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謹|為什麼違規紀錄是隱私?小心「區間測速」連你的「不違規」紀錄都上傳雲端

圖片
區間測速衍生的隱私權問題,引發討論。(圖片來源/翻攝自臉書)

區間測速會收集到的資訊是「所有經過這條道路的車號」

事實上這是完全把整個邏輯弄反了,關鍵點並不在「違規紀錄」,而是「不違規紀錄」,我們思考一下傳統測速照相的運作方式,車子通過某A點,超速的話會被拍下照片,沒有超速,沒事,繼續你的旅行。

所以在傳統的超速違規取締過程當中,會被收集到的資訊只有一個,那就是「幾點幾分在A點超速違規的車號」。

那如果是區間測速呢?首先你在通過A點的時候,攝影機會先掃描到你的車號,傳輸到雲端伺服器,等你到B點時,攝影機再掃瞄一次你的車號,經過比對與A點的時間後,判定你有沒有違規。

所以在區間測速的過程當中,會被收集到的資訊是「所有經過這條道路的車號」,以及這些車子「什麼時間從那裡經過」,簡單的說就是「每部車子的行蹤」。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跟別人通電話,所談論的內容固然是隱私,但是,我的通聯紀錄也是隱私,我不僅僅不想讓人知道我的談話內容,連我打電話給誰,我也不想讓人知道,所以通聯紀錄不是可以隨便調閱的。

我打了個電話給馬英九,內容只是無聊的瞎扯問好,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但是被別人知道我認識馬英九,我覺得很丟臉,內容聊什麼我根本不在乎,被人知道我打給馬英九,對我的傷害比被知道內容還大。

通聯紀錄是隱私、區間測速的行蹤資訊又何嘗不是?

同樣的,我什麼時候去了那裡,也是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要得到隱私資訊,一定要有理由,「違規」是一個理由,但是我沒有違規的時候,沒有必要讓你收集我的隱私,而區間測速最大的疑慮就是,我在「不違規」的時候,依然要讓你收集我的資料。

大家都可以看到滿街的監視器,但是原則上,沒有法定事由,檢警單位並不能隨便用監視器監看你幾點出門,幾點走到捷運站,幾點進入百貨公司,只有在發生交通事故,或是你有犯罪嫌疑的時候,才會去看相關畫面,看的也只是「跟案件有關的人或車輛」,而不是監看所有經過的人車。

回到區間測速的問題上,照理說對於沒有違規的車輛,所收集到的資訊,應該要被保護,而且迅速銷毀,但是跟傳統測速不同的是,這個資訊已經被收集,如何確保其安全,會是很大的課題。

行蹤資訊有什麼樣的可能被濫用呢?假設有個政治人物,到A市見了一個另一個政治人物,不想被人知道,卻因為有人利用區間測速系統的資訊,作為攻擊他的材料,或是某人去見了小三,謊稱當天去了別的地方,有人拿這個資訊做為威脅他的把柄,就算都沒有這些危害,人民就是單純不想讓別人知道他的行蹤,也是天經地義,應該說,毫無理由的被他人掌握資訊,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危害。

所以當傳出區間測速的廠商可能是中資之後,這類涉及雲端傳輸的技術,就會有個資洩露的疑慮,當然不是只要是跟中國有關就會被洩露,但是在沒有辦法完全排除的時候,就會盡量避免,因為畢竟中國是很明顯的敵國,台灣跟美國、日本進行軍事交流,有沒有「可能」被洩露機密?當然也有可能,但是我們不會跟中國軍事交流,因為是「一定會」被洩露機密,風險完全不同。

所以當有人說,區間測速那有什麼個資問題,難道你怕你違規被中國知道嗎?這就是對於個資沒有概念,沒人想知道你有沒有超速,想知道的是你每天開車去了那裡,也許你無所謂,但不是每個人都無所謂。

原文出處:Facebook(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