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貴族後裔在現代的遭遇與掙扎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姜冠霖/換日線專欄

由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執導,尊龍、陳沖等主演,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配樂(並參與演出)的經典電影《末代皇帝》,在 90 年代初取得巨大的成功,並將滿清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曲折的一生,詮釋得淋漓盡致。

1908 年,3 歲便從慈禧太后手中接過皇權的溥儀,在位僅 3 年時便遇上了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即便當時在紫禁城內的他渾然不知、依然過著君王般的生活,卻從此不被允許踏出城池半步。在成年前一直以為自己還是一國之君的溥儀,到了 19 歲時卻被硬生生地驅趕出他被軟禁了一輩子的紫禁城。

本來,終於踏出紫禁城的溥儀可以在城外就此過著不問世事、紈褲放縱的生活。但於 1934 年間,溥儀卻決心受日本扶植,返回滿人故土東北成立滿洲國。原以為能靠「友邦」挽回大清繁榮的他,卻始終未能如願。

在現代人眼裡看來,溥儀無非只是一位在動盪的時代中幻想復國,卻受到軍國主義利用、晚節不保的末代皇帝。然而兩岸教科書上每每述及這段歷史時,均以「滿洲國」稱呼這個被日本利用、無法代表滿洲人的魁儡政權,又是全然正確的嗎?

至少現齡 24 歲的「末代皇帝之後」──滿清怡親王胤祥後裔伊爾根覺羅.啟威(註,以下尊按受訪者意願稱伊啟威),完全不這麼認為。

「原來,我就是課本中說的韃虜」

「驅逐韃虜,復興中華」這句話,伊啟威是在小學的歷史課本上讀到的。「但自己原來便是課本上所稱的韃虜這事,我也是長大以後才知道的⋯⋯」說到這邊,他忍不住莞爾了。

身為康熙時代怡親王胤祥和重臣伊桑阿的後代,父祖輩輾轉改姓的伊啟威,直到 11 歲時隨家人到祖墳祭拜時,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滿清正黃旗第九代、怡親王七世的皇族後裔。

更精確的說,在小學入學時填寫入學資料時,伊啟威發現只有他在種族欄填上「滿」,其他小朋友卻都是「漢」時,就已隱約感知到了自己與他人不同。

「後來常有朋友在得知我是皇族後裔後,跟我開玩笑說『滿清早就滅亡啦!』,小時候我不以為意,覺得反正大家都是中國人嘛,長大後才知道這句話對自己身份的意義。」伊啟威用半開玩笑、但帶有重量的語氣說道。

小時候隨家人從北京搬家到青島的伊啟威,時不時便會因為少數民族的身份和口音不同等問題,受到漢人同學的排擠。「滿清早就滅亡啦!」這句話有陣子成了中國網路上的流行語時,他更經常被揶揄。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但在 11 歲那年祭祖後,他開始對自己家族的過去感到好奇,向祖父詢問後,才得知滿人的過去、以及他們的身份認同,原來是如此複雜且充滿矛盾的。

皇族後裔的身份認同:我是「中國人」嗎?

伊啟威的今祖父如今已離世,他生前是有 63 年共產黨齡的離休高幹,更曾被前中共總理周恩來指名為「共和國奠基人」之列,載入中國史冊。伊啟威一家曾因「少數民族共產黨高幹」的樣版身份,在北京享盡特權。也因為這樣,他從小對自己「中國人和黨」的身份不疑有他。

然而在當年向祖父詢問家族歷史後,才得知祖父於 1931 出生在「大清」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但兩年後該地就成了「滿洲國」承德市的領地。

換言之,自幼便在「滿洲國」內長大的祖父,事實上直到 15 歲二戰結束前,從不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當時受日本教育的祖父甚至認為,日本人待滿洲皇族不薄、反觀將皇族趕出紫禁城的,卻是「中國」國民黨。

對當年許多滿族(曾)掌權者來說,日本人對「大清」來說,頂多是甲午戰爭時的敵國,中國人(漢人)卻是直接與滿清為敵的敵人:滿清皇族重臣剛毅和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時所說的「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其實也直接顯示滿洲人認為自己與「中國人」不同、認為滿人優越於「中國人」的心態。所以即便在滿清末年國力衰敗、遭到列強鯨吞蠶食,掌權者仍寧可以不平等條約換取外國「友邦」繼續承認其統治權,而不願將老祖先打下的江山讓與主要由漢族人組成的反對勢力,並蔑稱為「家奴」。

當然,對於我們從小到大都不斷接收的「漢族中心史觀」而言,自會認為推翻腐敗的滿清、奪回魁儡滿洲國,是「拯救全中國於水深火熱的必然」;但反過來看,當時的滿洲人卻覺得國共內戰與其根本沒有關聯,而且逼溥儀退位的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因此讓「友邦」藉此時機協助大清復國,是再合理不過了。

再加上自清代以來,滿人與漢人在都城內都是分居的,換言之今日大中華史觀下強調的「五族共和」、「大家都是同文同種中國人」其實在當年並不存在。滿清取用漢族文化不過是為了統治方便,自不可能具備「同族」的認同了。

