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甌中醫奠基學府─利濟醫學堂

▲利濟醫學堂博物館。<br /><br />▼《學堂教條》
▲利濟醫學堂博物館。

▼《學堂教條》

▲▲利濟醫學堂博物館。

▼《學堂教條》

利濟醫學堂是中國第一所採取歐美辦學制度和方法開辦的新式中醫學校,創建於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由當時的舉人陳虯、陳黻宸、當地仕紳陳葆善、何迪啟等為了改良維新主張所創辦,辦學將近廿年,造就三百餘名優秀中醫師,對中國中醫事業的發展起過卓越的作用。

道光十五年的舉人陳虯是利濟醫學堂的主要創始人,也是學堂的主講、院長。主編的《利濟學堂報》被認為是中國高校專業科技學報的萌芽,亦為中國最早的中醫期刊之一,初期為木刻本,用七刀官堆紙印,後改用連史紙,線裝成冊,每冊約五十頁,通頁豎排。在大陸沿海與中部各大城市及港、澳設有發行處,當時的臺北也設有分處。獨特的辦刊模式與機制在晚清中國期刊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利濟醫學堂占地六百多坪,約兩千平方米,校內附辦醫院、學堂。是傳授中醫理論和臨床習踐的新式中醫學校。建築為中西結合式,乃當時典型的明清晚期風格,由門屋、東西廂房、主樓、中草藥圃組成,在門屋的兩側是當時學生宿舍。左右兩邊的東西廂房分別是當時的藥房和診室。主樓分為上、下兩層,是上課學習的地方。現在主樓下辟為利濟醫學堂博物館,樓上為藥用動植物標本陳列室。

據當地臺辦副主任池仁霞介紹,陳虯不僅是近代維新運動中的思想大儒和政治呼告者,同時又是一位身有專長的懸壺濟世者,對傳統中醫造詣頗深,對新式西方醫學亦有涉獵,提倡中西醫利弊互見,取長抑短。其書寫的《治國通義》裏還提出採用西方議會制度的倡議,是中國最早提出該倡議的人。在教育領域,採用了學分制,凡勤奮好學提前學完應修課程,考試合格學生,可提早畢業。

陳虯先生在浙江瑞安創辦了利濟醫院,稍後又與溫州設立分院,皆以股份制運營,其後才有了利濟醫學堂、《利濟學堂報》、心蘭書社等非贏利性組織,後又增設藥局和藥圃。在經濟上,醫院有盈利,以資助學堂、報館、圖書館(心蘭書社)這些非盈利機構。

當時學堂招收有數百名學生,學制六年,形成了穩定的期刊讀者源,也為醫院提供了充實的醫療人才。同時,期刊本身也是醫學教材,教員和學生又都直接參與期刊的運作,學堂和期刊互為支撐。為當時醫療傳播、教育傳播、期刊傳播、圖書館傳播、藥品銷售傳播和中藥種植傳播相輔相成的獨特傳播機制。

利濟醫學堂的另一位創始人名為陳黻宸,字介石,為光緒十九的舉人,二十九年的進士,一生基本上都是從事教育事業,培育了許多人才,如馬舒倫、馮友蘭等。晚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哲學家和史學家,被譽為「浙江大儒」、「史學鉅子」,與陳虯、宋恕三人合稱為清末民初學術界的「東甌三先生」。曾先後擔任浙江省諮議局議長、浙江省民政部長、民國首屆國會議員、眾議院議員。

陳虯先生的得意弟子陳葆善,廿歲考取秀才,由於生病,改學中醫,畢業於利濟醫學堂,後又擔任利濟醫院的主治醫師兼學堂教師,後來還成為醫院的監院兼總理,曾協助陳虯編纂利濟元經,後來成為陳虯的女婿,是當地醫學名家。書寫的《白喉條辯》,對當時絕症白喉病的治療影響深遠,後來更是創制出專治白喉的三氣降龍丹良藥。

從利濟醫學堂博物館陳列的當時用來學習的中醫書籍可瞭解,當時學堂的教材分為專業和普通兩種。專業課教材除了中醫的經典著作之外,還有學堂自編的醫學講義。普通課設國文、歷史、體操、禮儀、觀測氣象等。《學堂教條》裏面規定了對學生每日從上午六點到晚上十點的作息安排。

嚴謹的教學方式,先進的辦學制度,產學結合,臨床經驗豐富,利濟醫學堂在當時社會上聲望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