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中的3C產品,是劇毒也是黃金!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TingS/祖巴拉的珍珠

「你換 iPhone 12 了嗎?」、「那你買哪一個顏色?」大概是這幾週以來大家茶餘飯後最熱門的話題,於台灣時間 10 月 14 日發表、16 日開放預購、23 日發售的蘋果最新款 iPhone12,買氣強勁,iPhone 12 pro 最搶手的太平洋藍,官方出貨已延長為三週,雖然還得等將近一個月才能拿到手機,但似乎不影響果迷們的興奮與期待。

回想起 iPhone 的發展史,世界上第一支問世的 iPhone 出生於 2007 年,至今也才不過 13 年,智慧型手機已經從奢侈品淪為消耗品。當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多到成為一種必備工具之後,手機的發展史開始快速演進──各大手機廠牌為了在競爭過程中不被淘汰,不斷加快產品的更新速度,甚至計畫性地在一定時間內讓舊機系統「速度減慢」,刺激消費者提高更換手機的頻率。

但這一切,真的是必要的嗎?

2018 年,全球電子垃圾共有 4,850 萬噸,重量相當於人類至今為止製造的全部商用飛機重量總和。根據聯合國最新的《2020 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顯示,2019 年全球電子垃圾量創了新高,5,360 萬公噸。這個數字比歐洲所有成年人體重相加還多,體積約等於兩艘大號郵輪。預估至 2030 年,全球電子垃圾量將會達到 7,470 萬公噸,2050 年將達到 1.2 億公噸。

什麼是電子垃圾?

電子垃圾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家庭垃圾──舉凡帶有電池或電源插頭的各類電子產品,小至遙控器、電動牙刷、平板、手機,大至冰箱、冷氣、洗衣機,甚至近幾年很熱門的智能家居如掃地機器人,在被淘汰之後,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有效的回收利用,只能跟著其他垃圾一起焚燒掩埋,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報告指出,2019 年產出最多電子垃圾的是 2,490 萬噸的亞洲,其次是 1,310 萬噸的美洲以及 1,200 萬噸的歐洲,而從人均產生電子垃圾來說,第一名是歐洲的 16.2 公斤,再來是大洋洲的 16.1 公斤以及美洲的 13.3 公斤。

聯合國分析,如此大量的電子產品淪為垃圾的主要原因有三:電子產品的用量越來越大、生命週期越來越短以及維修不易(價格昂貴、送修程序繁冗等等)。

雖然,日新月異的科技帶給我們生活上諸多便利,吸塵器取代了掃把掃帚、掃地機器人又取代了吸塵器,但演變到後期,人類最原始的「清潔」目的,卻變成是「不須自己完成的清潔」。為了滿足人性,也為了牟利,各項電子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以前的東西是「壞了就修」,現在的東西卻是「壞了就丟」,「惜物」的觀念漸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為了吸引別人投以羨慕的眼光、為了走在「時代尖端」、為了不被別人比下去的「比較心態」。

品牌為了刺激消費,過度生產電子產品的問題,儼然已成為高科技時代的一大隱憂。缺乏社會關注的議題,像是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中才發現,但已經來不及了⋯⋯。

非法回收的惡果

雖然 2014 年至 2019 年間,通過了電子垃圾政策的國家從 61 個增加到 78 個,趨勢看似發展得不錯,但目前全球電子垃圾的回收與再利用率卻只有 17.4%,表示效果其實並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大眾對此一議題並不熟悉,也不了解電子垃圾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有多嚴重;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電子垃圾含有有毒添加物以及汞,需要高科技的技術才能實現「無害化處理」,在缺乏社會重視以及政策推動的現今,大部分的電子垃圾都流入第三世界國家進行非法回收。

電子廢棄物不但危害環境、汙染土壤以及水源,因其通常含有汞,以及其他有毒的添加劑,這些有害物質還會對人腦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然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進行零件拆解以及回收工作的工人們沒有其他選擇,生活逼迫他們犧牲自身的健康,曝露在高汙染的環境中,靠著撿拾電子廢棄物中還值錢的金屬過活。空氣中刺鼻的化學物質味,對當地民眾的口耳鼻、甚至肺部造成嚴重刺激與損傷,慢性噁心、高燒不退、劇烈的咳嗽、各式慢性疾病和壽命不長都是他們「努力維生」所帶來的副作用。

廢棄物的焚燒造成了空氣汙染,掩埋造成了土壤以及水源汙染,環境的污染像是骨牌效應,一層又一層,彼此連結,互相影響,相繼倒下。電子垃圾的議題或許不像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來得受關注,但是誰知道最後一片倒下的骨牌會不會是人呢?

