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余睿明】金正恩出場秀,成功吸引全球目光

我國安局長證實「金正恩生病了」 美媒曝最新病況
圖片來源:華視

作者為政治觀察者

千呼萬喚始出來!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神隱20多天後,於五一勞動節公開出席順天磷肥工廠的竣工典禮並剪綵,相關照片及影片,不僅成功吸引全球媒體的報導;而金正恩的現身,也打破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的各項傳聞,打臉聲稱掌握「準確」訊息的各路人馬。

為何金正恩的動向,會成為各國政府關注及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係因北韓是擁有核武的共黨國家,倘若內部權力不穩定,恐將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外,由於西方國家缺乏掌握北韓內部訊息管道,只能憑藉傳統共黨研究基礎及情報系統反饋訊息綜合判斷;偏偏這樣的分析判斷,出現越來越多的偏差,讓外界對於神秘國度北韓更加好奇。

一、金正恩搞失蹤非首次,神隱最久一次發生於2014年9月

歷屆北韓領導人都愛搞失蹤,只是目的各有不同;以金正恩為例,搞失蹤時間最長的一次,係發生在2014年9月,包括9月9日的北韓國慶及10月10日的朝鮮勞動黨創建69週年紀念日等重要活動,身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金正恩都沒有現身,當年也和現在一樣,各種傳聞滿天飛;惟在金正恩消失41天後,本尊終於撐著拐杖現身,打破各項傳聞。

今年4月15日北韓太陽節紀念活動(第一任領導人金日成的生日),金正恩意外缺席;之後的情況,也和2014年的模式如出一轍,傳聞開始滿天飛。惟相較於上次事件,金正恩這次神隱在3週就現身,且神采奕奕、狀態良好,並沒有所謂「動手術」或「生病」後須休養的問題。不過,當金正恩現身後,過去這段時間的種種傳聞也都不重要了。

二、金正恩從「火箭人」,躍身一變為「和平者」

過去20多天以來,金正恩的生死之謎,對於民眾而言,猶如八點檔大戲,越是高潮迭起,就看的越過癮。不過,對於各國政府領導部門,無不希望金正恩平安沒事,仍掌握北韓領導權力。金正恩於2011年12月繼承父親金正日的領導人地位;作為北韓金氏家族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與過去父祖輩最大的不同,在於近年來的靈活外交政策,並試圖改變長期以來北韓身為「和平破壞者」、「麻煩製造者」等負面形象。

2017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互罵「火箭人」與「瘋老頭」,雙邊關係緊張對峙到高點;但相隔不到一年的2018年6月,川普與金正恩竟能在新加坡舉行首次「美朝高峰會」;之後的2019年2月及6月,還陸續在越南及板門店舉辦2次「川金會」。金正恩從「火箭人」變身為「和平者」之後,包括美國、中國大陸、南韓及日本等國家,無不希望北韓繼續在金正恩領導下,逐步落實「北韓無核化」的目標。

三、金正恩精心設計的「出場秀」,具「一箭三雕」效果

就在金正恩現身後,輿論風向也從「生死之謎」,立即轉變為「神隱目的為何」。就各項分析而論,主要包括下列幾個論點:第一,國際宣傳;第二,向美國叫牌;第三,測試敵我份子;第四,瓦解他國情蒐系統。從金正恩選擇在五一勞動節,出席順天磷肥工廠竣工典禮的事件而論,顯然是一場精心設計過的「出場秀」;北韓清楚知道,這場活動的照片及影片,肯定會透過國際媒體大肆宣傳。金正恩的目的,係要透過「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形塑北韓已有能力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並增進人民對北韓勞動黨執政的信心。

至於先前幾個禮拜,乃是北韓鋪陳此波國際宣傳的準備工作,包括各大國際媒體所報導的內容,顯然是北韓透過有心人士刻意釋出的「假訊息」,目的就是在吸引全球目光。此外,這樣的作法也有「一箭雙雕」的效果,一方面瞭解各國情蒐能力,二方面則藉此測試內部敵我之分。也因為如此,縱使媒體每日一爆料,但除了南韓及我國外,其他國家官方始終三緘其口,深怕一個失言,導致整個情報系統摧毀。

四、傳統共黨研究與分析,出現越來越多的偏差

針對中國大陸、俄羅斯及北韓等傳統共黨國家而論,各國官方及學術界仍相當倚重傳統共黨研究;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領導人觀念及視野的進化,許多作為常不按牌理出牌,導致傳統共黨研究的分析與決策判斷出現越來越多的偏差(bias)。以此次金正恩神隱事件而論,當還無法確認金正恩的生死情況下,許多分析已「超前部署」到權力接班的議題,對於「實存」的議題反而視而不見。

與其說這次的事件,消息人士與國際媒體都遭到金正恩擺了一道,不如說金正恩對於傳統共黨研究出現的偏差,以及西方民主國家決策模式,甚至是媒體輿論操作可謂瞭若指掌。相信在未來,倘若再發生金正恩神隱事件,西方國家及國際媒體,仍會依循著傳統思維,重蹈猜測金正恩發生什麼事情的覆轍,甚難從金正恩操作神隱目的之實存面著手。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為什麼大家愛看陳時中?非關「造神」,而是看見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以色列如何一躍成為「能源暴發戶」?
沒有金正恩的北韓 不利東亞安全
矯情兩兄妹的奧斯卡黑色演出
「安內與穩定優先」的內閣改組人事布局?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