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日興|山林是開放了,但那不是旅遊的新天地,而是冒險犯難的活動場域

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力量操作過頭引起反撲,對應造成再反撲,直到最後兩敗俱傷,大家才坐下來談,究竟什麼對這國家社會是最好的?

談完了,方向上有了共識,事情卻還沒結束。所有問題都必定源自於社會,而誰該負責去改變它?

筆者從2016年加入反抗軍,跟政府部門進行遊說,抵擋消防體系對於登山的鉗制。而我身邊有些朋友在公部門任職,他們提醒得先釐清登山的主管機關是誰?林務局和國家公園,其實是管理土地的,它們並不負責管理登山這個活動。而外國一般是把健行放在觀光部門進行管理;但在台灣,幾個最大的山岳協會,長期往來的對象卻是體育署。

最後我想通了,登山是觀光運動的結合,但這種結合在每個人身上有不同的混合比例。或甚至對同一個人,每一趟行程,它也有不同的混合比例——當我參加越野跑比賽,那幾乎是純運動;當我背著單眼走步道,那幾乎是純觀光。

圖片
登山健行它不只是觀光,它本質上還是個運動。(照片攝影/歐欽濱)


其實你仔細想想,登山確實是台灣最主流的全民運動,退休或屆退的朋友已經跑不太動,卻還可以走,可以爬坡。鼓勵他們去登山,可以讓大家活得健康,減少健保支出,這是符合國家戰略的。但我們民眾對於登山的看法,卻又是去看風景,不是競賽,他們不認為那是運動。

現在的問題是,民眾把登山想成是觀光,是養生,但國家社會其實比較需要把登山想成是運動,是健身,是帶有冒險犯難性質的戶外活動,它是國家戰略。

圖片
開放山林政策,是想鼓勵人民從事帶有冒險犯難性質的戶外活動。(照片攝影/歐欽濱)


而觀光業者聽到開放山林,以為是給他們發大財的機會;民眾聽到開放山林,以為是政府在山上開發了遊樂場;大家沒搞懂,政府唯一做出的改變,就只是不以安全為由禁止人民入山。山林是開放了,但那不是觀光旅遊的新天地,而是帶有冒險犯難性質的活動場域。開放山林政策本身沒問題,但觀光業者和民眾都誤解政策意涵了。

而登山是觀光跟運動的結合,看似簡單的一句話,還有很深的意涵可繼續探索。登山,就算我們不是動了繩索去攀岩攀冰跳瀑布,到山裡頭去健行跟社會大眾以為的觀光有什麼不一樣?

我本以為,承認自己只是個觀光客,是對於山林的謙遜,至少我不以征服者自居。即使穿越重重險阻,親臨只有數百人見過的美景,我依舊認為自己是個觀光客。但政治圈的朋友點醒我,對社會大眾來說,觀光不是這樣的!社會大眾可以走一小段路,但是路還得是平的,階梯的每一步都得是平的,那才是觀光!

確實我錯了,在山林面前的自我謙遜,跟引導社會去思考是兩碼子事。把登山當成觀光,對社會大眾是很危險的聯想,因為在大家的生活經驗之中,觀光就是很輕鬆,不想走就掏錢叫台計程車回飯店。

但人在山徑上,要怎麼掏錢解決?荒山野地裡,計程車根本開不進來呀!

圖片
路得是平的,階梯的每一步都得是平的,那才是觀光!(照片攝影/蔡日興)


大家不是不知道,但卻輕忽,卻僥倖,以為自己一定不會是遇到麻煩的那一個,以為自己一定不會是浪費社會資源,把救護車,把直升機都當成計程車小黃的那一個。

如果要改變這個社會,避免耗費消防的搜救資源,讓他們火大到想要禁止大家登山。我們就得要反覆地提醒身邊每一個人,登山健行它不只是觀光,它本質上還是個運動。

現在我從山域管理政策遊說擴大涉入到登山教育,更清楚看到想解決問題,得從基本的觀念開始。我得告訴大家,體能對於登山健行的重要。

走路,看似沒有什麼難度,每個人都會走,天天都在走。每一個人也都會跑,但好的跑者,好的跑步教練,卻可能是世界冠軍賺大錢呀!跑步有學問,走路也是。在山上走路,就跟所有的運動一樣,肌肉的力量、心肺功能、控制的技巧例如平衡感和協調性等等,通通都得透過檢測和訓練,在上山前把他準備好,甚至要上課去學習。

我們以往的登山教育,在這一塊根本是空白。像我自己,十八歲就加入登山社,體能不上不下,勉強夠帶隊,根本沒想過要改變。直到中年狠下心來運動減肥,才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身上的肌肉是怎麼運作的,才開始鍛鍊它,改善它。

那副陪伴好幾十年的軀殼,根本是你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登山健行,要去山上看風景,卻又不想丟臉成為浪費社會資源的那個人,那就從好好認識自己的身體,使用它,訓練它,循序漸進地開始吧!登山健行,它不是輕鬆的觀光旅遊,它也是一個運動,是要學習的!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