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城名門望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守炘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守炘。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守炘。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守炘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如傳統手工藝、媒界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等等。大陸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名錄公佈後,非遺的保護工作,就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浙江省瑞安市名門王姓望族之後王守炘(六十八歲)說,臺灣應該也有很多項目需要申請非遺,將技藝保護起來。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部分是傳統生活模式演變出來,現今社會與古代社會的環境有很大差別,一些手工藝因變革,易被時代淘汰,或因時代變遷而失去箇中精髓變得形式化。王守炘表示自己做為非遺傳統金銀首飾製作技藝傳承人,有義務將具有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技藝傳承下去,以展現中華文化悠久歷史的發展軌跡。

金頭換性命開啟技藝之路

王守炘老人介紹,該脈王家從溫州市龍灣區明代民間出資興建的永昌堡遷移至瑞安,祖父太學生王壽星,號之山先生,居瑞安白岩橋,銷售酒業,農田良多,家大業大,樂善好施,太平天國後期因有人故意將太平天國之旗插在王家的農田,陷害王家通匪之名,將之山先生扣押,欲以斬首。當地保長多番打點通融,當時的府衙同意以六斤四兩重的黃金人頭置換性命。由此,王家請了溫州城區的打金老師傅來家手工製作,因此與金銀手工技藝結下初緣。

之山先生受此驚嚇,身神俱傷,留話告誡後世子孫要低調處事,學一門看家吃飯的好技藝,能保平安度日,衣食無虞即可,王家售出土地後,舉家遷移瑞安城中。後來家中安排長孫王潮銘去溫州學醫,濟世救人。小孫子王潮涵心靈手巧,故請了金銀手工師父來家中授藝,學成後創立了王豎華銀樓百年老店品牌,王潮涵也因其誠實、勤勞、智慧及才能擔任當時瑞安金銀協會會長。

王守國(王守炘弟弟)表示,金頭換性命一事現當地白岩橋一帶上了年紀的老人皆知,原瑞安市政協常委、玉海律師所高級顧問、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黃步揚先生與銀樓第三代傳人王守炘談古論今,亦常道先人黃金換性命一事,歎世事滄桑。

潮起潮落低調傳承

王豎華銀樓百年老店第四代傳人王曉珍說,一九四九年前,瑞安的金銀手工加工老字型大小有十來家,當時有:虞文元、胡文興、金聚珍、老文新、新文新、光華、鳳祥等,其中王豎華銀樓名居榜首。銀樓主要業務以製作小孩滿月紀念的手腳鐲最多,其次為做壽或者結婚用的龍鳳花紋,還有些女生出嫁時做兩支發簪,印如意、梅花、蝴蝶等花紋,當時供需兩旺。

一九四九年後,瑞安城大多數金店改業,金飾師傅有的轉行,有的專營零星來料,加工小首飾。一九六三年,大陸政府開始打擊個體戶,到「文革」時期,金銀首飾業更是成了禁區,很多從業者都只能私底下進行,當地的金銀手工加工逐漸走向低谷。

大陸改革開放後,政府鼓勵個體經濟的發展,金銀市場一度又呈現繁榮景象。隨著現代機械化大生產,手工打金可以賺取的利潤日益縮水,及傳統手工藝學習週期長,大多打金師傅轉行,導致傳統金銀手工技藝再度陷入傳承困難的境地。

王守炘老人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王豎華銀樓得到保護,目前,瑞安本土保持並傳承傳統手工藝的打金鋪老字型大小僅剩王豎華銀樓獨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