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對印度美食的四大誤會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Manoj Kumar Panigrahi

在台灣待了 5 年,且幾乎造訪過除了外島之外的全台各地後,我愉悅地總結:「最好的事物往往以小包裝呈現。(譯註:" The best things come in small packages." 指事物不是大就一定好,此處表示台灣土地雖小,卻蘊藏了許多美好的事物)」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這幾乎是一個人放鬆心靈的最佳地點。作為一個主修政治和文化的學生,我無法停止將台灣和其他國家比較,比如說我來自的國家,也就是印度,這樣的比較也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有更多認識。

在理解我的國家和台灣的文化時,我發現許多台灣人對印度的刻板印象和誤解。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試著澄清其中幾點和印度食物有關的部分。作為一個大國,印度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我得承認即使我是印度人,我對印度並非全知。那些聲稱自己完全了解印度的人,不是開玩笑就是騙人的。

當問及「印度食物是什麼做的?」我通常會引用電影《今日特餐》(Today's Special,2011)的台詞──「Masala(編按:一種印度混合香料)是交響樂,油是管絃樂。」兩者混合在一起,創造出身心靈內的旋律。

印度人窮到用手吃飯?

在台灣,我遇到第一個對印度的誤解是:「印度人沒有錢買湯匙、叉子或筷子,迫使他們得用手吃飯。」一開始,我總是一笑置之。但漸漸地,我越來越常聽到這樣的言論,讓我決定研究一下背後的文化。用手吃飯並不是因為我們缺錢,而是和印度文化中存在於人體和我們所吃食物的五個元素有關。

這些元素包括:提供能量的火、提供速度的風、提供智慧的空、提供穩定的土地,和最後一項,提供慈悲的水。不管你吃葷還是吃素,這些元素都存在其中,也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裡;透過用手吃下食物,我們身體中的 5 大元素得以和食物中的這些元素連結。不管你何時去到任何印度餐廳或印度人家,我建議你在飯前和飯後都用水洗手和嘴。在某些情況下,你必須脫鞋洗腳──在印度文化,這被認為是洗掉身體多數的髒汙。

印度人天天吃咖哩和饢餅?

第二個誤解是,我們被認為天天吃「咖哩和饢餅」。事實上根據我的初步研究,「咖哩」一字始於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此後流傳下來成為英文中每當提起印度食物與菜餚時,全世界最常被使用的詞彙之一。和大眾認為的,任何印度食物加上醬就叫咖哩不同,咖哩是一道在地菜被殖民化後的稱呼。饢餅則主要是印度北部和西部較常食用,東部和南部則喜歡吃飯。

台灣的「蔥油餅」類似「印度烤餅」(Kerala Paratha/Roti),尋找這道菜的起源很有趣,畢竟台灣和印度有段距離,這兩道菜為何如此相像,或許會是個好玩的研究。

印度菜都很辣?

除了「咖哩」之外,還有一個常見偏見是「任何印度食物都會辣。」這並不是真的。印度食物有各種複雜的混合「香料」(spices),並非必然的「辣味」(spicy)。平均來說,每道菜幾乎都有 5-6 種香料。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味蕾,輕易地控制菜裡的香料種類和用量。是的,和其他菜餚相比,部分印度菜可能比較辣,但再次重申,並非每道菜都如此。

因為廣大的地理面貌,印度菜有多種口味──數世紀以來,外來者的入侵為印度帶進了各種料理類型,例如蒙兀兒雞(Mughlai Chicken)。蒙兀兒是來自中亞,統治印度數世紀的王朝。你幾乎可以在台灣的每一間印度餐廳看到「蒙兀兒雞」,我建議你全都嚐嚐。

拉茶是一種製作手法?

由於複雜的政治因素,某些國家的公民在網路上發起了 #MilkTeaAlliance(編按:奶茶聯盟,指最初由泰國、香港和台灣網友,為反對中國網友的意識形態,在今年 4 月組成的網路聯盟;隨後亦有來自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馬來西亞和印度的網友加入),台灣也有政治人物響應。聯盟號召愛喝奶茶的國家支持,他們表示,雖然我們的茶可能都不一樣,但我們共享自由、民主和平等這些共同目標。這也說明了為何會有印度網友加入──畢竟我們除了支持上述價值,也以茶文化聞名!

