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夜市沒資格進入經濟中心?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今年(2020 年)8 月,是深圳「建城」40 週年紀念日。作為鄧小平改革開放試點城市的深圳發展始終飛快,近年在香港陸續經歷「大灣區政策」和「反送中事件」、「港版國安法」之後,借勢「彎道超車」的跡象更越來越明顯。

中國年輕人有句順口溜:「去北京是為了出人頭地,在上海是為了安心立命,闖深圳是為了追求夢想!」在中國的各大網路論壇上,也不時有人會拿深圳和沿海各大都市如上海、廣州等來「PK」一下。

盤點華人經濟學家圈中,「最接近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的學者張五常,對深圳未來發展的信心更是超乎常人──張五常暢談「大灣區」發展時,曾對媒體預言:「深圳將超越上海、超越矽谷,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

「暮鼓晨鐘」,好看不好玩的樣板都市

然而,若暫且撇去「城市 GDP」、「人均年收入」等經濟指標不談,純就生活層面主觀來說,在筆者跑遍廣東地區的所有大城市之中,廣州有地方逛、潮汕有地方吃、東筦有朋友找(台商、台灣朋友多),反而最不愛去的城市就是深圳。

這裏「硬體」的都市化程度確實很高,但東西沒有特別好吃、城市物價直逼香港、又缺乏人文氣息,同時「八大行業」在深圳沒有徹底絕跡、夜市擺攤卻被官方嚴打⋯⋯深圳對筆者來說,實在是「好看卻不好玩」。

過去幾年,由於政府厲行掃蕩深圳的「夜生活」,它更成為奉行「暮鼓晨鐘」的城市──當然,人們在購物中心咖啡店可以坐到深夜,淩晨也能找到少數燒烤店子,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更數不勝數;但深圳夜間的娛樂場所現在大多遭到禁止,尤其筆者最不能習慣的,是在台灣、廣州、香港經常可見的夜市,到了深圳卻寥寥無幾。(南門一坊美食街可能是極少數例外,但攤位數與知名度均不高)

華人生活與夜市,向來可說密不可分──「夜市」由原來的菜市場逐漸形成,一般市場到中午結束,但店家為延伸不退的人潮,將已不做生意的店舖轉租給「黃昏市場」,再轉租給「夜市攤商」。此外,在上班族與學生流量大的區域,附近商店街可休憩又可吃喝、購物,當中透過騎樓攤位出租,或街道攤販流動聚合,久之也常自然形成夜市。台北士林夜市、香港旺角女人街等,如今更成為各國許多遊客必去朝聖的觀光景點。

在中國,有知名夜市的城市也不少,例如:以美食聞名的北京簋街夜市、以古玩知名的杭州吳山夜市、河南開封的鼓樓夜市、武漢大排檔的吉慶路、甚至是西藏拉薩的天海夜市等──然而,「夜生活」並未完全絕跡的深圳,偏偏就沒有個像樣的夜市。

深圳的發展藍圖,獨漏夜市文化?

深圳將自身的發展定位為「經濟中心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比起來,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缺乏一個坐落於當地、歷史悠久的老街,甚至也缺乏一個堪為城市象徵的人文景點。

由於該城為東西走向的狹長地形,當地政府規劃了中軸線、方格路網,街道規劃也採用「組團式」的佈局,劃分出集群的城市工業區──凡此種種,提高了深圳公共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效率,也避免重複建設與浪費。

然而也因如此,深圳可以出現寬闊的深南大道和濱海大道,蓋出繁榮的天安數碼城、南山科技園,近年更出現了「高端」的香蜜湖和華僑城等各種金融商務中心,卻少有適合夜市形成的街道,更罕見物美價廉的美食聚落。

對於流動攤販集結的夜市,城管部門也明顯採取較為嚴苛的管理措施:深圳市區的上下沙和白石洲等城中村,曾經存在少量的夜市,但隨著新的市政規劃,這些夜市也逐漸消失了──過去深圳的流動攤販們,如今大多成了「散兵游勇」,無法集中到某個街區營生,自然也無法形成具規模的夜市。

深圳人在評價自己城市建設時,也出現了下列批評:「有建築無空間,有單體無群體,有道路無街區,有空地無環境。」

換言之,深圳有大馬路、大高樓和大商業,但沒有小街道、小市民和小商販,深圳的巷弄之間缺乏香港、台北、台南巷弄的濃郁情懷和傳統建築特徵;也導致(或說反應了)深圳城市重視「生活機能」、「商業效率」,卻明顯缺乏生活氣息、人文關懷、飲食特色。(偏偏後三者都是能形成夜市文化的基礎)

