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N次方」總召集人王政忠:更信任、更期待,給教育多一點時間

「夢的N次方」總召集人王政忠:更信任、更期待,給教育多一點時間
「夢的N次方」總召集人王政忠:更信任、更期待,給教育多一點時間

採訪 │彭漣漪 文 │黃啟菱 攝影 │張智傑

少子化趨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為重視;新課綱上路則使得「核心素養」成為家長購書的參考指標;再加上新冠疫情,整個童書的成長力道更為突出,2020年上半年一舉奪下暢銷書類型冠軍。

12年國教新課綱已上路一年,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師、「夢的N次方」總召集人王政忠觀察,無論是教學現場或是考試評量,都確實正在改變中,而且是朝更好的方向走。「希望社會大眾或家長,可以更信任、更期待,給老師再多一點時間。因為改變不會一天就發生,但我們從來沒有停止努力跟停止準備過。」

「夢的N次方」是台灣最大規模的教師專業成長活動,5年來已培訓28000多位教師,占全國中小學教師的1/5。王政忠曾獲Super教師、Power教師與師鐸獎肯定,著有《我有一個夢: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體制內革命》等書,被視為這一波教育創新代表人物之一。

王政忠接受《未來Family》專訪,為家長解讀新課綱。他認為,新課綱的精神與目標確實符合國際趨勢,也有益於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如今,無論是教學端、政策端或考招端,都正努力讓新課綱更落地;而家長要扮演的角色,除了要引導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樂在探究學習,也希望還能給教學現場多一點信任與期待。

王政忠強調,新課綱牽涉到執行面、制度面,細瑣繁複,但整體而言,「至少我們正在往正確的方向走,這個『我們』包含政府、政策、教師,還沒有到『最好』,但我們一直不斷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現場教師「沒有一天是停止準備的」

「前陣子有個調查顯示,新課綱上路,有七成的人最擔心的不是政府、也不是學校,而是『教師準備好了沒』!」王政忠指出,這是很哲學性的問題,假若有人問他「教師準備好了沒」,他會回答「永遠沒有準備好」。畢竟,教學現場原本就是動態的,每個孩子也都不同,這也正是教師需要不斷備課的原因。

王政忠說,有愈來愈多教師「沒有一天是停止準備的」,每天都在努力,希望能透過教學設計,引導孩子深度思考,讓真實學習發生。而這並非新鮮事,早在新課綱上路前,台灣的教學現場就已經是風起雲湧。很多教師透過網路組織社群、分享專業、精進教學,「我自己觀察,台灣教師是華人教師圈中,最無私分享、最彼此扶持的一群。」

教學端的翻轉與改變

這自然會引發教學的改變。過往,教師在課堂上大多是透過講述,把知識搬到學生的腦袋去;但如今,多數教師會透過生活情境式的、解決問題型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過程中感受知識的重要,以及建構能力的必要。

「比如,我就常跟學生說『哥教的是閱讀、不是國文喔!』哥教的是你如何寫一封文情並茂的信、跟爸媽表達想法,而不是教你背國語文常識的書信表格喔!」王政忠以國文課來舉例,他會選擇有趣的、生活化的文本素材,做為教學的開端,讓學生感到有興趣,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由下而上的教師能量,不僅帶動教學的改變,也讓主管機關聽見基層的聲音。王政忠坦言,過去台灣的教育改革或政策,通常是上對下的,如今這一波翻轉,促進「上下流通」,讓政策比較能接地氣。

比方說,至少在員額編制上,國中教師的員額已經從過往的1:2,到現在的1:2.2,109學年度到1:2.7,這些都是正向的轉變。

素養沒辦法考,但是沒有素養一定考不好

教學現場的改變很真實,但家長的焦慮也很真實。如今多數家長聽到「新課綱」、聽到「素養導向」,第一反應還是「那要怎麼準備?如何才能考高分?」王政忠的答案是:素養沒辦法考,但是沒有素養一定考不好。

王政忠說:「想解決問題,得先認識問題。」到底現在學生面臨的評量長什麼樣子?他以國中教育會考的國文科為例,國文科每年都考48題選擇題,其中,素材來自三家主要出版社課本選文的,近來有一年僅1題、有一年44個字,108年則剩31個字、共2個選項。

進一步分析108年這48題,字音字形等「記憶型」的題目共12題,「也就是說,假如你不斷硬塞知識,卻沒有基礎的閱讀能力,也就只能拿下12題、得到C。」

另外36題考什麼?其中,有11題考學生對文本或段落的主旨、觀點、看法,有15題考詮釋涵義的。「如果你能夠讀懂別人說的話、理解別人的觀點,也就是有閱讀、有理解,就能拿下26題,得到B,」但王政忠強調,「有閱讀、有理解」也不容易,台灣有太多人「有閱讀、沒理解」。

如果會考國文想拿A,除了知識點的運用之外,還要搭配閱讀理解的能力。王政忠總結,如果「精熟閱讀」,會考國文就能拿A,「聽懂別人的話」拿B,「死背」只會拿C,這就是素養的綜合表現。

「夢的N次方」總召集人王政忠:更信任、更期待,給教育多一點時間
「夢的N次方」總召集人王政忠:更信任、更期待,給教育多一點時間

AI會取代人力,但不會取代人才

王政忠認為,台灣在評量的改革,走的是正確的路,能讓素養導向的教學更快、更全面的展開,家長也要理解這樣的改變。如今的評量在乎的是素養,教師就該思考,在課堂中如何營造環境、設計教學,讓孩子想學、願意學;家長則可以陪伴孩子進行閱讀、探究、對話、探索,讓孩子文化刺激的底蘊擴大,對於孩子面對評量、準備升學,會有很大幫助。

評量變了,升學也不同了。「12年國教要上路時,其實有句話是很動人的,那就是『適性揚才』,」王政忠說。所謂「適性」,就是讓孩子探索未來想去哪裡;至於讓孩子有能力去到想去的地方,則叫「揚才」。新課綱讓教師能透過教學設計,引導孩子有機會探索不同的天賦,也透過素養導向的課堂,讓孩子有能力去到他想去的地方。

這個改變,其實是要讓孩子能因應未來變局。王政忠直言,AI時代來了,以後AI一定會取代人力,但AI不會取代人才,家長最擔心的不應該是眼前考試能不能考得好,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無可取代的人才,從基礎教育一路向上,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態度的孩子。

孩子真正想去的地方就是「第一志願」

若希望孩子是無可取代的人才,那必得讓孩子發揮自身的天賦專長。在此前提下,家長對升學的觀念要先改變。「過往,第一志願的定義是分數最高的、最明星的學校;但如今,孩子真正想去的地方,就叫做第一志願,」王政忠強調。

他很建議家長多花心思陪伴孩子,去刻意練習,養成跨域學習、終身閱讀的好習慣,有了好習慣之後,孩子就比較願意不斷的學習、探索。對孩子來說,這會是一輩子最棒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