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這國福利超好!但你知道他們上班族要繳多少稅嗎?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小敏 & 小貝 / 30+ 職行力

有不少台灣人很嚮往到歐洲工作生活,不僅因為歐洲「印象中」優雅、從容、自在的生活,同時也覺得歐洲許多國家「印象中」是個高薪、福利完善的國度。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或者說,在「福利完善」、「從容自在」的生活背後,每個人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在「德國社畜生存指南」這系列文章中,長期於德國工作的我們,就帶大家來一探究竟。

今天,我們就先來攤開德國的薪資單,看看在德國工作,到底每個月「實際到手」的錢有多少?

平均年薪約台幣 160 萬——但可能近一半都會「被拿走」

要探討在德國每月辛苦賺的錢「實際能領到多少」,我們可以先看兩個數字:一個是德國的「平均(稅前)年收入」;另一個是德國的「平均(稅後)淨所得」。

根據德國政府統計,去年(2019 年),全德國的平均稅前月薪是 3994 歐元、稅前年薪大約是 4.8 萬歐元,相當於新台幣 160 多萬。當中男性的平均稅前月薪是 4181 歐元、女性則僅有3559 歐元,男女性的平均年薪相差將近 1 萬歐元。

平均年薪 160 萬新台幣!德國人果然很高薪啊!──先別急著下定論,我們再來看看下一個數據:德國人的「平均淨所得」。

這個統計,是將德國所有合法工作者,包含半職(Teilzeit)及全職(Vollzeit)工作者的收入,扣除各項政府稅收、保險費用等支出後得出的淨額。

根據同年度(2019 年)的最新統計數字,德國所有工作者的平均每月「淨所得」約為 2000 歐元,換算年薪約 2.4 萬歐元,相當於新台幣 82.7 萬左右──也就是說,大概有近一半的薪水,都「被政府拿走」了。

在德國工作,公司於每月公司發薪時,都會預先把「稅金」跟「保險」給扣掉,到了每年 5 月報稅季節,每個人再各自視個人條件與身份、給予政府相關資料辦理退稅(若符合退稅資格)。

因此,每個月你薪資單上列出的實領數字,大多已扣除了政府的各項稅收──很多人到德國入職第一個月、看到薪資單後才驚覺「怎麼薪水跟面試時談的不一樣?!」其實正是因為沒有考量到稅率、保險等費用的關係。

攤開德國薪資單:

說到薪資單,對於到德國打拼的人們來說,可是十分重要的。

在德國工作,每人每月都會拿到一張薪資單,德文叫 Gehaltszettel 或叫 Lohn und Gehaltsabrechnung。這個薪資單請務必好好保留,因為在你申辦簽證、貸款等等文件時,經常都會需要出示近 3 個月的薪資單。而每家公司給予薪資單的方式不同,有的公司會以電子檔讓員工自行下載,有的薪資單則會每月郵寄到家中。

而在德國開始工作之前,公司會先向你要一個稅號(Steuer-ID)。一般德國人的稅號,是「出生時就跟著你」的;外國人則通常是到居住地登記 anmelden 的時候,當地承辦人員就會給你。沒有的話可以親自向當地稅務局(Finanzeamt)申請,或上網登記後等待通知。

至於德國的薪資單長什麼樣子呢?大致上和台灣的薪資單類同,主要分為「加項」、「減項」和「(實領)總額」──不過德國薪資單上面的各項目經常密密麻麻的,也就是「減項」很多。

由於各公司的細目、計算方式略有不同,我們先大致看看幾個比較重要的共同項目:第一個當然就是你的本薪,德文叫做 Gehalt ;再來是「加項」,例如「旅遊獎金」(Urlaubsgeld)、「分紅獎金」(Bonus)等等。

再來,就是「減項」──稅收跟保險了。這部分因為項目十分「繁多」,我們分以下兩段介紹。

「德國萬稅」:稅率計算方式與特別的「教堂税」、「團結貢獻」稅

首先最重要(也最高的),自然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所得稅」了:在德國,除了也會按收入多寡採取累進課稅(最高為「富人稅」的 45%)之外,還有一項較特別的稅率計算方式,是以「身份」課稅──身份不同等級不同,不同身份的「稅卡」(Lohnsteuerklasse)共有 6 級級數越高稅率也越高,分別介紹如下:

一級稅卡 ( Lohnsteuerklasse I ):單身(或離異、喪偶等),且無子女者。稅率最低。

二級稅卡 ( Lohnsteuerklasse II ):單親,獨自扶養子女者。

三級稅卡 ( Lohnsteuerklasse III ):已婚夫妻或登記伴侶──兩人可按收入高低選擇「一三一五」(所得高者選三級稅率)、或兩者皆以四級税卡申報,類似台灣「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税」的概念。

