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一片慘澹,美國零售用這個方法「報復性成長」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Peki/大齡女子的海外生活觀察室

美國自 2 月疫情爆發至今,情勢其實從未被控制過,但 3 個多月過去,各州再也無法無視經濟一崛不振,陸續宣布階段性重啟各類商業活動。

即便如此,卻沒有人敢樂觀預估接下來的景氣會有好臉色。研究指出全美零售業銷售總額預計下降 6.5% ,遠比 2009 年金融危機下降的 2.25% 影響更鉅。

在居家避疫(封城)期間無法出門、加上對未來收入不具信心下,今年(2020 年) 4 月,全美消費者在「衣服配件類」上的消費,更比起去年同期大減 89%。

許多知名店家因此紛紛不敵大環境影響,因手中現金流不足以支持營運,不是大幅裁員,就是面臨倒閉──連百年老店 J.C. Penney 也在 5 月中聲請破產。

然而在百貨零售業的一片哀鴻遍野中,過去從來不在時尚媒體「雷達掃瞄範圍」內,甚至可說位於零售產業鏈最底層的「折扣零售店」,卻在美國經濟重啟之際,逆勢爆發性成長。

美國零售業的底層──折扣零售店的逆襲

佔了美國四成 GDP 的零售業,其中以百貨零售業競爭最為激烈,且客層區分明顯:如提供頂級商品的百貨 Bergdorf Goodman 、 Neiman Marcus ;鎖定中產階級的梅西百貨、Bloomingdales、Nordstrom;較為平民普及的百貨商店則有 JC Penney、 Target 、 Wal-Mart 等。

不過,在這百貨零售業金字塔的最底層,還有「折扣百貨店」(Discount/off- price department store)的存在:

折扣百貨店的營運方式和一般百貨店十分不同。例如折扣百貨的衣服、配件及家用品不是按照「品牌」(或專櫃)來擺放,而是依照「尺寸」或「商品類別」(如男鞋、女包、西服等)來分類。

它們的貨源不定,但消費者容易在此翻到有些名氣品牌的「過N季」商品——由於價格極其低廉,所以如果想撿便宜,很多人會去折扣零售店逛逛。

目前美國三大折扣零售商,以 TJ Maxx(TJX), Burlington, Ross store 三強鼎立。而這幾家連鎖店在美國各州封城禁令逐一解除之後,人潮非但完全不受疫情影響,業績更逆勢扶搖直上──近期數篇新聞標題,斗大寫著「(經濟)重啟後,數百人在 TJ Maxx 門外排隊等待進入消費」、「 Ross Store 3 個月內業績增長 63% 」⋯⋯等等。

只見戴著口罩頂著大太陽排隊的人潮,紛紛群聚於這些店家的門口,甚至連結帳都需要等待超過半小時以上,顯示了折扣百貨產業在近 3 個月,營收逆勢成長 16%,其他實體通路幾乎無可比擬的強勢實力。

是什麼原因,讓過去消費者不會特別矚目的,類似台灣的「過季清倉店」、「百元商店」,如今竟成為美國零售產業的當紅炸子雞?

觀察一:想要「報復性消費」,摸摸口袋後的決定

美國人花錢的習慣,普遍與華人社會大不相同。通常只要有穩定的工作或收入來源,許多美國人很習慣不時掏出信用卡「先享受再說」。

然而,今年以來疫情橫掃之際,許多人因為經濟來源不穩定、甚至頓失工作,不再能任意購買各類中高價位的產品。但滿足生活所需的「購物慾」仍在,怎麼辦呢?「折扣零售店」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許多手頭沒有存款的美國人,靠著政府的救助金等勉強維持基本開銷,已經慘澹閉關了一兩個月;如今商家重啟營業後,所有人都希望能出家門逛逛──若手頭較不寬裕,能以低價撈到品牌貨,或是以折扣價購入本來想買的東西,何樂而不為?

