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復甦 台灣搭便車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下半場,在大陸解除封城,經濟活動逐漸恢復正常之際,歐美各國卻疫情猛爆。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宣布全境或局部封鎖,美國疫情嚴重各州也陸續封州或下居家令,全球經濟受到嚴重衝擊,作為指標的美國股市呈懸崖式崩跌,創下最快轉入熊市的歷史紀錄。

供應鏈依賴大陸

股市暴跌的原因在對經濟展望的高度悲觀。封城與居家令的經濟效果很明確,按下「暫停鍵」後生產與消費都受到抑制,大多數企業將因營業凍結而缺乏現金流入。疫情如遲遲不能緩解,則5、6月間就將出現債務違約與倒閉潮,並擴及銀行形成金融風暴。這是場持續愈久,傷害愈大的經濟災難。

然而下半場疫情看來並不樂觀。2003年西方基本上沒有受到SARS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對他們而言是個新經驗,因而誤判形勢。歐美政府動作猶疑遲緩,民眾漫不經心,封城或居家令不僅太晚且未能嚴格執行,應無法類比大陸在兩個月就搞定,甚至何時能像日、韓與台灣一樣維持穩定,恢復經濟生產活動,都有待觀察。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除疫病外還有金融層面,就好像2003年的SARS風暴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的聯合打擊。如此依據歷史經驗,亞洲甚至全球經濟的未來展望,或將由大陸復甦的火車頭來帶動。

2003年SARS風暴,大陸受疫情衝擊,第2季GDP雖然大幅滑落到3.5%,但疫情控制後的連續兩季都恢復至10%以上,全年甚至在闊別7年後再度創下10%的兩位數字增長,出乎經濟學家預料之外。

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由於歐美需求的大幅衰減,大陸出口出現負成長,第4季經濟增長率下滑了4個百分點之多。大陸因而提出「4萬億投資計畫」,不僅推動本身的經濟增長,也提供大量需求,幫助全球經濟走出陰霾。

歐美自顧不暇

依據以上經驗,以及大陸封城讓全球產業鏈斷鏈的關聯性,可以獲得兩項結論:

第一,雖然疫情惡化讓歐美需求停止,大陸城市解封後報復式的經濟復甦應該會落空。然而大陸推出以5G、AI、大數據為核心的「新基建」概念,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已有22省市共47兆元人民幣的投資金額,規模是2008年的10倍以上,應可提供足夠需求,不僅能拉動本身經濟,還將帶動相關國家經濟增長。

第二,疫情上半場大陸封城,檢驗世界對大陸的依賴;下半場歐美封城,則檢驗大陸對歐美的依賴。目前看來,歐美主要提供大陸產品的市場需求,就製造業的產業鏈來說,大陸對歐美的依賴並沒有後者對前者那麼高。在「新基建」所需的電子元件上,供應鏈多來自南韓、日本、新加坡與台灣,而南韓則是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

為因應新冠疫情危機,各國都撒錢救市,例如美國聯準會(FED)將利率降至接近「零利率」水準,並在釋出7千億美元的量化寬鬆後進一步加碼至無上限。但那是救金融,不是救經濟。未來帶領全球經濟復甦的火車頭角色極可能仍是由大陸扮演,歐美或將自顧不暇。這表示台灣不能再從貿易戰格局思考問題,應尋求搭上大陸經濟復甦的「便車」,以拉動經濟增長。而能否的前提,則是兩岸關係的和諧穩定。這或許是後新冠疫情時代的新考卷,政府恐難迴避。(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