四級稅卡 ( Lohnsteuerklasse IV ):同上述說明。

五級稅卡 ( Lohnsteuerklasse V ):同上述說明。

六級稅卡 ( Lohnsteuerklasse VI ):有兼職收入、業外收入者,稅率最高。

以上一段中的平均薪資(中等收入)來計算:若單身、沒有小孩(一級税卡),所得稅大約「只要」 11% 左右。但再加上保險和其他稅率(後面會繼續介紹)後,薪資佔比會達到約 31% ──也就是說,4000 歐元的「月薪」,實際到手的淨額(Netto)約莫只會有 2500 歐元(約新台幣 8.7 萬)。

什麼?所得税就夠高了,還有其他稅?是的,接下來介紹德國兩個十分特別的「稅」:俗稱的「教堂稅」和「團結貢獻費」:

在德國,若加入當地教會,每月還要要繳納教堂稅(Kirchensteuer)──計算方式是個人所繳納所得稅「外加」9% 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以前述的 4000 歐元月薪計算,每年還要多交新台幣 4 萬元左右。

所以,德國的「教堂很貴」。但很多德國人還是會選擇加入,原因是人們生老病死很多時候都與教會習習相關(若非教會會員、是無法使用相關服務的,如浪漫的「教堂婚禮」);此外教堂也會從事許多社會福利救濟的事情,又或者人們因信仰虔誠,因此每個月仍會心甘情願地繳納「教堂稅」。

另外,德國還有一個特別的稅── Solidaritätszuschlag ,意為「團結貢獻費」:這是當年東西德合併時,為了平衡東德與西德的發展,所以從(原)西德人的薪資單內新增這個稅目,幫助(原)東德建設。但時至今日,這個稅仍沿用德國全境,因此也時常被拿出來「討論」,是否還要繼續從國民口袋中掏錢。

「勞健保」、「照護險」等,費用可佔月薪 20% 以上!

「拿走薪水」的項目還沒完呢!接下來就是保險的部分了:在德國,保險費用也多是每月直接從薪資單上扣除的。大致上有下列幾項:

首先是健保(Krankenverschierung)。德國的「全民健保」是每個人強制要保的險,但並非「只此(政府)一家、別無分號」,也可由私人公司承攬營運(如較有名的 AOK TK 等公司),因此每個保險公司提供的項目、價格也不太一樣,買的時候可上德國比價網站 Check24 看一下。

另外德國的健保是以「人頭」為單位,亦即若配偶有工作的話,仍需要自己額外投保;如果沒有工作的話,則建議可諮詢另一半的保險公司,看保費是否要調整或者其他規定。

平均來說,健康保險費用大約會佔據德國中產階級年收入的 14.6% ──但雇主跟你「一人一半」。假設我們以前述的平均月薪 4000 歐元(以下同)來看,等於每個月就要繳約 300 歐元的健康保險。(每個公司實際保費佔比不一,建議可自己上網比較)

除了一般健康保險以外,比較重要的還有退休保險(Rentenversicherung)、失業保險(Arbeitslosversicherung)與照護保險(Pflegeversicherung)等。退休保險約佔年收入 18.6%,也是公司跟你「一人一半」,所以月薪 4000 歐元的話,退休保險要繳 372 歐元;失業險大約是 2.4%,一樣公司跟你「一人一半」,相當於每個月繳 48 歐元。照護險有小孩 3.05%、沒小孩 3.3%,一樣跟雇主「一人一半」,相當於一個月也要繳 60 多歐⋯⋯。

綜上所述,按照德國平均薪資來計算,平均每月粗估光是保險支出,就會佔據薪資的 20% 以上!當然,這些保險除健保外,並非每個人都強制需要加保的──但很多時候「天有不測風雲」,多數人還是會備齊必要保險。例如現在疫情很不穩定,很多人因此失業、需要請領失業保險金。未來在我們的節目中,也會為各位介紹德國現在的「短工時政策」與失業保險金的請領情形。

最後,今日所談的內容,是以德國「平均薪資」的一般狀態來介紹,希望給大家一個大致的概念。但這不代表德國「每個人都是如此」:因為身份、職業、家庭成員等狀況不同,實際繳納的稅、保費等與薪資占比,都會有所出入。建議大家若有意到德國工作,可透過網路上的薪資計算機,估算自己到底「實際可以領到多少錢」。

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知道,在德國就業、生活,可不是只有「高薪」、「高福利」的美麗泡泡而已──希望無論是想出國讀書或就業,大家都能先有一個基本參考,再決定飄洋過海到歐洲來打拼,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目標。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德國社畜生存指南:在德國工作每月「實際能領」多少錢?要繳多少稅?》,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14 週全薪產假、最長 14 個月育兒津貼──拆解德國優渥生育政策
德國醫療保險貴鬆鬆?──全民強制投保「分攤風險」,外國旅人請「各自珍重」

作者簡介:

為什麼叫「30+ 職行力」,因為我們兩個女孩兒小敏與小貝都超過 30 歲了,覺得從以前到現在,也都是很有「執行力」的人,遇到困難就是去突破它,希望這股「執行力」能夠展現在「職場」中,大家可以做自己的「職行長-CEO, Career Executive Officer」。同時,我們也面臨年紀上的徬徨與轉變,但想告訴大家 30+ 是個很棒的人生階段,應該要學習勇敢地擁抱享受這個 Moment!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