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得獎報導竟是假新聞?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換日線阿拉伯

「我覺得他應該 30 幾歲,穿著橘色的連身褲,有一些鬍鬚,有一張方臉。他被矇住了雙眼,被一片黑色橡膠狀的皮革矇住了眼睛,我們還用電線綁住了他的雙手……然後,我捅了他。鮮血非常溫暖──非常溫暖,並且四濺各處。男人開始大叫,大喊大叫,他沒有在第一次時死去。大概第二次左右,他的身體攤在那邊,就是這樣……」

這段殺人回憶,出自名為 Abu Huzayfah 的巴勒斯坦裔加拿大男子,他對《紐約時報》以報導恐怖主義著稱的記者 Rukmini Callimachi 說著,並表示這是自己在加入 ISIS 擔任宗教警察時所執行的事。

聳動的內容讓節目一播出,便收到廣大的聽眾反響,加拿大議員 Candice Bergen 更以此質疑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力圖使「恐怖份子」重新融入社會的作為。

被命名為〈Caliphate〉(哈里發國)的獨家訪談,以 podcast 形式呈現報導,通過記者與受訪者的深入談話,首度讓大眾聽見前 ISIS 劊子手的自白,大膽而直接的內容迅速使節目成為 Apple Podcast 的下載冠軍,也是《紐時》數位轉型的力作,總共 12 集的訪談報導,也在當年贏得美國廣播電視的最高榮譽的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

但去年 9 月, 本名其實叫 Shehroze Chaudhry 的 Abu Huzayfah 遭到當局逮補,罪名不是涉嫌謀殺或參與恐怖組織,而是「恐怖組織欺騙罪(terrorism hoax)」,因為加拿大警方證實他從未到過敘利亞,因此也不會有後續他在 podcast 中聲稱的暴行發生,這件事也讓《紐時》開始啟動內部調查,重新檢視這系列報導的正確性。

《紐時》承認錯愛虛構的 ISIS 故事

經過兩個月的內部調查,《紐時》承認了自家內容缺乏新聞應有的正確性,執行編輯 Dean Baquet 在接受《npr》採訪時說:「找到一位能講述在哈里發國的生活、描述自己犯下罪行的 ISIS 成員的,我們迷戀(love)於這件事。我覺得我們過於迷戀(love)這個想法,所以當證據出現指出其中的漏洞時,當我們發現問題他卻試圖掩蓋過去時,我們選擇忽視。」

曾被譽為當代調查恐怖主義和聖戰份子最重要的記者,主導此一報導的 Callimachi 則被調離了當前的職位。儘管如此,許多人仍不禁疑惑為何這位傑出的記者會陷入此次醜聞的泥淖?又,《紐時》為何會愛上這個滔天大謊?

Callimachi 的報導與調查風格被認為是《紐時》數位轉型的模範,她通過深入的在社群上搜集情報,掌握了閱聽者注意之所在。2016 年《Wired》的採訪中,她大方分享過自己花很多時間緊盯手機和電腦,潛入一個又一個 Telegram 聊天室、在 Twitter 上翻找所有可能相關的線索,以此進入「聖戰份子的內心世界」,與 Huzayfah 的接觸也是通過 Instagram。

她也藉由這些採訪在過去幾年間提名普立茲獎,不過針對她的調查和報導風格,在同業間卻早已有諸多警告的聲音出現,認為過度聚焦使用社群媒體作為素材和來源,使她的報導可信度堪憂、容易過度嗜血和草率,尤其在她並不諳阿拉伯語的情況下更容易出錯。曾替她進行翻譯的敘利亞記者 Karam Shoumali 便曾警告要對受訪者的談話內容存疑,他之後更近一步指 Callimachi 「早就在腦中編織了一個故事……然後等待有人告訴她她早已相信的事。」