「清統治者從來沒有放棄他們的滿洲認同。當政治上有利的時候,他們就採用漢人的習俗;當無助於他們實現政治目標時,他們就拒絕這些習俗。」──著名清史學者羅友枝也在其著作《最後的皇族》裡曾為此辯證道。

共產黨統治下,難以言喻的滿洲認同

日本戰敗以後,伊啟威一家在避暑山莊的家產可說被搶奪一空。當時受到日本教育的祖父擔心遭到歧視,於是改漢姓說中文(漢語)假裝自己是中國人,加入了共產黨──畢竟對當時的滿洲國權貴家族來說,共產黨至少「不曾直接與滿清為敵」,而消滅滿洲國的又是盟軍和國民黨,那麼加入共產黨也不算太糟。

未料在文革時期,祖父皇族的身份加上受過日本教育的過去遭到「起底」,讓當時已任共黨要職的他慘遭批鬥後被流放到青海;直到後來文革平反,才又以「少數民族幹部」的身份重返北京。

原本「轉為」中國人後在共產黨內有著不錯生活的祖父,卻又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後受到震撼。他認為政治已為家族帶來太多的傷害,因此為了不讓下一代再次經歷從大清人、滿洲國人、日本人、共產黨、中國人⋯⋯等諸多身份之中轉移產生的混亂,決定舉家搬到青島安享晚年,不再過問政治。

「後來知道曾祖父因為皇族的身份在滿洲國時和日本皇族聯姻後,我也常在想自己算是滿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多一點?」伊啟威提及曾祖父的妻子,便是具日本皇族血統藤原北家的嵯峨氏。

祖父提及在文革時遭受批鬥,許多受日本教育的滿人被稱為「漢奸」,在伊啟威聽來更格外可笑,「自己的族人不曾是『漢人』,又要如何成為『漢奸』呢?」他又說自己在教科書上所學到的清代歷史,充滿著漢人本位的史觀,讓當時即便有著中國人認同的他,也總覺得哪裡怪怪的──為何在祖父口中「待我族不薄」的日本親家,在課本上卻寫著「壓迫滿洲人」?為何明明中國人滅了我族的國家又滅了滿洲國,課本卻說「解放」了滿洲?

伊啟威強調道他完全認知到滿清早已滅亡的事實,只是他不解的是歷史、文化、價值觀與漢人完全不同的滿洲歷史,為何總被解釋成「中國人歷史」的一部分?身為皇族的後代,在長大後得知家族過往複雜的認同變化,「說真的此時要我大聲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反而有些詭異。」

現代滿洲文化的困境

這麼多年後,許多的滿洲文化在戰亂、文革中消失。現代的滿洲年輕人,也多早已是漢滿通婚的後代、並且「融入」了漢族文化,這導致建立在血統與文化上的「滿洲認同」流失更加迅速。

年輕一代雖然越來越難凝聚滿族認同意識,但啟威說部分滿族後裔仍或多或少有種自認優於「中國人」的潛意識,認為「滿洲曾是統治中國的民族」。再加上家裡吃飯時不能說話、不過清明節等這些他幼時並不知道是滿洲人家族傳統的小細節,讓啟威發現滿族文化其實未完全消失。只是現代性的侵入和中共對少數民族採「同化政策」,仍讓滿洲文化的留存陷入困境──不論是滿文的豎體文字無法融入現代鍵盤輸入法使滿洲文化難以傳承,又或是中共對滿洲文資保存的不重視,都使得在長大後才對滿洲身份有所認知的伊啟威,感到自己對於重拾祖先文化的責任感。

「我相信今日中共政權的高壓壓迫,遲早有一天會讓中國境內,遭到和滿族同樣困境的『少數民族』們起身反抗,皇族血統給我更多的責任感,讓我感覺自己有必要注重滿族傳統的操守;但在現在我和其他滿洲的年輕人沒有不同,只希望滿洲人的過去和文化能正確地被認識⋯⋯。」

其實,不論是「滿洲國」也好、「滿清」也罷,伊啟威認為滿人更希望的是滿族文化能有機會被正確認知、妥善傳承下來。並不是說滿洲人非要一個自己的民族國家不可,但絕不應該像如今中共治下般,對少數民族進行壓迫整改、並強加「大中華史觀」、「大中華認同」於其上。

「我們早已不再是中原的統治者,但滿洲觀點的歷史及文化上與漢族的不同,也應該被所有人正確認識。」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末代皇帝》後裔的真實遭遇與認同掙扎:伊爾根覺羅.啟威與他的「滿洲夢」》,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尷尬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台灣是什麼?印度友人的一席話,讓我紅了眼眶
在自卑與狂傲中糾結千年的日本:從大化革新、脫亞論、大東亞主義到洋風和魂,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簡介:

姜冠霖,台灣韓國情報站創辦人,先後任職美國國會山莊遊說團體、無國界記者組織的獨立記者、公共外交說客。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