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莊事件之後】能查or不能查 社群平台的「政治人物豁免令」受挑戰

記者何蕙安/編譯

美國國會山莊被闖入事件,讓臉書的「政治人物豁免令」再次受到檢視。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在國會山莊事件後採訪了數位研究假訊息的學者,認為臉書在打擊不實訊息的工作上,可以做得更多:包括打破「政治人物豁免令」,讓獨立第三方的查核合作夥伴查證政治人物在臉書的貼文訊息。

社群科技公司中,臉書(Facebook)是唯一與獨立事實查核組織合作,建立「第三方事實查核計畫」的社群平台,但現行規定排除政治人物言論。臉書認為,如果限制政治言論,人民將無從得知民選官員發表的言論,而無法督促政治人物對自己的言行負起責任。

在日前發生的美國國會事件中,對於川普等共和黨政治人物期間煽動暴力的言論,社群平台皆是透過各自的社群規範封鎖部分帳號或移除貼文,此機制與事實查核機制並不相同。國際查核組織與相關學者近期紛提建議,認為社群平台有必要開放事實查核組織查核平台上的政治人物言行。

倡議者之一是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香港事實查核項目 Annie Lab 創辦人鍛治本正人(Masato Kajimoto)。鍛治本指出,在許多亞洲國家,政治人物是最主要的假消息製造者與傳播者,擁有強大的觸及觀眾力與影響力,「在我看來,他們(政治人物)應該要為自己的言行負上更多的責任。」

當政治人物成為不實訊息的發動者

對於此次美國總統大選的不實訊息現象,不實訊息研究學者與事實查核工作者觀察,此次的假訊息威脅已經不是來自境外勢力,而是自家的政要名人不受管控地不斷發送關於「選舉舞弊」、「選舉被偷走」的不實訊息,給予毫無根據的陰謀論者造謠的巨大空間,最終催生出國會山莊被闖入事件的悲劇衝突。

「如果你不事實查核(政治人物言論),那你等於是忽視了平台上最大的不實訊息傳播潛在危險因子。」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後研究員亞莉克絲.茱爾(Alexi Drew)向IFCN表示,不實訊息往往是在被具有合法性或權威性的人傳播時,造成的傷害最大。而「擔任公職」就是擁有合法性的代表之一。

茱爾認為,事實查證機制的目標是要打擊惡意不實訊息與減少其危害,但豁免政治人物的作法,如同自廢武功。

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盧卡斯.葛瑞夫(Lucas Graves)原則上認同臉書當前在平衡「公眾了解政治人物言行的權利」與「平台打擊不實訊息的目標」之間所做的努力。不過,他也坦言,社群平台的現行政策確實讓全球政治人物得以有恃無恐地發表錯誤言論。

英國查核組織《Full Fact》去年底出版的事實查核研究報告指出,巴西組織《Aos Fatos》與菲律賓組織《Rappler》等查核組織表達了類似擔憂。這些查核組織表示,該國政治人物在臉書等平台非常活躍,政治宣傳與不實訊息間的界線模糊,如果不查核政治人物發布的言論,則無法有效解決不實訊息的問題。

以菲律賓為例,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常常在自己的臉書頁面攻擊批評菲律賓的新聞媒體,包括當地的調查新聞與事實查核組織《Rappler》。在2020年全球事實查核峰會上,《Rappler》曾分享了菲國親政府和政府營運的粉專和社團在疫情期間成為假訊息溫床的情況,甚至連警方網頁也曾發布不實訊息。

在實務上,《Rappler》、美國《PolitiFact》等事實查核組織仍堅守民主社會中、媒體監督政治人物的「第四權」,持續查核政治人物言行,發布相關查核報告。在部分極權國家,政治查核工作伴隨高度風險,面臨人身騷擾、法律訴訟,甚至是死亡威脅。

臉書處理政治人物爭議言論 尚缺透明度

在「政治人物豁免令」之下,臉書在新冠疫情與美國大選選戰期間,主要根據「社群守則」、「保護美國選舉政策」等規範,處理政治人物發布煽動暴力、壓制公民行為等不實訊息之議題。具體的作法包括在川普的爭議貼文下方加註「資訊標籤」,強調美國選舉制度完善,並附上「2020美國大選投票資訊中心」的連結,提供「選舉事實資訊」。

舉例來說,川普1月初先後在其臉書粉絲頁宣稱「副總統有權拒絕以舞弊手段選上的選舉人」、「他們(喬治亞參議員補選)才在昨天半夜找到了5萬張選票」,這兩個說法皆被美國查核組織《PolitiFact》查證,分別認定為「不實」與「瞞天大謊」。在臉書上,臉書平台依據「保護美國選舉政策」,在川普的貼文加註資訊標籤。


圖1、2:臉書根據「保護美國選舉政策」,在川普的貼文加註資訊標籤/擷自臉書

在日前的國會山莊事件中,臉書數度對川普的發布內容採取措施,包括移除川普對示威者喊話的影片、禁止川普發文24小時、停用川普帳號至少兩週至總統政權交接等,但臉書的新聞稿中並未指名具體的適用政策與裁量依據,僅籠統的指川普內容「違反規範」。

在臉書封鎖川普帳號後,國際事實查核聯盟採訪多家查核組織,包括巴西、菲律賓與委內瑞拉等國查核組織都指出,該國政治人物時常在臉書發布不實訊息,且有高度渲染力,期盼臉書能夠在全球範圍統一措施或行動,不要讓當地的事實查核組織單打獨鬥。

如履薄冰的政治查核

查核政治人物言論與否的問題之所以極具挑戰,原因之一是很容易陷入「打壓言論自由」的抹黑與爭議,讓社群平台在此議題上顯得格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茱爾同意,任何對社群平台上的內容的管控,都會被視為某種言論審查。但她也強調,這樣的衝突也凸顯了「透過第三方公正查核組織介入、超然於社群平台的影響力獨立查核」的重要性。

「儘管這些社群平台是私人公司,但他們的商業模式是提供一個人們聚集的公共空間。」鍛治本說,「如果這個空間出現爭議言論,就必須讓公正、無偏見的團體以公平、附有合理申訴的方式,來決定這個言論是否有害。」

英國查核組織《Full Fact》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臉書查核機制「並不完美」,卻是「所有社群平台中唯一一個投注資源,建立系統性架構,與第三方查核組織互惠合作的事實查證項目」。跟其他社群平台相比,臉書成為查核組織唯一能夠參與內容查核、得以發揮影響力的平台,相關的討論與批評也自然地聚焦在臉書的政策上。

推薦閱讀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示威者闖入美國國會】 社群媒體封鎖川普帳號 管制機制面臨大挑戰〉2021.01.08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Full Fact研究】謠言查不完 網路攻擊吹又生 全球事實查核組織挑戰多〉2020.12.30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線上:亞洲場】事實之外:在亞洲打擊COVID-19不實訊息的眉角〉〉2020.06.26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揭露血腥掃毒】菲律賓查核組織《Rappler》創辦人雷莎被判罪 國際事實查核機構齊聲援〉2020.06.16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線上】政治查核和網路訊息查證該分割嗎? 資深歐美查核員激辯〉2020.07.14

參考資料

IFCN <Researchers say Facebook should allow fact-checkers to fact-check politicians> 2021.01.12

IFCN <How did we get here?> 2021.01.11

Facebook <Our Response to the Violence in Washington> 2021.01.06

Full Fact <The challenges of online fact checking> 2020.12

Facebook's Third-Party Fact-Checking Program

Facebook查證機制

主圖來源:Unsplash/作者:Barefoot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