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冠安】國民黨為何陷入青年斷層?

國民黨立委質疑蔡政府青年政策 (圖)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國政基金會助理研究員、黨革青發起人

國民黨的青年斷層相當嚴重,根據統計,僅3.16%的黨員在40歲以下;政治幹部同樣如此,2018當選議員40歲以下比例在14.5%、2020當選立委40歲以下2.6%,49歲以下15.8%、2018當選地方首長平均年齡57.5歲;而青年支持率在2020大選更是輸給民進黨近4成。

那到底國民黨會陷入如此嚴重的青年斷層呢?具體來說,造成國民黨青年斷層的原因可以分為四大面向-「保守的政黨價值」、「內鬥的制度運作」、「失靈的培育系統」、「艱鉅的青年參政」。這即造成國民黨在「吸納」、「環境」、「培訓」和「從政」四個環節上都助長了青年斷層的形成。

首先,國民黨缺乏青年視角的保守主義價值觀,本身就較難吸引青年進來;即使加入,也易於被環境逼走,因為目前黨中央的權力運作屬於零和競爭、贏者全拿;沒被逼走,也將因為分流式的人才養成模式,而缺乏歷練成長;最後即使通過前三關,也很可能由於不受保障的黨職升遷制度,以及缺乏有利的提名制度,難以晉身公職。這四者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的因素,形成國民黨青年斷層的共伴效應,最終導致藍營陷入江啟臣所謂的「少子化」危機。本文以下便將針對各環節的問題進行更一步的分析。

一、保守的政黨價值

國民黨雖然在創黨革命之初是以青年起家,論述思想上也見諸許多左派與社會主義脈絡,不過歷經百年至今,如今卻更廣泛地被認為是一個保守主義的右派政黨。保守主義作為政治價值的一種,並無絕對的好壞優劣,而只是涉及社會的價值取捨。在歐美各國,更是有歷史悠久,位居主流地位的保守政黨。

不過正如同法國前總理克里蒙梭與國學大師牟宗三所言,三十歲以前不左,是沒有良心、沒有出息。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月底的國政民調,就顯示在今年台灣應優先推動的政策或改革中,20至29歲族群在「經濟和產業」和「物價穩定」的支持率只有55.3%與52.8%,遠低於平均的69.7%和63.9%,反而在「勞動權益」上有70.1%的支持率,高於平均的62.8%。因此作為保守右派屬性的國民黨,自然就較難吸引到理想主義的青年族群,其支持者結構也主要以40至59歲的中壯世代、經濟選民為主。根據「台灣選舉與民主調查」2019年9月的資料,就顯示國民黨支持者認為蔡總統最應優先處理「經濟發展」,遠高於其他政黨傾向者。從此來看,國民黨的政黨價值路線天生就相對較難吸引到年輕選民的青睞。

二、內鬥的制度運作

國民黨的青年斷層,其實也與其政黨體系的權力運作高度相關。作為民主政治下的列寧式政黨,國民黨的體制架構在原先制度設計上採中常委(中常會)-中央委員(中央委員會)-黨代表(全代會)的金字塔型設計。而由於全代會和中央委員會一年只開一次會,因此實際上的決策權力機關就落在一周開會一次的中常會肩上。

就目前來說,中常委於在野時期有39人,從人數來看,運作方式其實是集體領導。然而總理-總裁-黨主席的出現,卻破壞,或是說扭曲了黨章原有的制度設計運作。因為就黨章來看,黨主席並非中常委,只是中常會的會議主席,但「綜理全黨黨務」的職權設計,卻明顯與中常會的職權有所衝突。甚者,由於過去黨政軍集權一身,以及對中常委、中央委員的提名參選、指定權,還有會議規則與議程的掌控,以至於決策權從中常會轉移至黨主席一人,中常委在許多時候變成橡皮圖章。

而當國民黨的權力運作從中常會變成黨主席獨任制時,事實上就必然會出現贏者全拿、零和競爭的現象,尤其是黨主席直選之後。也就是說,誰當選黨主席就能掌握黨組織,落敗者難以透過中常會來分享部分權力,只能被排除在黨中央之外。這即造成國民黨內鬥的根源,讓被排除在黨中央以外、非黨主席國王人馬的派系山頭,勢必會伺機而動、扯黨中央的後腿,待黨主席權威下降,拉其下馬,爭奪權位。

這樣的制度環境,也就是造成國民黨青年斷層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因為非黨主席系統的青年,將無法在黨中央謀得黨職,成為幹部。而黨職幹部事實上對沒背景的青年政治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晉升難度相對於公職較小許多,且擔任之後,有助於其爭取公職。從此來看,也就會造成許多非黨主席系統的青年中斷,或是拉長挑戰公職的時程。

而即使是國王人馬,當現任黨主席下台,這些被貼上派系標籤的青年政治工作者勢必會被迫離開黨中央、流散四方。從制度致使黨主席會遭受黨內派系山頭圍攻,因此更換頻換,2014年底敗選至今不過5年多已換5任黨主席的情況來看,國民黨即因為黨內制度環境的問題,流失大量青年,無論是離開藍營,抑或是對政治心灰意冷,轉投他方。

三、失靈的培育系統

當青年認同一個政黨的價值,並能適應該政黨的環境而願意成為政治工作者,也就是從一個政治素人變成政治幹部的關鍵,其實就在於這個政黨的青年培育系統。一旦培育系統運作不良,自然就會導致青年無法順利成為政治幹部,或是培訓出完整的政治幹部梯隊。而國民黨的青年培育系統,則由於過去歷史依循的問題,以及組織設計的不當,出現嚴重失靈的問題,導致其出現青年斷層的現象。

