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全台第一所「學思達」學校

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全台第一所「學思達」學校
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全台第一所「學思達」學校

文 / 羅梅英

2018年6月,張輝誠宣布辭去教職,離開任教18年的中山女中,主要目標是催生一間又一間學思達學校。時隔兩年,他真的做到了。「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即將招生,這是學思達翻轉台灣教育很重要的一步。

舞台上,講師妙語如珠、分享如何翻轉教育,台下聽眾高舉手機猛拍照。台上演講的人不是明星,卻有許多粉絲。

他是「學思達」教學法的創辦人張輝誠,也是台灣「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全球超過6000名老師曾前往觀課,所成立的「學思達教學社群」有6.3萬名成員。

2018年6月,張輝誠宣布辭去教職,離開任教18年的中山女中,震撼整個教育圈。當時他在臉書發文:需要更多自由的時間,到海外各地去分享推廣學思達;主要目標是開始催生一間又一間學思達學校。

從0到1,最為困難

時隔兩年,張輝誠真的做到了。他參與創辦了一所全新的學思達學校「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即將於109學年度招生;從0到1,這是學思達翻轉台灣教育很重要的一步。

這兩年張輝誠做了哪些事呢?原來他先後應邀到東莞「小牛津」教育集團、鄭州「貝斯特」教育集團,擔任教學總監、做師資培訓,將學校打造成學思達學校。

這兩個教育集團的董事長都是台灣人,學校規模極大。小牛津轄下有2所中小學,學生人數分別約2500及1000人,老師人數分別為200多和100多位。貝斯特教育集團旗下也有2所小學,學生總數約1500人,光是語、數老師就有100多位。

如此大型的學校,能夠成功轉型為學思達學校,給張輝誠帶來很大的信心,「台灣一定也能成立學思達學校。」而且,他還想做學思達學校的「聯盟」,「台灣不會只有1所(學思達學校),當匯聚的能量愈來愈大,未來一定還會有第2所、第3所。」

從0到1、從無到有,永遠是最困難的。張輝誠從一個人開始做學思達,發展至今核心講師約80人,這段路走了7年之久。

張輝誠解釋,普林思頓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當第一所學校成功,大家看到了『真實』、而不是想像,就會更有信心。」

推動學思達學校很不容易

2013年9月,張輝誠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兩年後,他在中山女中成立學思達專班。這個班有兩個最大的特色:不填鴨、隨時開放教室,第一屆有78個學生主動報名,第二屆則約有100個學生報名,當時也是很大的突破。

學思達和填鴨教育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填鴨是老師一直告訴學生答案,學思達則是讓學生自己尋找、推論或討論出答案,老師則必須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自編講義、設計問答題或任務。

張輝誠表示,成立學思達專班,小學階段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小學老師包班(一個學思達老師就能成立一班專班)、知識點也相對淺易。隨著學制愈往上,國、高中分科教學且專業知識深,成立專班的難度就愈高,需要學思達老師的數量大量增加、知識的難度也增加。

推動學思達專班都不容易了,遑論推學思達學校。張輝誠有感而發的說,推動學思達的難處在於,老師必須願意離開舒適圈、做出改變。簡單來說,台灣教育圈沒有紅蘿蔔也沒有棍子,沒有提供誘因鼓勵好老師,願意改變的老師獲得的只有成就感和價值感。

張輝誠透露,曾有一個非常小型的學校,校長嘗試推全校學思達教學,結果以失敗告終。「要讓習慣待在舒適圈的老師改變,難度真的很高,」張輝誠說。

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全台第一所「學思達」學校
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全台第一所「學思達」學校

普林思頓要讓台灣的教育變更好

普林思頓做為全台第一所學思達學校,特別延攬前永齡基金會執行長亓甯擔任副校長。亓甯有近10年的時間在幫助偏鄉和弱勢的孩子做課輔,她發現這些孩子常常是教室的客人;接觸學思達之後,她很感動體制內有這麼多的老師願意改變教學,讓孩子參與學習。

亓甯介紹,普林思頓的辦學理念是「翻轉教育,孩子更好 」。公益性質的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就座落於普林思頓的學思達大樓。亓甯說:「普林思頓不只要學校(辦得)好,還希望協助培育出更多的學思達老師,讓台灣的教育變得更好。」

普林思頓是一所一至十二年級的國際學校。109學年度招募小一新生60人, 110學年度招募小一、小二,逐年往上、擴大招生。亓甯指出,由於學思達老師培養不易,逐年擴大招生,可以讓師資培訓更扎實的做好準備。

學思達老師也要學薩提爾

普林思頓第一年招募5~8位語文、數學、英文專任老師。師資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可塑性(潛能)、領導力、國際觀、身心狀態等,張輝誠說:「一開始並不一定要多會教書,而是要具備可塑性,才能走得遠。」

學思達老師需要多元的核心能力,包括:設計、提問、製作講義、引導、主持、追問、內在穩定、班級經營等。為期三個月的初階師資培訓,不只是學習學思達而已,也必須學習薩提爾、領導力、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

為什麼要將薩提爾融入學思達?亓甯表示,老師無論是班級經營或課程教學,都需要同理孩子,也需要穩定自己的內在,引進薩提爾將有助於親師生的對話和溝通。

這些老師長期接受學思達的訓練,張輝誠預期,幾年後可望成為學思達的核心老師,可以做到隨時開放教室、分享演講、舉辦工作坊,協助培養出更多的學思達老師。

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只老師、行政團隊要學習學思達和薩提爾,普林思頓的家長也必須學習這些。

亓甯表示,學校很重視家長的高度參與和投入,希望家長能夠與學校合作,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理解學思達,觀課時才知道要如何觀課;學會薩提爾、穩定內在,陪孩子做作業時,就可以有良好的親子對話與連結。」

因此,入學之前,家長和學生需先經過面試,確認家長是否認同學校的理念。

張輝誠相信,學思達學校一定會改變目前學校的生態;以普林思頓來說,預料將擾動私立小學的生態。他期待將來能有各種不同型態的學思達學校,有私立也有公立,偏鄉、城市都有學思達學校。他不諱言,「辦公立學思達學校的難度很高,期望不久的將來,愈來愈多學思達老師出現之後,就有可能一起來達成這些目標。」

小辭典

◆「學思達」教學法: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一生受用的能力。

◆「薩提爾」(SATIR ):薩提爾將人的溝通應對姿態分為四種:指責、超理智、討好和打岔,李崇建老師將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被看見的外在行為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是內在)做改革、融入「對話」模式,用「一致性」的應對姿態與溝通,和他人產生深刻而良好的連結。

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全台第一所「學思達」學校
普林思頓國際學校:全台第一所「學思達」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