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學習夯!不想跟風浪費錢,先問 4 問題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Peki/大齡女子的海外生活觀察室

近期和幾個朋友聊天,發現在家工作一陣子後,大家都有想參與線上課程自我進修的意願。除了能「自我加值」外,也希望在未來職涯發展上多一些選擇、或至少在履歷表上多一個認證記錄。

同時間,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廠商推動跨國界的資訊交流,讓線上學習這個領域有越來越多訓練機構及資訊平台加入,有些更打破了許多以往較為僵化的線上學習模式,讓環境變得更多元、並逐漸開始以使用者的需求為核心。

簡單來說,由於線上課程廠商和師資的「百花齊放」,如今幾乎各式各樣的課程,都能在線上找到資源。對於學習者而言,網路上也有許多資訊分析各學習平台的資源多寡、課程類別等等,供學習者挑選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平台。

然而,資源的多寡與「持續學習」的意願,未必呈現正比:

跟風後產生棄課潮──線上學習的挑戰

近期筆者身邊有許多朋友,因為疫情關係減少外出,覺得不如在家參與線上課程自我提升。他們認真比對了各家網站、自我激勵一陣後衝動付了錢,卻在上了前幾堂課後,慢慢地發現一些問題:

例如,上了前一兩堂課後,就發現不是自己原先所想像的課程內容或授課方式;或者,因大多數人都在家中上課,過程中較容易被其它事物影響──不管是手機裡朋友發來的訊息、網路上跳出吸引人的影片,或是與家人的對話,都讓學習者的專注力逐漸降低。如果又遇到不太能理解的部份,剛好課程平台講師未能及時回覆,也只能先得過且過地繼續下去⋯⋯。

如果是長時數的課程,很多學員更可能因無聊或動力不足,就此「棄課」了──根據筆者與幾家線上課程平台的交流,平均付費學員的完課率僅有兩成。甚至有其中一個線上訓練廠商指出,業界平均只有 5% 完課率。

綜合考量不同規模、訴求的線上學習平台間出現的差異,目前市場上各線上課程的「棄課率」,應至少有七成以上。

先不論數位學習平台廠商多麼重視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提供多麼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等。大多數的學習者多會注意課程上得好不好、收費是否合理、平台是否知名;卻少有人從自己的「性格特質」和「需求狀況」進行評估,瞭解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線上學習」這種學習模式?

畢竟學習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及型態,線上課程並非自我提升的唯一方式。因此建議讀者朋友在加入線上學習的行列前,不妨先做一些「自我評估」。

以下就來聊聊,到底哪些個人特質及需求,較適合線上學習:

一、線上課程帶來「自由」的學習情境,但你「自律」嗎?

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不同,對事情的專注程度也不同。以往在參與實體課程時,因參與的學員和講師同在一個共同營造的情境,因此就算無法全部時刻都專注於課堂知識的吸收,但至少會將此時的關注焦點放在課程進行上。

但對在線上課程的學習,很容易因為隱藏在電腦後的非實際接觸感,而更容易被周遭環境影響而失去專注度。而有些課程標榜隨時可上學自主學習,但現實上能養成定時按進度完成線上課程的人,大約只有三成不到。若是自律度不高的人,就非常不適合採用線上學習的課程。

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是「自律型人格」呢?請先試問自己以下問題:

.對於自己規劃的時程,最後的執行程度是否很高?

.對於已承諾的事項,能否無論如何堅持完成?

.是否常常激勵自己,往設定好的目標前進?

如果你的答案都為「是」,那麼你很可能是可以享受自由、也能自律前進的線上學習者。

至於對非屬「自律型」的人來說,也可以嘗試將一段固定時間,作為不能隨意調整的學習時段,以養成短期的習慣。也可以漸進式加深線上學習的比重,如一開始只選短時數 2 小時,再嘗試 2 週的課程,適應後再參與長達數月的認證課程等。好讓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態都能逐漸適應線上學習的環境。

二、喜歡和人互動交換新知?還是從新聞、書籍、影片自我充實?