奶茶在印度無所不在且十分熱門。在印度,任何時間都是喝茶時間。茶攤在印度就像小型的 7-11──它們是早上最早開的店鋪之一,日出前就開店,一直營業到深夜。除了茶之外,有些攤販也提供其他服務,比如零食和一些雜貨。這也是一個認識當地人的絕佳地點。休息時間和朋友閒聊,或者只是和客戶打聲招呼,都可以在茶攤的天空下,用一杯茶開啟任何話題的交流。我的印度同胞將會同意我──茶攤主人就像一個小型的情報局,他們有所有地區資訊。如果你是個外國人想找計程車、公車站牌,甚或是你要前往的目的地的方向,只要往茶攤去就對了。茶在印度總會自動加入大量牛奶和糖,也因此我曾經在台灣適應困難;不過我現在確實更常享受台灣茶了。

我的台灣朋友總會向我展示印度人用一種相當浮誇的方式在混茶,並稱之為 Masala Tea(拉茶)──不過這當中有誤會,照片中的做法,是一種結合在茶的上面製造泡沫,並充分混合其成份的方式;Masala Tea 則是指在準備過程中加入香料,如薑、綠荳蔻、丁香等等。

「咖哩外交」

我認為自己是「台灣胃,印度心」,但在台灣待了這麼長時間,我確實也想念我在印度和家裡的食物;當我有機會的時候,我會試著為我的朋友們烹煮印度菜。食物是最容易與人交心的方式,食物嚐起來好吃,是由於食材和準備過程中的「愛」。如果煮飯的過程沒有愛,那麼那份「感覺」也消失了。作為一個專攻國際關係和外交的學生,烹調與分享印度菜被我稱作「咖哩外交」。當我們一起煮飯,我們也交流著不同的烹飪經驗和食材。此外,早晨市場的氛圍、與甜美店主的閒聊,都是我不願用任何東西交換的,我甚至會做幾道菜讓他們品嘗。

台灣是我在印度之外的家

2020 年 10 月,蔡英文總統推文分享她對印度菜的喜愛,並吸引了一大群印度粉絲開始追蹤她。在印度的他們開始對台灣產生興趣,反之亦然,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台灣開始多了更多印度餐廳。

那麼在台灣,我最愛的家鄉料理在哪呢?我會說是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也被稱作緬甸街。那裏的食物和我家鄉的食物非常相似,因此得知這樣一條街讓我很驚訝,而每次我在那裏用餐,我都感覺非常滿足。當我第一次去那裡,並咬下一口我點的食物,讓我瞬間起了雞皮疙瘩。那裡的氣氛,以及看著人們啜飲他們的熱奶茶,都讓我有如重返印度。

台灣是我的「家外之家」,我很高興台灣是我在印度之外第一個造訪的國家。我對於每一個目前遇到的台灣人都心懷感激,也會對未來我將遇到的人懷抱同樣的感謝。如果你哪天在任何地方遇到我,別忘了和我打聲招呼。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破除台灣人對印度飲食文化的四大誤會,兼談我的「咖哩外交」》,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在街上大小便?從「潔與不潔」,看印度的神邏輯
「印度吃素也有標準!」──吃素究竟是為了「社會地位」還是「身體科學」?

作者簡介:

Manoj Kumar Panigrahi,潘孟吉,為國立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候選人。他自稱「布朗尼」(Brownie)。2015 年,他作為交換學生第一次造訪台北。他的興趣包括文化、歷史、外交政策和亞太國家安全議題。他是台灣教育部 2016-2020 年的獎學金得主。他熱衷分享印度文化,曾受邀至全台超過 50 所學校,發表過約 100 次演講。透過他的經驗,他志在教育工作,堅信能夠以更寬闊的視角培育台灣的偏鄉學生。他享受在地美食,包括對外國人來說最可怕的「臭豆腐」,但皮蛋除外。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