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派青年的「台毒誌」 李亦修要挖掘沒被發現的台灣文化

人手一機的時代裡,紙本雜誌經營已大不易,卻有一名熱愛黃乙玲、熱愛台灣在地文化的「超台派」年輕人,覺得必需為這些長年被忽視的台灣文化留下文字紀錄,因此創辦「台毒誌」,紮實的查核、深度的訪談以及充滿設計感的美編,讓台毒誌出刊沒多久,就備受關注,由寶島聯播網和文化總會聯合製播的《文化ya總會》節目,請到台毒誌主編-李亦修到節目中,分享他創刊的心路歷程。

為何要把雜誌取名為台「毒」誌? 李亦修解釋,這本雜誌不只是講台派,而是在講台灣文化,這些文化對某些人而言,是「低俗」「土氣」…等等的刻版印象,是不會有人想特別了解的文化,因此取名以「毒」字命名,就是因為這類文化有如毒藥般被人們束之高閣不願理解,但了解後會發現,是有吸引力的,因此他想將這種「毒」取出,讓更多人認識。

才二十五歲的李亦修從小就有「雜誌夢」,小學時期會請同學畫畫、寫文章,編輯成冊在班上「兜售」,長大後學的是商業設計,也學過印刷設計,更加學以致用讓台毒誌以實體發行,「主要也是很喜歡實體紙本的感覺」。

李亦修說採訪地方耆老挖掘故事時,若能拿出一本實體雜誌放在長輩面前,對方也較願意跟你聊天,紙本雜誌是他開啟世代對話的方法。更希望這些紙本能被放到國家圖書館典藏。李亦修回憶,台毒誌的創刋號封面故事「素蘭陣」,他在查找資料時發現,竟然連全台藏書最豐富的國家圖書館都只有短短幾頁的介紹,更堅定他想發行紙本雜誌的意志,也期待國家圖書館收藏台毒誌,讓這些鮮少人知的在也文化能用文字保留下來。

李亦修的「台」,顯現在他的言語之間,就算行政區已改制,他依舊堅稱自己住在「台北縣淡水鎮」,因為他覺得「鎮」跟「區」兩種文化氛圍大不相同,「『鎮』是一種當地的生活方式,一旦改了稱呼,就不像我認識的地方了。」李亦修說。

身為新創雜誌的發行者,李亦修說的確曾有受訪者因為「台毒誌」諧音「台獨」而拒訪,怕與政治扯上關係,但他還是不想改名,堅定明確的定位,把真正的在地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但發行雜誌需要的資金,李亦修他曾經試過募資,但結果讓他非常後悔,因為募到的金額不如預期,目前台毒誌也正重新思考是否要延長發行時間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