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擅長從「人際互動」中獲得資訊,例如在學生時代聽老師講解後、就能很快地理解重點;或在職場上將與別人進行的對話,快速歸納為自己的知識。

相反地,某些人則對互動的反應不強、傾向獨自思考,他們往往對編製好的資訊、文件、影片有比較高的理解能力,能在聽過或看過後快速掌握主旨。

對「線上學習」而言,後者往往比較能夠習慣這種學習模式。因為他們在面對線上課程中常見的影音檔案及資訊整理方式中,能夠快速轉換成自己較習慣的學習型態。

若你屬於「較習慣從互動中學習」的人,可以在挑選課程時,格外留意平台是否提供專人回覆學員問題,以及回覆是否及時等。若是更嚴重的「一看到書或影片就想睡」,建議還是以研討會、實地學習或工作坊這類的學習型態為主吧!

三、學習的內容,最好是「近期就能實際應用」

有些人總說自己「健忘」,常常記了什麼沒多久就忘記了。事實上這對人腦來說很正常──學習過的東西在腦中會先成為基模(Schema),但這些學習的軌跡若短時間內沒有使用的需求,人腦會把資源拿來記憶「對生存更有幫助的事情」。

因此,只是靠短期學習背頌下來的新知識,沒辦法立刻影響及建構新的思維模式;但如果學習的課程內容,是因為「個人生存所需」,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會讓腦內快速地將學習到的東西與所需的資源相互建構。尤其是經過自己實際體驗或應用後的知識,較容易儲存到長期記憶中。因此建議在線上課程的選擇上,以「實際上立即有需求」或「自己有強烈意願學習」的課程為主,較能對學習者產生幫助。

四、確認學習的「知識類型」,配比合適的「學習型態」達到綜效

最後來聊聊線上學習的課程類別。就課程屬性來說,屬於「硬知識」型的課程比較容易因有步驟或正確答案,而被學習者吸收。例如軟體操作、財務課程基礎、生物化學知識等⋯⋯,這類型的課程也因為較具邏輯性的課綱,比較適合使用在線上學習。

而「軟實力」的訓練,或技能知識應用類型的課程,如管理領導、創意發想、簡報培訓等,由於不見得有「標準答案」,同時也更著重在人與人的交流、互動上,因此較適合在工作坊、實習、座談交流或非正式的社群交流中自我成長。

此外,還有些課程必須「親身」至特定情境、使用特定器材,或需要獲得直接互動的感受等,例如醫療人員的實習課程,音樂、藝術鑑賞,心靈成長等⋯⋯。這些也較不適合於線上課程中進行。

只有「學習型態」受限時間、地域限制,但「學習」沒有設限

最後還是要提醒所有朋友,若確定自己想學的知識適合以線上方式進行,個性也適合線上教學模式,接下來除了慎選課程外,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為了什麼「目的」而學習──驅動力,才是影響學習成效的最關鍵因素。

若只因跟隨線上學習的趨勢,卻沒先瞭解自己的需求,反而會被學習型態給框限住。線上課程的確能提供人們不受限時間、地域限制的學習機會,但不是只有參與學習平台或訓練機構開的「課程」,才是學習。

因為「學習」本就不受限時間、地域限制,不同的「學習方式」,只是帶領我們自我成長的各種途徑──最終,能讓你積累人生歷練的所有過程,就是好的學習方法。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線上學習正夯?至少七成以上「棄課率」──不想跟風浪費錢,先問自己 4 個問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4 年跨 7 個城市念大學──「未來大學」全世界都是你的教室
年輕人的困境,造就出的千億市場:線上教育「大亂鬥時代」來臨

作者簡介:

Peki,土生土長台灣女子,打滾台灣人資、專案職場十多年後,一次自我探索的旅行,意外開啟在跨國軟體公司美國總部的人資職涯。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