購物慾急需被滿足的消費者們,看著只需要 10 塊、20 塊(美元)的一堆折扣品,往往更會在「報復性消費」心態下,買了許多自己其實不見得需要的商品。裝飾用的燈具、不知自己是否合適的衣服、家中已有的廚具⋯⋯,看著身旁人們塞滿的購物車,不知不覺就很容易盲從了購物慾。

再加上美國的退貨機制健全,許多人都會想著「先買再說,大不了再拿回來退」,但真要說起美國人的個性,倒也不見得真會如此,尤其低單價的商品就算不太合適,為此還要專程拿回店家退貨的比例就更不高了。

觀察二:大促銷吸引人潮,商品折現保住現金流、通路、人員

經濟重啟之時,全部的產業都磨拳以對,希望能趕快利用一些活動、促銷來吸引人群重新回到店內。而對於折扣百貨店而言,他們的策略,就是在已經很低的定價之外,再提供比一般百貨零售商店更大折扣的「跳樓大拍賣」,將「重獲自由」的人潮吸引到他們的店內,「先」把錢花在他們的商品上。

例如, Burlington 所有的衣服折扣價再五折,店內所有商品 75 折; Ross Store 的經營模式也相似,採全店打折的方式。這個策略極為成功:才開放一週,許多店內貨架的商品只剩下 1/3 ,且儘管很多貨架已經空盪盪,凡仍有商品的區城依然人聲鼎沸。「一件上衣原價 50 美元,標價 20 元,再半價 10 元讓你入手」這類超低折扣的吸引力,讓人無法抵擋。

TJ Maxx 則是有一整區低價促銷商品,其中不乏 CK 的洋裝、puma 的運動鞋和 MICHAEL KORS 的包包等。 TJ Maxx 的折扣沒有其它店家多,但由於品牌較為知名,店內陳設也較佳,造成許多人商品看了價錢後熱血沸騰,直接往已經滿滿的購物車內丟──假日結帳要排隊快 1 小時,一出了門外,還有人在大太陽下排隊等著入場。

而對於折扣百貨業來說,這樣的「跳樓大拍賣」,背後目的是趕快把商品換成現金,這可是如今的生存關鍵:

第一、百貨業需要大量的員工協助貨品陳設及收銀,有現金才付得出薪水;人員穩定才能維持一定的補貨結帳效率,也才能拉高人潮帶來的購物流動率。

第二、讓倉庫裡賣不出去的貨趕快清掉,才能重新調整存貨策略。除了可以減少倉儲的租賃費用,也可以將空出來的空間,進行因應未來情勢的商品存放規劃。

第三、策略性採購或許也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式:趕緊增加手中的現金額度,可以籍此時機,以較低價格大量採購一些主流商品,或是對於特殊產品線簽訂利於未來發展的合作機會。

這也可以說明,為何這些折扣百貨店利潤通常已經壓得極低,如今仍願意採取更大幅度的折扣,只求讓現金入袋為安了。

觀察三:折扣零售店有固定客群,及貼近民眾生活模式

說起為何折扣百貨店能不受疫情影響,有如此好的業績,「客群」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折扣零售店出現後,主要的客群來自喜好良好商品 / 品牌,但預算有限的消費者──他們不介意身上是否穿著當季流行的行頭,而更看重「品牌」和「價格」的性價比。尤其有些商品上還能看到原價標籤,一對比之下,動輒便宜了四到六成的價格,很容易吸引消費者定期來淘寶。

以 Burlington 或 Ross Store 來說,店內經常能見到墨西哥裔、非裔、印度裔的顧客。他們都是「非觀光客」的美國在地居民,也都是長期的忠誠顧客。若觀察這些客人會發現,很多人是「全家一起來逛」的,因為這裡的商品不論男女老少,從衣服首飾包包、傢俱擺飾到嬰兒澡盆及寵物用品幾乎一應俱全,而且常常可以看到 10 美元不到的商品。

而 TJ Maxx 亦有其獨到營經客群之處,他們更擅常把自己的商品定位在「優質」的折扣品,甚至有專業部門培訓一群專業的買手,依照大數據,每 3 到 5 天就進新貨,提供更貼近消費者喜好的低價流行商品。

這些折扣百貨店的開設地點也有特殊之處:不像一般佔地千坪的百貨大商場,把所有的品牌專賣店聚集在內,或是 outlet 那樣在需要一點車程的郊區建一座獨立的商城,結合部份娛樂和餐廳,讓人專程前來逛上好幾個小時。

折扣百貨店常常就開在超市旁、餐廳旁,店內大小也與超市相似,與人們的生活必需店家緊臨。易於親近的地點及內部裝潢,讓人更容易走進店家消費,建立長遠的鄰里消費關係。

在病毒威脅未降低前,人們會避免去大型的百貨商場或 outlet 這類人群聚集的地方;相較之下在超市買完菜,順道逛逛旁邊的折扣百貨店,比較不會那麼於心不安。(但現在的人潮聚集情況,顯然已經相反)