不會有人說 Callimachi 的〈Caliphate〉系列報導是蓄意欺騙,但像伊拉克裔美國籍的記者 Lorraine Ali 在《洛杉磯時報》的專欄中所指出:「恐懼賣出了東西,傳播焦慮、刻板印象和偏見也是」而她認為這是媒體促成社會更嚴重的伊斯蘭恐懼症的原因之一,因為「極端的穆斯林、野蠻的中東、有著奇特名字的憤怒青年,以及對上帝旨意的陌生觀念,都是讓人著迷的敵人」,這也是為何 Huzayfah 能讓不只資深的記者和嚴肅的報社,乃至廣大的閱聽人都對他所講的故事買單。

當墨水濃於鮮血,媒體如何加深伊斯蘭恐懼

在 Podcast 中,Calllimachi 提出了一個〈Caliphate〉報導和讀者在收聽時該思考的問題:「在反恐戰爭中,我們到底是在和誰做鬥爭?」根據智庫 CSIS 去年發表的研究,自 1994 年以來,美國最大的威脅是白人至上主義,在所有的恐怖主義案件中佔了三分之二;並且在蓋洛普的調查中一再顯示,相較美國其他任一群體,美國穆斯林是最堅決反對攻擊平民的族群。但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政壇,卻將暴力的矛頭指向了穆斯林族群,情況更在蓋達組織恐攻和 ISIS 崛起之後更為明顯,這些報導也成為充滿商業價值的一個類別,因為能很快的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當然,斬首人質、酷刑和大規模殺戮確實發生,深入報導和揭露這些威脅為什麼生成,以及紀錄其中的戰爭暴行至關重要,不過這些關於恐怖主義的報導也很容易引起大眾對穆斯林的敵視,所以更應小心處理。有關阿拉伯人、穆斯林和中東的報導,特別是煽動性的報導,很容易就被相信,因為它們一再的在加深讀者對這些地區最糟糕的刻板印象。

Callimachi 的報導影響了加拿大政府對國安的考慮:面對是否該讓被拘留在庫德族領地、有著加拿大身份但曾加入 ISIS 的 40 位公民回到國家心懷疑慮,其中甚至有一位 5 歲的孤兒。因為 podcast 在社會所引起的巨大聲浪,使當局擱置了引渡的流程,議會場外許多示威者高舉「更少的伊斯蘭,更少的恐怖份子」標語──伊斯蘭恐懼症之說並非空穴來風,新聞在其中的作用顯然不可低估。

以非人性化和暴力的描述方式,滋生了公眾對穆斯林的道德恐慌,而不是讓大眾面對和思考充滿挑戰性的複雜議題,應證了法學專家 Reem Bahdi 和 Azwwzah Kanj 在〈什麼是伊斯蘭恐懼症?〉一文中所指出的:「這是源於東方主義,其中延續了穆斯林有暴力傾向的定型觀念……是由國家所主導,並通過私人和國家行動的辯證過程持續存在」,在這個情況下,「反恐戰爭」便不會有告終的一天,穆斯林在社會「反恐」的壓抑氛圍中無法獲得表達自己意見的任何渠道,那反過來便成為加劇極端主義生成的溫床。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紐約時報》得獎報導竟是假新聞?──正是「對 ISIS 的執念」,加深了伊斯蘭恐懼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巴格達迪追隨者的「辯護」:「你們扔炸彈叫戰爭,我們扔炸彈就叫恐攻」
我的穆斯林朋友「恐怖」嗎?他們的一段話,道盡刻板印象下的憤怒與無奈

作者簡介:

「換日線阿拉伯」粉絲專頁成立於 2017 年 7 月 22 日,為換日線第一場以阿拉伯世界為主題的實體講座──「台灣女孩在中東:顛覆新聞裡的阿拉伯」之延續,致力於提供阿拉伯世界的各式資訊──包括旅遊心得、文化介紹與時事評析等,並以專文、圖片、影片、數位策展等方式呈現,祈願能成為專業人士與對此一主題有興趣之讀者們,共同分享、交流的平台。 相關投稿、合作,歡迎來信:CrossingArabWorld@gmail.com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