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思維解決漁電共生「爭地」困境 退休創業家用科技力提升養殖漁業硬實力

台灣地狹人稠,實際能夠運用的土地面積有限,國土規劃近來引發許多爭議。其中,部分爭議來自於政府推動綠能過程中需要大面積的土地「種電」,而利用養殖魚塭發電的「漁電共生」也是政府太陽能發電中「爭地」的一部分。漁電共生正面臨環境保育、地主、養殖戶和光電業者的多方困境。於是有一些勇於嘗試的台灣人,正在尋找另一種方式來突破困境。

政府2017年開始推廣漁電共生,各項問題也是此時開始浮上檯面。對於養殖戶來說,最先面臨到的就是土地租金上漲。嗅到綠能商機的光電業者,開出三倍至十倍的土地年租金,讓不少地主不與漁民續約或解約,將土地改租給業者;或者部分地區採用生態養殖的漁民,憂心光電板一旦架設,不僅讓養殖工作施作困難,更會破壞自然生態。

光電設施對生態衝擊有疑慮 漁民憂心破壞生態養殖環境

「如果地主沒有從事養殖業,因為漁電共生提供高租金,所以大概都會同意。真正在從事養殖或租魚塭來養的人,他們就不會同意。」七股地主漁民黃芬香認為,漁電共生第一是生態問題。七股過去曾規劃為工業區,後來好不容易擋了下來,這二、三十年保留自然生態和養殖漁業共存,也讓七股成為黑面琵鷺生態區。

此外,黃芬香指出,太陽能板部分基座要插在魚塭裡,「作業怎麼做?抓魚、曬土,這都是很大的困擾」。發電時的電磁波對工作的人會有影響嗎?沒有人知道 ! 而且七股屬於高鹽分地區,基座都是用鍍鋅鋼骨,遇到鹽水會釋放出鋅離子,對於魚類影響很大。「有疑慮的地方,(政府)都沒有給有力的答案讓我們放心,這東西是給人直接吃到肚子裡面的。」

傳統室內循環水養殖前期需投入高額建置成本,讓一般漁民難以負擔。(圖/悠芙柏公司提供/Suriya srion@Shutterstock.com)
傳統室內循環水養殖前期需投入高額建置成本,讓一般漁民難以負擔。(圖/悠芙柏公司提供/Suriya srion@Shutterstock.com)

傳統室內循環水養殖前期需投入高額建置成本,讓一般漁民難以負擔。(圖/悠芙柏公司提供/Suriya srion@Shutterstock.com)

議約能力不對等 漁民成「共生」下的弱勢

而彰化養殖協會理事長林濟民則有不同看法。「推綠能沒有錯」,但政府應該因地制宜,因為部分地區的租約養殖戶反對,政府就規定光電養殖區專區的土地內需七成地主、七成養殖戶同意才能做。「鄉下人沒有要做(指土地內部分魚池),怕蓋下去會有權利和義務的問題」,「沒有辦法個別魚池做」的限制實在太離譜。

林濟民認為,漁電共生要兼顧地主、漁民、開發商。相較於光電開發商,個別地主或漁民在議約過程中是弱勢,「很多契約都是坑人的。」例如有些契約中沒有明定,開發商若未按期撥付租金,契約就會自動失效,而需要自己到法院去訴求。「沒有付錢還是要讓他綁著,契約細節有很多問題。」

又或者開發商跟地主簽約後,轉手把約賣給其他家開發商,「賣來賣去,到後來是跟誰簽都不知道,這就會有很多問題。」林濟民指出,養殖協會為了談一份「三贏」契約內容就花了三個月。他建議,政府可以將漁電共生交由漁會、養殖協會等團體進行協助。地主可收到增加的租金、漁民可以降低承租費用,漁民團體可以協助開發商維持養殖行為和管理。

換種方式養魚 不只「解放土地」還要拚外銷

「土地」在漁電共生中是一項關鍵問題,也有養殖業者嘗試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屏東漁民邱麟竣就與悠芙柏公司合作,在今年3月開始嘗試「超集約循環水養殖櫃」,提高單位面積的漁獲量,讓有限的土地得以「釋放」,做更充分的利用。

屏東漁民邱麟竣與悠芙柏公司合作嘗試使用「超集約循環水養殖櫃」。(圖/藍林生攝)
屏東漁民邱麟竣與悠芙柏公司合作嘗試使用「超集約循環水養殖櫃」。(圖/藍林生攝)

