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 推出全球第一個參加三分球大賽的機器人 CUE 4

可以,這很日本。Toyota 開發的人工智慧機器人 CUE 4,最近出席了日本職籃明星賽活動,並成為三分球大賽的選手,總共 25 次出手命中 10 球,在所有參賽者中倒數第二名。

在這場特別的大賽中共有 7 位選手參賽,其中一位就是機器人 CUE 4,別看它的名字很可愛就以為他很 cute,老實說它看起來是有點可怕,擁有類似哥吉拉的皮膚與紅色獨眼,外型頗有怪獸風格。

CUE 4  擁有一雙巨大的手掌,能夠直接抓起籃球出手,投籃動作非常流暢;腳下配備滑輪裝置,能夠自行移動到下一個投籃點定位,比較奇怪的是,為了模擬真人動作,它的膝蓋也會在投籃前稍微下蹲,但這對於它的出手其實完全沒有幫助,因為它的動力完全是從手臂發出,不像人類需要用到下半身的力量。

CUE 4 似乎並沒有在手掌上安裝定位偵測器,所以放球的工作人員必須將球放的很精準,否則它可能會抓不起球。這也可能是導致 CUE 4 在投到第四個定點時,發生一次「手滑」的意外,球要出手前就先掉落了。

CUE 系列機器人,從初代的 CUE 1 到 CUE 4 都列入日本職籃 Toyota Alvark 隊伍球員名單,背號則是從諧音的 91 號開始到目前的 CUE 4 使用的 94 號。不過初代機登場時,還沒有想到這個梗,因此 2018 年使用的是 70 號,由於介紹影片的觀看人次超過 30 萬次,比 Toyota 新車發表的影片還熱門,才讓官方開始認真經營 CUE  系列。

致敬灌籃高手:從零開始的天才

等一等,為什麼汽車大廠會搞出一台投籃機器人?日本企業的技能樹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 CUE 系列緣起於 Toyota 內部的工程師社群 Toyota Engineer Society(TES),這個高達 3 萬成員的社群在 2017 年紀年社團成立 70 週年舉行了一個創意競賽,邀請工程師們從無到有去打造自己的人工智慧。

▼ CUE 系列從初代開始的進化歷程。

專案負責人能見友廣(Tomohiro Nomi)在開發 CUE 之前,對於機器人跟人工智慧完全沒有研究,當他們了解人工智慧需要靠大量學習與重複訓練後,突然有人想起了《灌籃高手》中男主角櫻木花道,每天投兩萬球的故事,才開始決定打造一台投籃機器人。

在 TES 的成果展示上,初代 CUE 十投九中,精彩表現讓它獲邀參加 Toyota Alvark 比賽的中場表演,獲得現場觀眾熱烈的回應後,Toyota 高層提出將專案繼續開發下去的任務,團隊也將目標定得更宏偉。「原先只是一個內部創意競賽,以初學者的角度獲得稱讚就滿足了,但既然變成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就要讓它變成 Toyota 甚至日本的招牌。」能見友廣說,他們決定要讓 CUE 變成世界上最強的投籃機器人,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打破金氏世界紀錄中連續罰球命中的紀錄。

▼ CUE 從內部競賽變成正式專案,挑戰的目標難度也不斷提升,要成為 100% 的射手。

二代機的身高從 190 公分增加到 204 公分,投籃射程增加到三分線外,同時還將下半身改造成能夠自行站立的直立雙腿;CUE 3 的身高不變,能夠在不同位置投籃,並增加了左手抓球的功能。

CUE 3 在 2019 年 4 月再次登上職籃賽場的中場表演,並且成功命中了一次超遠距離的中線投籃,再次贏得全場觀眾歡呼,也讓金氏世界紀錄團隊親自來信邀請 CUE 挑戰連續罰球紀錄。在表演時,即使投球失誤,團隊還能臨場調整,但紀錄挑戰一旦開始,就不能再修正,因此團隊必須非常謹慎。甚至連籃框的高度與角度都必須精準,因為在前一次的現場表演時,團隊就發現籃框因為之前的灌籃表演而有了 2 公釐的歪斜,可能是導致 CUE 失投的原因。

▼ 歷經 6.5 小時挑戰,CUE 3 以連續命中 2020 球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

由於此前並沒有機器人投籃挑戰的紀錄,金氏世界紀錄委員會為這個新紀錄設立的目標是至少命中 5 球,但對於 CUE 團隊來說,這似乎有點太小看他們了。

果然在正式挑戰開始後,CUE 3 就輕易的達成了連續投進 5 球的目標,確保了紀錄,然而讓人傻眼的是,這個投籃挑戰就開始無止盡的持續下去,50、100、300、500,經過 3 個小時又 18 分鐘後,CUE 3 投進了第一千球,這時候產生了一個問題:機器人不會累,但是金氏世界紀錄的裁判會累。團隊於是決定將目標設定在 2020 球,以紀念即將到來的東京奧運,而這個目標就在挑戰開始後的 6.5 小時後完成了。

而這次登場的四代機 CUE 4,為了要參加三分球大賽,而增設了腳底的滑輪移動裝置與定位系統,讓它能夠在 5 個定點投籃,不過要跟真人比較難度還很高,因為三分球大賽是有時間限制的,沒辦法讓機器人慢慢準備。但 CUE 4 已經讓全球驚豔,而接下來就更讓人期待它在東京奧運舞台,會拿出什麼樣的表演了。

(首圖來源:Toy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