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取慎吾推銷「媽媽食堂」錯了嗎?日本女高中生發起連署,要求全家便利商店更名惹議

你家是爸爸還是媽媽負責煮飯?日本全家超商旗下的「媽媽食堂」(お母さん食堂)系列產品近日引發討論,原因是有3名女高中生於網上發起連署,主張「媽媽食堂」可能會讓大眾產生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就應該做家事、下廚,請求全家改名,進而引起日本媒體、網友熱烈討論。

在公益社團法人「Girl Scout」日本聯盟的協助下,3名分別來自京都、兵庫、岡山地區的女高中生於2019年夏天,針對日本全家旗下的「媽媽食堂」系列產品,以「媽媽食堂」一稱可能會讓人產生刻板印象,認為媽媽就應該是女性,且女性就應該做料理、做家事為由,發起改名連署。儘管這項連署在2020年12月31日截止時,僅有7268人連署,未達到目標的1萬人,但至今仍有不少針「媽媽食堂」撰寫的報導或網友意見,連署人也計畫將連署結果寄給全家參考。

由全家創立的品牌「媽媽食堂」,主要以配菜料理為主,像是四川風味的麻婆豆腐、漢堡排等等,若在搜尋網站搜尋關鍵詞,還可以看到小香腸、搭配鐵板燒醬汁的漢堡排、歐風牛肉咖哩等多元化的產品,只要稍微加熱就可以直接食用,或放進便當裡當配菜,十分方便。

「媽媽食堂」真會造成性別刻板印象?

不僅產品種類豐富,全家還找來曾經在電視節目「SATURDAY SMAP」(サタ☆スマ,已於2002年停播)中,以「慎吾ママのこっそり朝御飯」(暫譯:慎吾媽媽的秘密早餐計畫)單元,獲得「慎吾媽媽」暱稱的男星香取慎吾代言。以身著「烹飪服」(割烹着,為日本過去專為家務勞動的女性設計的服飾,現今雖較少有家庭主婦會穿這種服飾做家務,但仍可於日劇、懷舊食堂等場景或地點看到食堂老闆娘穿著)的女裝打扮出場,故除部分高中生認為「媽媽食堂」會給後代造成刻板印象外,也有一派人認為全家讓男性「扮女裝」,能促使大眾思考性別議題,不是只有女性才可以當「媽媽」。

《每日新聞》引述日本作家、生活史研究家阿古真理的「料理は女の義務ですか」(煮飯是女人的義務嗎?,暫譯),提出「在家中誰該負責煮飯?」、「只有媽媽才要做飯嗎?」等疑問。指出阿古老師在書中提到,相較於過去多半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現代已無法光靠丈夫的薪水撐起一個家,料理除會改變一個人外,也會改變家人間的關係,主張在現代煮飯已與性別無關,是全家人都應該「共同分擔」的家務。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阿古老師還在書中提到由凱瑟琳・弗林(Kathleen Flinn)所著的「藍帶廚師到你家:料理、飲食習慣大改造」(The Kitchen Counter Cooking School: How a Few Simple Lessons Transformed Nine Culinary Novices into Fearless Home Cooks)一書,該書描述了弗林從巴黎藍帶廚藝學校畢業後,幫助幾名女性烹飪生手檢視自家冰箱、飲食習慣等的生活紀錄。

儘管在原文書名中並未提到任何有關「女性」的字眼,但這本書在被翻成日文時,卻將標題改為「ダメ女たちの人生を変えた奇跡の料理教室」(改變廢柴女人生的奇蹟料理教室,暫譯)。對此阿古老師認為,除日本家庭比美國家庭較常煮飯外,長久以來將女性與「負責煮飯」畫上等號的社會觀念,也是影響書名的原因。

「要改名會沒完沒了」 多數日本網友不贊同

《現代經濟》則提出反論,主張如果「媽媽食堂」要改名,那麼由NHK製作的教育音樂節目「おかあさんといっしょ」(和媽媽一起同樂,暫譯)是不是也應該改名?儘管NHK旗下確實有另一齣節目,叫「おとうさんといっしょ」(和爸爸一起同樂,暫譯),甚至還將原本分別為「たいそうのおにいさん」、「身体表現のおねえさん」的體操節目,改為名字只抽換「おにいさん」(哥哥)和「おねえさん」(姊姐)的「たいそうのおにいさん/おねえさん」(體操哥哥/姐姐),因此未受到大眾質疑或討論,但這些節目名稱確實都會讓人將特定行為和性別做連結。

其他像是「ステラおばさんのクッキー」(Aunt Stella詩特莉手工餅乾)、龜田製菓的「おばあちゃんのぽたぽた焼」(奶奶煎餅,暫譯)也被拿出來討論,但因前者的詩特莉阿姨為真實人物,後者則因現代很少人會在家中煎餅,不像「媽媽食堂」那麼讓人能聯想到現實中媽媽煮菜的樣子,故較少受到爭議。

從日本網友意見來看,有許多網友和前述的《現代經濟》持相同論點,認為如果要「媽媽食堂」改名,很多產品都要改名,根本沒完沒了。也有部分網民認為家務只要家人間講好,誰比較擅長什麼就負責什麼,根本輪不到外人來擔心,還有網友認為全家特地找曾在相關節目中扮演「慎吾媽媽」,幫助各地辛勞的媽媽替家人準備早餐的香取慎吾來代言,就是為了避免類似的性別平等爭議。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日本疫情下的女性困境:比男性更容易丟掉工作,失業率、自殺率、家暴諮詢件數均不斷攀升
相關報導》 日本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商務往來高達7成來自中國、越南及印尼 恐嚴重衝擊日本製造業與地方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