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 十年成就花縣馬佛社區農村經濟

磚窯廠經輔導後轉型農村微型工藝成果,三十日水保局輔導馬佛社區辦理「農村療癒餐」及「生活陶」成果發表會(見圖),會中,分局長陳淑媛說出,社區夥伴及回鄉青農,如何把農村結合地產地銷走出不一樣的經濟模式輔導過程。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馬佛社區,近年以蝙蝠生態導覽、陶燒工藝發展出在地特色,在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的輔導協助下,導入里山倡議概念,運用在地資源作為社區的經濟來源,以維持人與環境共生共存的平衡,經過張秀真總幹事與莊文慶老師、林憲忠老師等社區夥伴持續推動下,創造何嘉榮等青年回鄉的契機,為花蓮農村發展創造出新的亮點與風貌。

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分局長陳淑媛表示,馬佛社區自九十七年農村再生政策推動後,便積極參與,包括完成了培根計畫四個階段的人才訓練,更於一○一年完成社區再生計畫,所導入的軟硬體建設,無論是環境改善、產業活化、文化保存、生態保育等面向,都是經過社區成員的討論與規劃,也打造出馬佛社區的特色,像社區運用在地的蝙蝠進行生物防治,減少稻作蟲害,也為農作帶來天然的肥料養分,所以誕生了「友蝠米」等稻米品牌,不只作為社區產業行銷,也成為食農與環境教育的重要解說導覽教材。馬佛社區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陶燒工藝,這也是源自阿美族人手工採陶、製陶、捏陶、燒陶等傳統,有別於其他已經多半機械化的製陶產業,這裡保留了傳統技藝與文化,也都經過設計轉型成社區的體驗遊程,讓馬佛從一個傳統的農村,蛻變成有生態意識、也有文化底蘊,更能為年輕人創造工作機會的社區,而今也正要開始發光發熱。

花蓮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純淨的空氣、土壤與水,是花蓮人的寶藏,而農村還有豐富的文化、故事、人情味,馬佛社區可說充分運用地方特色資源,這些從當地土裡長出來的一切,是獨樹一幟,也無法被複製,對於大地與環境的友善與尊重,也體現在社區推動的主題中,真正實踐里山倡議的精神,而現今農委會正開始要推動綠色照顧,強化重視高齡長者的關懷,打造安全、便利、舒適的居住環境,並透過園藝、食農教育等系列療癒活動,讓農村的長輩找到自我的認同與價值,讓農村再生政策歷經從環境、產業、青年等重心議題的推動,再加入高齡關懷這一塊拼圖後,更加完整全面,這也會是馬佛社區的下一個目標,也期待花蓮有更多農村社區,找出自身特色,成為下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