觀察四:實體零售越趨「M型化」

因疫情因素,消費者願意花錢上網訂購「他們已熟知的產品」,也讓線上購物模式再創高峰,全美 3 至 4 月的線上零售金額,大幅成長了 110%。

但未來如果什麼都能在網路上購買,一般中階的百貨商場就顯得毫無特殊之處了──既沒有誘人的低價,也無法滿足高消費顧客「體驗式消費」的需求。於是漸漸只能調整營運模式,找出特殊定位、或走入低價競爭的行列。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 JC Penney,客群被折扣百貨店及網購市場併吞後,原本的佈貨及定價策略無法跟專營折扣百貨商店競爭,只好黯然退出市場。

在未來,零售百貨業如何吸引消費者至實體商店購物?有以下兩種趨勢:

第一,用細緻的服務,銷售知名品牌的昂貴商品:消費者在購買這些奢侈品時,除了商品本身帶來的滿足感外,「消費體驗本身」也有意義──在正規專門店買到的商品更顯其價值,在店內與訓練有素店員互動時獲得的「認同感」、「尊榮感」,也是網上購物無法取代的。

第二,單純追求「CP 值高」的低價折扣商品:有些消費者早已被養成「非折扣品不買」的習慣,未來有什麼需求,第一時間也會先到折扣百貨店消費。隨著世界經濟狀況越不明朗,折扣百貨店的市佔率短期內也會越來越大。

然而,為何線上購物不會影響到折扣百貨店的業績呢?這是由於線上購物的商品看不見實體,購入時許多人會衡量「品牌」及「評價」,以避免買到品質不佳的產品。然而真的想撿便宜的話,網路上的商品折價並不多。

換言之,本就以低價、而非展售品牌商品為其競爭力的折扣百貨店,就卡位了「想撿便宜、又不想買到問題商品」的這塊市場。親身走一遭,要買的商品就在手上可以看可以摸,折扣又比網路好得多(還可能運氣好撿到品牌貨)。對於沒有特別決定要買哪個品牌、單品的消費者來說,去折扣百貨店仍是個好選擇。

如何綁住無根的客群,是折扣百貨店永遠的課題

消費者在品牌百貨店購物,是看中商品可以低價購入與便利購買,能「快速滿足購物慾」。因此哪裡便宜、哪裡方便,他們就往那裡去,絕無所謂的「品牌忠誠度」可言。

時勢所致,如今幾乎全美所有的折扣百貨店看似都吃了甜頭,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現在表現好,不代表明年仍能維持此佳績──自砍獲利換得現金的作法,是在已被殺成紅海的市場上,再度自相殘殺。未來,除了比其它折扣商更低價外,還有什麼可以讓人持續在自己商店消費?

因此,個人提供幾個想法,也給台灣的零售業者參考:一、依銷售數據,更精準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品項,及不超過需求的數量;第二、找出民眾覺得被滿足的低價範圍與能獲利的平衡點,重新定價或調整進貨預算;第三、依自家現金流重新整頓存貨策略。最後,提供獨特服務或商品,儘可能讓消費者能在想消費時第一時間想起自己。

畢竟對民眾而言,這幾週的報復性消費已把政府補貼的津貼花光光了;接下來要使用什麼手段,才能讓人們願意再次從口袋掏錢出來呢?

在後疫情時代,折扣百貨店雖已在零售業站穩一席之地,但時局變動快速,如何為長遠經營打下基礎,也是下半年無法規避的經營難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金字塔底端的逆襲:百貨業一片慘澹中,美國折扣零售店為何能夠「報復性成長」?》,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不只是購物,還想找一群人相伴」── 曼谷百貨公司除了「購物天堂」外,還能有更多「人性」
現場直擊:沒有推車、自助結帳、免提免運的「盒馬鮮生」──中國超市的面貌,正被馬雲快速翻轉中

作者簡介:

Peki,土生土長台灣女子,打滾台灣人資、專案職場十多年後,一次自我探索的旅行,意外開啟在跨國軟體公司美國總部的人資職涯。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美國醫療外行領導內行?向錢看的「魔鬼交易」臺灣民主不該變成偏聽的一言堂
從百年大黨淪為嬰兒學步
依照憲法,兩岸當然同屬一中
擺脫票數的迷思 陳其邁沒有蜜月期與空窗期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