其實,電子垃圾也可以變黃金!

前面說了這麼多電子垃圾的壞話,但其實他們也是有優點的,電子產品製材中含有的黃金、銅、銀等,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原料,這些貴金屬和稀有金屬在電子產品淘汰後,搖身一變成為「最值錢的垃圾」。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去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總價值高達 570 億美元,這個數字遠比許多國家的 GDP 還要高。

但是,要在電子廢棄物中提煉金屬,卻沒有想像中容易。現今大部分的電子垃圾都流向第三世界國家,當地較為貧窮的居民靠著撿拾金屬零件維生,因為缺乏防護設備以及相關技術,只用最原始的方式徒手拆解零件、露天焚燒塑膠、酸燃燒,甚至將廢水零處理,直接倒進下水道⋯⋯,他們賴以為生的工作,不但有安全疑慮,更造成環境的嚴重汙染。

聯合國大學校長馬龍就曾提出警告,他認為全球的電子廢棄物雖然是有價值的「城市礦山」,但同時也是一座「有毒礦山」,需要謹慎處理。

各國對於電子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的研究各有各的進展,而我國在這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優勝奈米科技有限公司就獨家研發出了世界首創的「環保無毒剝金術」,只要將含有金屬的廢棄電路板、主機板,浸泡於裝有「剝金劑」的塑膠箱,就能輕輕鬆鬆就分解出黃金,整個過程沒有半點汙染,也沒有廢水問題,溶劑不但溫和,而且可以重複使用,在做回收的同時,落實循環經濟,也確保環境友善。

這項技術在美國、中國和台灣等地拿到專利,曾獲得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環保類金牌,在去年成為新加坡星展基金會的「社會企業補助金計畫」得主,技術已經賣到美國、歐洲、日本等 30 幾個國家。

根據優勝奈米的實驗,每一公斤的廢棄智慧手機板,可以回收 0.4 克黃金、0.8 克銀、71 克的錫以及 245 克的銅,換算下來,回收每一公噸廢棄手機板可以獲利兩萬多美元,價值相當可觀。

2020 東京奧運主辦單位更表示,這一屆奧運比賽的所有獎牌將完全使用回收的電子垃圾製成。他們透過兩年的時間,號召日本全民一同回收,總共收集了近 78,958 噸手機以及小型電子產品,從中提煉中約 32 公斤黃金、3,500 公斤的銀以及 2,200 公斤的銅,並以這些提煉出的金屬製作了大約 5 千片奧運獎牌。

雖然這不是第一次奧運與環保議題結合,但卻是首次 100% 使用回收材料製作獎牌,除了落實環保之外,也有推廣的意義,藉此提醒所有關注國際賽事的觀眾,地球資源有限,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隨著電子垃圾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短時間內,科技產品的生產模式也不大可能有什麼改變,但我們若能完善地建立起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制度,避免過度的環境開採,達到永續發展,賦予這些廢棄物新的生命,這不也是所謂「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嗎?

手機壞了可以修,修不了還是得換,該用的最後也還是必須買,只是要記得時常提醒自己:「我們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自己理想的世界投票」,避免不理性的過度消費,才是愛護地球、保護環境,而且人人都可做的「日常環保」。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家庭垃圾:過度生產的 3C 產品──是劇毒也是黃金!》,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是不是「方便」過了頭?
世界知名的平溪天燈,卻是台灣人眼中的「環保瘟疫」──文化與環境,有沒有「雙贏」的可能?

作者簡介:

TingS,來自 1993,台北人,愛文字,愛音樂,愛曬太陽,理想的日子是細細刷牙,慢慢洗澡,好好睡覺(與小被被),靜靜生活。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