今日,因中國製造業起飛,印度的雲母來到它第二個黃金時期:大量輸出到工廠,進一步加工,製成例如化妝品等產品。雲母也廣泛的加入在牙膏或是汽車的烤漆顏料中。不過,百分之 70 從印度出口的雲母都來自並未被政府規範的非法礦區。

在像是比哈爾邦(Bihar)和賈坎德邦(Jharkhand)等產區,當地並不存在其他的產業,許多家庭沒有別的選擇,只好繼續以採礦維生;「家庭採礦」(family mining)更是常見──這就是經濟學中所謂的「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因為已開發國家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惡化。

「資源詛咒」,會產生什麼樣的「人道危機」?

根據 2013 年的統計,比哈爾邦有 33.7%、賈坎德邦則有 36.9% 的居民位於貧窮線下。因此,當地孩童逼不得已成為童工,因為家庭依賴他們補足收入。

住在賈坎德邦、11 歲的 Pooja Bhurla 鑽進狹窄的地道,費力的挖出亮晶晶含有雲母的砂土,一簍接著一簍用頭頂到外頭;其他一起在礦區工作的小朋友繼續接手,將雲母挑出。

美國媒體《Refinery29》前往當地拍下畫面,並採訪這些應該要在學校裡上課,卻在礦坑裡工作的小孩。Pooja 從 8 歲就開始,每日在雲母礦坑工作,沒有所謂的週休二日、更不是一個短暫的兼差──記者不可置信的確認,「每一天嗎?」

她這麼回覆,「如果我們不來挖雲母,我們要怎麼讓餐桌上有食物?」但是,Pooja 一天的薪水僅有 20-30 盧比之間(約新臺幣 9-13 元)。

「世界兒童權利組織」(Terres de Hommes)和 SOMO(The Centre for Research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在 2018 年 3 月公布的「全球雲母礦業和對兒童權利的影響」(Global Mica Mining And The Impacts On Children’s Rights)報告中指出,光是在賈坎德邦和比哈爾邦產出的雲母,就佔全球產量的 40%,而且估計有 2 萬位童工在雲母礦區中工作。

在礦區工作,也對孩童的健康造成危害。持續吸著含有微粒的空氣,將導致各種呼吸道狀況,例如感染、疾病,並對肺部造成永久傷害。除了慢性的隱憂,事故更是層出不窮:一份 2016 年公開、由湯姆森路透基金會(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所做的調查,便揭露當地黑暗的現實。

在 2 個月之內,至少有 7 個小孩在礦區工作時,因為坍方等事故過世,而他們的死亡往往被當地官員掩蓋,讓實際的罹難數字難以被統計。即使在坍方時幸運躲過一劫的孩子,在當地醫療資源匱乏、家庭沒有金錢支付治療費用的情況下,傷勢難以改善,並對身體造成一輩子都無法恢復的損害。

任職於凱拉西塞塔亞提兒童基金會(Kailash Satyarthi Children’s Foundation, KSCF)(註)的 Nagasayee Malathy 則說,從這份報告發表到現在,狀況並沒有什麼改變。她估計每個月都有 10 至 20 名孩童罹難,但從未看過警察呈交任何報告,控制礦區的貿易商也毫無作為。

如果一名孩童死亡,僅會給家屬 3 萬盧比(約新臺幣 13,000 元)的賠償。Kishar Kumari 的兩名女兒,就是在雲母礦區工作時遇到坍方。姐姐遭到活埋,妹妹則斷了兩隻腳、脊椎也受傷。他認為商人「以錢了事」──給了錢之後,他們也沒有對安全進行維護。

更痛心的是,因為除了挖礦,沒有別的可以養活家庭的工作了,Kishar Kumari 仍然在同一個、傷害他女兒的礦坑工作。他說:「當你餓著肚子時,就沒有別的方法了。」