就歷史依循來說,國民黨在青年培育上有單向、封閉的人才甄拔的傳統。因為在過往,由於長年執政,黨有足夠的職位空間和資源分配青年到各個領域,幕僚、黨職、公職和政務官條條塊塊相當分明,訓練養成也是以此為據。

然而在民主化時代,當國民黨喪失了執政權之後,單向的人才甄拔就出現嚴重問題。因為過去一大批用作幕僚、黨職和政務官的人才,並無法投入選戰,爭取到政治環節中最重要的公職,致使國民黨能任命的政務官愈發減少,讓大量人才被迫爭奪黨職,或是當萬年幕僚。對比民進黨,其政治幹部往往並未分流,從幕僚做起,轉任黨職跳公職和政務官,一步一步向上攀升,如鄭文燦和林右昌就是最知名的案例。

至於封閉性,則是由於國民黨過去中央與地方分離,中央防地方的緣故。也就是黨中央與黨地方系統各自獨立,並未上下一體。而這樣的政黨體系,就會導致中央政治人物難以空降地方,地方政治人物也難以晉升中央。而當地方政治人物無法向上爬升,自然就只能繼續在地方競選公職,形成萬年地方政治人物的現象,而使得地方幕僚難以向上成為地方政治人物;同樣地,中央幕僚在難以向下空降成為地方政治人物,也難以一步登天擔任中央政治人物的情形下,也就註定同樣只能成為萬年幕僚的命運。而民進黨則相較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其有貫通中央與地方的派系,地方可以晉升中央,中央也可以空降地方,魚水互通。

而在組織部分,革命實踐院為名義上的統籌培訓部門,掌管青年培訓。不過在組成面向上,可以分為學青和社青兩個系統。學青部分,由隸屬於革實院的青年團負責;社青部分,則由全國各地的青年工作會負責。與此同時,組發會也有青年部的存在,管理連繫青工會。而革實院也會承擔訓練社青的功能。

然而矛盾的是,青年團總團長與全國青工會選出的總會長,根據黨章為指定中常委,為黨最高權力機關中常會的一員。但在組織架構上,卻由受中常會位階之下的中央委員會下轄六大部門,即革實院和組發會管理,尤其組發會部分還並非主委,而是更往下一階的主任。

而造成國民黨青年系統繁雜矛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青年培育思維過於中央主導有關。首先是與過去黨中央與黨地方屬上下級的運作,也就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思維。這就導致中央的次階部門青年部,對擁有中常委的青工總會有督導聯繫職務。

其次,青年系統也多從上至下,少見由下至上。以青年團總團長為例,其產生方式基本由中央決定,任期一年。這就可能造成總團長的同儕基礎並不深厚,但由於符合現任黨中央的用人思維而雀屏中選。而當新任總團長與各地青年組織熟捻之後,卻又可能任期已屆。更不用提前任黨主席所用之總團長,在新任黨中央的尷尬角色。以及與專職黨工-青年團執行長的分工矛盾。

四、艱鉅的青年參政

而即使克服了前述在價值、環境與培訓三個環節障礙的國民黨青年佼佼者,最後仍是要面臨到最後一關,也就是投入公職選舉的參政環節。這可以說是最艱難的部分,因為青年政治工作者不只要與他黨競爭,也必須要與擁有資源的黨內資深幹部廝殺,尤其是在基層選舉。舉例來說,在議員選舉中,其實黨內的衝突遠比與他黨來得更大。因為選舉制度的關係,青年與資深幹部票源重疊。

而以公職來說,提名制度雖然只是程序,但卻能相當大程度定決定實質結果,也就是由誰出線。兩黨在設計思維上相當不同,國民黨採取的是針對每一次選舉訂立特別辦法,因此變動性非常大,也相當可能因人設事;民進黨則是訂立《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以其為基礎,針對個別選舉在制定特別條例。也就是說,在有一定框架的情況下,再根據時勢進行調整。

國民黨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中,由於增加青年加權制度,確實獲得到亮眼的成績,青年議員提名68位,其中當選57位。然而由於當年的辦法僅限於2018年選舉,因此2022是否還會有青年加權制度,其中規範如何,目前仍不得而知。制度的不安定性,對尚未決定選區的青年政治工作者來說,無疑就是讓其起跑點輸給資深者更多。

而在立委選制上,更是對青年毫無保障,雖然由於單一選區關係,難以進行青年加權。不過如民進黨,就設計出一套艱困選區的徵召制度,可讓默默無名、但有潛力的青年藉選戰打通未來政治生涯,一戰成名,甚至還有不少偷襲成功的案例。舉凡2020選舉的吳怡農、賴品妤,皆是未經初選而被徵召的新秀。

總結來說,價值、環境、培訓與參政四個環節的問題,讓國民黨難以吸引年輕人;進入也難以留住;留住也難以受到良好訓練;培訓完成也難以參政;如此反覆、相互循環,自然就讓國民黨陷入嚴重青年斷層的危境。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為什麼天天想追「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改革國民黨,從淘汰劣質不分區立委開始吧
以色列「在臺灣測試過的監控科技」 數位政委唐鳳是否知情?
別搶物資了!你該囤積的是這10項東西
韓國瑜好漢做事好漢擔 何必再拖國民黨下水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