簡單來說,深圳的城市規劃者顯然認為,夜市擺攤是「落後文明」的象徵。

疫情之後「地攤經濟」意外復興,也有習李政爭的煙硝

近年來,包括深圳在內的中國各大城市,之所以對「夜市」、「攤販」規範日趨嚴格,也與接連發生的食安事件有關──儘管中國官方積極推出相關政策,但許多法規攤商都不熟知,同時市面上標示「綠色」、「有機食品」或「無污染食品」等的食品、原物料,其實也多未得到相關機構認可,為廠商「自主宣傳」。

世界銀行曾對「中國蔬果產業是否遵循國際食品安全標準」作過評估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的食品安全儘管已不斷地改進,但整體情況仍不盡理想。

然而,今年起因中國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各行各業無不受到衝擊,「地攤經濟」的活絡,意外成為景氣復甦的重要指標──

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今年 6 月強調「地攤經濟」的重要性,各大城市近年均被「加強查緝」、「加強食品安檢」等的攤商,似乎突然迎來了一陣「政策利多」。

然而緊接著,中國各大官媒又突然一改先前「支持總理」的口徑,轉為嚴詞批判:《北京日報》、央視、人民網等先後發出「北京不宜一窩蜂實施地攤經濟」、「地攤經濟不適合中國一線城市」等語。意外掀起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總理李克強之間的「政治煙硝」。

不過,儘管各界紛紛有著「習主席『修正』李克強」的議論,讓中國的政治風向詭譎難測,中國各地決定「響應」地攤經濟的城市仍不少,例如:瀋陽在今年夏天推出了 33 個夜市;南京也陸續出廣州路、三牌樓、丹鳳街、仙鶴門、湖南路等夜市;以小吃聞名的長沙,也重新包裝揚帆夜市、沁園夜市、長拖夜市、永定夜市⋯⋯等。曾經因嚴管與疫情而冷清的街道夜市,重新喧囂。

有意思的是,深圳儘管作為官媒定調下,「不適合地攤經濟的一線城市」,近來在寶安區鹽田街的 93 家檔口和 46 家小店,當地稱「鹽田夜市街」的人氣也有歸來的跡象。

同時在散見於各地的較小規模夜市,深圳當局也不再如過往般地「加強取締」。

「地球的經濟中心」,需要妥善的夜市管理

深圳流動攤販的擺攤史,其實就是一部「個體戶」們和「城管」(城市管理者)們的鬥爭史。

事實上,在中國經濟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量「個體戶」,就大多是以「擺攤」形式存在的。尤其在中國「經濟起飛」的早年,每增加一家個體經營戶,差不多就能解決 2 至 3 個人的就業問題,或是成為一整個家庭維持開銷的活路。

而回顧深圳「從漁村到大都會」的發展軌跡,其實也是如此:城管在「需要你的時候」,對許多規範多能睜一眼閉一眼;然而等到經濟規模起來後,產業或市容需要「升級」時,就用各種方式讓你「主動消失」。

過去 10 年的深圳「地攤」,城管第一次來會讓你走,第二次來就把你的攤子沒收──流動攤販去哪裡擺攤要看城管巡查情況,甚至得遊走在深圳地鐵出入口或城中村。

但如今,或許因為「國家又需要了」,在深圳的「鹽田夜市街」再度復興:目前由鹽田村居委會統一管理的該市集,開檔前攤主要在地上鋪上一層布,防止食物弄髒街道;每個檔口都配有垃圾桶,保證街道衛生;而檔口顯眼位置還會貼著「營業執照」和「健康證」,並且讓攤主定期進行核酸檢測。

關於深圳是否必將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筆者無法定論。但關於都市規劃,還有些起碼的認識:正常城市的社區模組應該是「混合型」,而非只是單一功能取向的「建築模型」。

深圳要成為「地球經濟中心」之前,夜市攤販該如何管理並賦予正當性,恐怕才是深圳黨政部門應當思考的重點。

關於這點,房租、土地成本同樣昂貴的香港、台北,或許可以作為攤販管理的優良示範。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地攤經濟在深圳:傳統夜市,沒資格進入「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中國二線城市如台北?在湖南長沙交換近一學期後,我是逃回來的
十問「台灣文化」的代表特色:三太子、機車、夜市、「小確幸」還是「人情味」?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專長為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就讀過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清大經濟學系博士班,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