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假新聞,德國版理科太太獲頒十字勳章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趙崇任/德意志人文觀察

網路平台如 YouTube 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收視習慣,也在資訊傳播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平台本身是中性的,能用以消遣娛樂,也能用以傳播知識。儘管兩者不相衝突,但要結合並不容易。既然台灣有「理科太太」的例子,以理性著稱的德國當然也不會缺席,阮津玫(Mai Thi Nguyen-Kim)就是一例,其經營的 YouTube 頻道「maiLab」有超過 100 萬的訂閱人數,是當今最知名的德國「網紅」之一。

從經歷來看,德國的阮津玫相較於台灣的理科太太,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說是「升級版」也不為過。現年 33 歲的她同樣具有理科背景,是德國波茨坦大學的化學博士,著重於研究智能材料於生物醫學之應用,並曾於亞琛工業大學、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進行過訪問研究。她於 2016 年創立了 YouTube 頻道「schönschlau」,並於 2018 年更名為「maiLab」後營運至今。

儘管頻道內容以自然科學為主要題材,例如「飲酒有益健康?」與「吃素能救地球?」,阮津玫也會從科學理性的角度探討「過勞」、「假新聞」、「暴力電玩」與「器官捐贈」一類的社會議題。她的作風幽默,試圖藉此傳遞以科學為基礎的知識,但這並不容易。因為無論人文科學或自然科學,都是極為複雜的高度專業。如何能讓一般民眾清楚地理解,便是首要面對的難題。

扮演科學家與大眾間的橋樑

在科學與大眾之間扮演協調者,最重要的是檢驗知識的正確性,不是隨便引述某位專家學者的說法就能夠交差了事。原因在於,社會上存在了許多的「偽專家」,而一般民眾往往難以辨識。如同德國科學媒體中心主任史托羅茲(Volker Stollorz)針對當前疫情所說的,許多人會打著專家學者的名號接受媒體訪問,但他們若不是對於病毒或甚至武漢肺炎病毒一竅不通,就是已經與最新的研究脫節了(從其曾發表過的研究論文便能得知)。這些「專家」在媒體上滔滔不絕,無非是想成為鎂光燈的焦點,藉以獲得知名度。因此他們的意見只是主觀見解,充其量就是時事評論,幾乎沒有參考價值可言(更遑論藝人與名嘴的說法)。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明白科學家與一般民眾關心的層面不同。科學家在乎的是「為什麼?」,而民眾對於複雜的研究並不感興趣,只想知道「所以呢?」。阮津玫舉例,德國病毒學家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便做了良好的示範,使許多民眾在疫情期間對他讚不絕口。尤其他只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發言,並沒有將醫學視為一個整體而大放厥詞,因此提升了民眾對於他的信任。例如一次在北德廣播電台(NDR)的系列節目訪談中,德羅斯滕便說了:「我是病毒學家,研發疫苗並不在我的專業領域,這方面有比我更了解的人。」

然而,也有人認為,那本來就是他的工作,並不值得特別稱讚。阮津玫對此明確地表示:「科學家的工作是做研究,職責並不包含向大眾說明。」尤其當這些科學家沒有公職在身時,人們該對他們的社會貢獻給予肯定,而不是視之為理所當然。

只是,並非所有的科學家都願意或善於與大眾溝通,因此便需要阮津玫這樣的人擔任媒介。這個角色必須同時具備科學判斷的能力,與和民眾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而阮津玫於 2018 年獲頒年度科學記者獎,無庸置疑符合了這項條件。

對新冠疫情的感法

有鑒於今年全球的武漢肺炎疫情,阮津玫不時也會以科學家的身份接受嚴肅媒體的訪談。今年 4 月,她更首次針對疫情錄製了影片(Corona geht gerade erst los),而這部影片至今已累積了超過 6 百萬的觀看人次。她在裡頭將防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在能夠回溯感染源的情況下,將疫情的火苗撲滅(台灣屬於此情形)。若無法即時撲滅火苗,疫情便會蔓延開來,因此必須採取如封城等更嚴格的措施(多數國家屬於此情形)。

阮津玫認為,許多國家之所以無法有效地控制疫情,是因為在初期沒有以嚴肅的態度面對,而錯失了撲滅火苗的時機。至於疫情什麼時候會結束,她則表示沒人能說得準,但認為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一個國家若有 60% 至 70% 的人獲得抗體(即染疫後康復,而這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定義「抗疫成功」的指標相似),便能使疫情的擴散獲得趨緩或得到控制。然而她強調,這是純粹就理論而言,實務上則幾乎不可能,因為醫療系統根本難以負荷。除此之外,若將時程拉這麼長,經濟也會崩潰。最後她的結論是,唯有疫苗能真正地控制疫情,而在那之前,只能盡可能地做好損害管理。

致力知識傳播受肯定

有鑒於阮津玫對科學知識傳播的投入,德國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於今年 10 月頒給她了「聯邦十字勳章」(Bundesverdienstkreuz),而這無疑是對她專業貢獻的最大肯定。共 15 位獲獎者中,還包含了先前提及因武漢肺炎疫情而知名度大增,並備受肯定的病毒學家德羅斯滕。德國總統史坦麥爾對於兩人的評價是這樣的:「他們的努力不僅強化了民眾對於科學的信任,也肯定了以科學為基礎的政治判斷,使民眾不被假新聞與陰謀論蒙蔽雙眼。」

顯然在資訊爆炸與假新聞充斥的今天,各國都需要有阮津玫這樣的人,協助縮短科學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她去年以化學專業出發,出版了《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一日24小時的化學常識》(Komisch, alles chemisch!)一書,不僅在德國大受好評,還迅速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這本書已被翻譯成繁體中文出版,有興趣的人不妨一讀。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打擊假新聞,拉近大眾與科學的距離──德國博士級網紅阮津玫》,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都是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四大類「假新聞」橫掃全球,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逆轉的選情,都怪「同溫層」不努力、都怪「假新聞」太用力?──事實可能剛好相反

作者簡介:

趙崇任,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生、輔仁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學術研究之餘從事攝影、翻譯與寫作。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