屏東漁民邱麟竣與悠芙柏公司合作嘗試使用「超集約循環水養殖櫃」。(圖/藍林生攝)

邱麟竣的魚塘中有一池已經不放水養殖,而是放上一組看似毫不起眼的「養殖櫃」。養殖櫃僅佔原使用面積的十分之一,但預計能夠保持原本的產量。邱麟竣說,在試運轉一個月期間,用電量只有水車的三分之一不到,而用水量更只是原本露天養殖的零頭。

「漁電共生不是不好,只是現在政府規劃方向有些錯誤。」邱麟竣表示,養殖池中如果有太陽能板基座,就不可能做高密度養殖,「台灣(漁業養殖)最大問題是沒有量,根本不足以跟國際水產商談外銷。」

曾有阿聯和中國水產商跟邱麟竣洽談,但對方一開口一個魚種每個月要一千噸的供貨量。「沒有量化、系統化,根本沒辦法做外銷。」邱麟竣指出,傳統的漁業養殖方式無法達到國際市場需要的標準化產品,透過新式設備可以在環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針對不同客戶客制化和減少養殖成本,並且全年穩定分批生產,這是客戶端最在意的條件。

邱麟竣指出,台灣養殖漁業最大問題是沒有量,無法跟國際水產商談外銷。(圖/藍林生攝)
邱麟竣指出,台灣養殖漁業最大問題是沒有量,無法跟國際水產商談外銷。(圖/藍林生攝)

邱麟竣指出,台灣養殖漁業最大問題是沒有量,無法跟國際水產商談外銷。(圖/藍林生攝)

工業人思維 控制「成本、環境」打造高效養殖設備

「在一次的台大同學會上,有同學提到魚可以高密度養殖。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節省下來的土地可以用來太陽能發電,為什麼要浪費這麼多土地?」這是悠芙柏公司負責人、退休創業家宋天雄想開發超集約循環水養殖的楔子,也讓他在退休後再勇敢的踏上創業路。他笑說自己「可能是申請創業補助最老的人」。

他認為太陽能是一種值得發展的綠能,而台灣困境在於土地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土地成了關鍵。他花了一年時間,從了解養殖漁業需求、設計超集約循環水設備、優化環境監控和操作介面,到現在開始試運轉,已經做到「一個『養殖櫃』就包含一個傳統室內循環水養殖的功能與效能,同時讓環境條件(水的溫度、PH值、溶氧量、氨氮等)更為穩定可控。」

過去室內循環水養殖難以推廣,原因出在前期需投入大量設備和廠房建置成本。若將空間利用最大化和設備單元微型化,就能達到降低成本的目標。比起過去室內循環水養殖,採用養殖櫃的超集約循環水養殖,不需投入建置廠房的成本,設備單元整合也大幅降低養殖的投資門檻,養殖業者可視自身財務狀況逐個建置。

宋天雄強調,台灣養殖漁業應該轉型科技化,釋放出來的土地可更好用來發展光電產業,共創雙贏。(圖/藍林生攝)
宋天雄強調,台灣養殖漁業應該轉型科技化,釋放出來的土地可更好用來發展光電產業,共創雙贏。(圖/藍林生攝)

宋天雄強調,台灣養殖漁業應該轉型科技化,釋放出來的土地可更好用來發展光電產業,共創雙贏。(圖/藍林生攝)

養殖漁業向科技轉型 讓台灣土地有更多可能性

「台灣完整的工業基礎足以支撐養殖漁業走向科技化。」他強調,超集約循環水養殖的養殖環境,即便日夜溫差高達十幾度,養殖櫃透過良好的隔熱和溫控系統,溫差只有一至二度,加上雲端監控系統讓漁民準確監控各項數值,「可以不用再看天吃飯」,可預期收穫量、收穫時間,在收獲前就可以先銷售魚貨,讓漁民有更好的議價本錢。

「養殖水體縮小後,水質處理技術就有更多的可能。」宋天雄說,超集約循環水養殖對於漁民來說,不僅可以提高產成,也可以降低自然環境帶來的不確定風險;對於綠能發展來說,釋放出來的土地也能更方便更大量作為太陽能發展,或是其他國土利用規劃。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綠電商機自己人先分杯羹?中興電工投資台糖七股綠電案 竟有前政委長子參股
相關報導》 光電難題》明年你吃的魚可能是在太陽能板下養出來的!文蛤、虱目魚養殖重鎮如何與光電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