印度政府無力改善,亦未兌現「合法化」承諾

印度國家兒童權利安全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ld Rights,NCPCR)早在 2016 年就知情並注意雲母礦區的童工議題,他們告知媒體《Refinery29》已經有在進行相關研究,並請他們到負責此案的婦女與孩童發展部 (Ministery of Women & Child Development)進一步採訪。

接受採訪的部長 Shri Rakesh Srivastava 說,在內陸地區的貧窮和教育問題,他們會盡全力改善並確保孩童的權益;但緊接著,當問及那該存在的「調查」時,部長卻表示就他所知,並沒有這件事。

事實上在 2017年,印度政府曾表示將以合法化雲母礦業的方式,以法律規範並監控,但直到現在仍沒有顯著的進展。

專家也表示即使採取合法化的方式,仍然會有非法的黑數;進行相關研究的組織 Verisk Maplecroft 更認為,印度政府幾乎沒有資源能夠監控並規範礦區的勞動狀況,尤其化妝品的製造與供應鏈是極其複雜的。

美妝產業,如何擺脫雲母汙名?有用嗎?

以沐浴產品著名的英國品牌 Lush 率先著手做出改變:他們逐漸把產品中原先含有的雲母,改成加入人造的合成雲母。2018 年 ,Lush 宣布全數產品均已完全未添加雲母(mica-free)。

但是,許多專家認為這種「急忙離開」(cut and run)的策略,在當地人民還是被剝削時,反而會讓情況惡化。

來自「世界兒童權利組織」(Terres de Hommes)的 Aysel Sabahoglu 便認為,這些導致現在狀況的化妝品牌,應該擔起責任重劃供應鏈,並幫助當地社群重新站起來;更要確保這些在礦坑工作的人們,能在產鏈中獲取應有的酬勞,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打破貧窮的循環──這也是為什麼直接切斷雲母的需求,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雲母是他們的飯碗,他們依賴雲母。」

針對質疑,Lush 則回應,「我們覺得只靠我們自己,沒有機會改變這個極大的產業。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靠自己改變,這樣就不用支持一個不符合我們道德價值的產業。」

其他像是萊雅(L’Oréal)、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 Companies)、 LVMH、香奈兒 (Chanel) 和資生堂 (Shiseido)等彩妝集團,則在 2017 年一同發起「責任雲母倡議」 (Responsible Mica Initiative,RMI),希望能在 2022 年前建立一個透明、道德的雲母供應鏈。

RMI 完全依靠會員品牌的資金運作,在 2018 年度便有 685,000 英鎊 (新臺幣約 2,738 萬) 。但是儘管有相較足夠的資源,RMI 仍然為人詬病──代表共計 20 多個品牌的倡議組織,只有 3 個人負責。

除了駐在法國的執行總監之外,另外 2 名員工在印度。在組成的首兩年,都還在發展策略階段,最後終於在今年 3 月發表第一次的報告。同時,許多品牌和公司也開始轉向支持印度當地同樣關注這個議題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因為他們也相較更了解印度的獨特的文化、社經和政府條件,而這些組織許多也都是 RMI 的一份子。

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怎麼做?

「要求產品的資訊透明,是消費者的責任。」無論是世界兒童權利組織,還是印度當地的 NGO 都認為,消費者在這個議題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消費者都能詢問並要求彩妝品牌公開自己的原產料來源、對於消滅童工問題所做的實際行動,才有可能讓這些廠牌不再找藉口,著手改變彩妝產業的黑暗面。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美妝業最黑暗的秘密,就在你完美的妝容裡:亮晶晶的雲母,為何成為人道危機的元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韓國美妝 YouTuber,一支爆紅卸妝影片背後的故事
韓國的「看臉」時代:沒化妝不敢出門,追求一致性的裝容與服飾

作者簡介:

國際譯開罐,換日線編輯團隊,每周編譯國際新聞、挖掘台灣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區域與題材。歡迎來信告訴我們,你想讀到什麼樣的故事。(換日線官方信箱:CommonWealthCrossing@gmail.com)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