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態環保成為日常 三位國小老師從孩子身上學到的一堂課

地球是人類之母,但是多年來高度經濟發展下,使地球的生態環境不斷受到威脅。從高雄起家的日月光,從工廠落成的第一天,就開始推動各種環保工程,這幾年更與日月光文教基金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科大)攜手,推動「日月光永續推動環境教育專案實施計畫」,讓環保意識往下紮根,這幾年下來,成果非常豐碩。

環教團隊、互動課程,體驗「玩中學」的樂趣

如果你有機會參觀楠梓加工區的日月光廠區,就可看到一群又一群的學生、企業團體走進位於中水回收廠一樓的「綠科技教育館」,裡面有一群工程師,正為參觀者介紹水資源的重要性。

「水」是你我身旁最常見的物質,但在台灣取得卻非常不容易。台灣每年總降雨量約達2,500公釐,雖然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由於降雨時節兩極,再加上地狹山高的地勢不易留住水,讓台灣每人每年可以分配到的水資源卻不到此平均值的五分之一,這也是台灣必須格外注重水資源處理的原因。

向來重視環保的日月光,在2012年就著手興建高雄廠區中水回收廠,並且在2015年完工使用,現在每年的水回收率已經高達70%,年減排放則為720萬噸水,放眼台灣甚至全球,都是亮眼成績。除了重複使用水資源,日月光也不斷往下紮根、對外擴散環保理念。

日月光專案工程師李育賢回憶,日月光多年來一直有開放外賓參訪廠區環保設施的行程,為了讓參訪的體驗更具體,2016年開始,日月光決定在內部培育一批環教團隊。專案工程師何思縈表示,環教教師養成的過程並不容易,種子教師們不僅具備環教資格,還花費許多心力設計了極具吸引力的課程,讓參觀者在短短幾十分鐘裡,就吸收到教師想傳達的理念。

日月光環教團隊成立後,隨即著手設計教學課程,身為高科技業者,這套課程也結合各種新科技,讓參觀者可以透過教具互動。「我們的課程,是團隊不斷測試推演而成,會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族群而有不同教學內容。」李育賢以中小學生的《哇特遊記》為例,小朋友在裡面,可以扮演「哇特」(Water),從中了解水在大自然循環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讓孩子們知道水資源有多珍貴;如果是國高中學生,就會增加人文部分如日月光高雄廠的歷史沿革和環保措施。

緊臨日月光高雄廠區的加昌國小兼任衛生組長的體育老師高仲銘就提及,「以往孩子們只知道學校旁邊有座工廠,但不知道這間工廠是做什麼的;然而,透過『綠科技教育館』展示日月光的污水處理過程,除了讓孩子們了解父母工作的場域,也理解到在製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和外部成本,而企業是有社會責任,必須做出對環境好的行動,將環保觀念從小紮根。」

熱血教師、跨域教學,讓生態環保成為日常

除了重複使用水資源,日月光也不斷往下紮根、對外擴散環保理念,更在公司內部培育一批環教團隊。(圖/謝昇佑)
除了重複使用水資源,日月光也不斷往下紮根、對外擴散環保理念,更在公司內部培育一批環教團隊。(圖/謝昇佑)

除了重複使用水資源,日月光也不斷往下紮根、對外擴散環保理念,更在公司內部培育一批環教團隊。(圖/謝昇佑)

除了廠區內的課程,日月光也把環保觸角深入到大高雄地區的校園內。為了引發學生興趣,日月光環教團隊成員拋開成人的本位角度,從學生視角設計課程,李育賢就曾到過多所高雄的國小推廣環保理念,「小學生的心智其實比大人想像中成熟,從生活周遭的案例引導,效果會最好。」例如某次他在課堂上看見桌上的塑膠吸管,就由塑膠無法自然分解,對環境有不可逆的影響的觀點切入,接著引導學生討論;那次的氣氛很熱烈,幾周後他從班導得知同學們使用塑膠吸管的比例也降低了。

除了讓環教團隊種子教師踏入校園,日月光更積極資助大高雄地區的學校,借助老師的專業經驗,由日月光集團、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與高科大攜手推動的「日月光永續推動環境教育專案」,結合高雄地區不同級別的學校,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培訓種子教師,將環境永續的概念落實到每一位學子的生活中。

隨著環保觀念不斷推陳出新,教育人員的知識能力也必須與時俱進,包括翠屏國中小林珮如、橋頭國小呂美惠與加昌國小高仲銘等幾位長期推動環境教育者,也希望藉助外界力量來為自己的教學能力加值,因此當得知日月光與高科大推出環教相關計畫時便積極參與,成為種子教師,這3位老師同時也是該計畫熱血教師得主。

翠屏國中小教務主任林珮如指出,翠屏國中小位於後勁溪畔,三面環後勁溪,儼然成為學校的護城河,許多科學展覽和環境教育即是以後勁溪為主題,再加上翠屏國中小是推廣校園蝴蝶生態教育的種子學校,生態環保早已成為全校師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前陣子因下雨的關係,後勁溪溪水暴漲,溪水退後滯留大批垃圾,孩子們就會主動詢問:「主任,怎麼辦?」或是因水芙蓉快速繁殖而影響其他生物的生長,孩子們也很擔心「溪裡的魚怎麼辦?附近的鳥兒怎麼辦?要打電話給哪一個單位,才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林珮如認為,「透過環教課程,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關心周遭環境,甚至是在校園裡看到一隻小昆蟲、一隻蝴蝶,都會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從而對這片土地更有愛。」

因林珮如的邀請而加入環教課程設計的橋頭國小老師呂美惠,大學念的是昆蟲系,同時也曾是教育部的閱讀推動教師,因此她就將閱讀推動與自然、環境做結合,推動跨領域的教學。例如呂美惠就與高科大合作推廣行動顯微鏡的使用,以往的顯微鏡需要靠手動調整低倍鏡或高倍鏡,現在只需將行動顯微鏡夾在手機上方就能自動調整倍率,十分方便;同時讓孩子們用行動顯微鏡去觀察花粉粒和鈔票上平常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細微圖案,然後記錄下來,再轉化成一件件屬於自己的文創作品,如杯墊等。

加昌國小高仲銘也觀察到,透過環教課程,孩子們的觀察力也變得更敏銳、學習力更強,再結合學校的「行動學」,讓孩子們主動蒐集資料、記錄觀察及討論,最後集思廣益,提出解決方案;當有一定成果時,再讓孩子們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增加交流經驗,拓展視野。

從點到面、教育深化,友善環境行動守護家園

高仲銘、林珮如與呂美惠(左至右)都是高雄校園裡的環保深耕者,長年推動環境教育,採訪過程中可感受到三位老師對於環境守護的熱情投入。(圖/謝昇佑)
高仲銘、林珮如與呂美惠(左至右)都是高雄校園裡的環保深耕者,長年推動環境教育,採訪過程中可感受到三位老師對於環境守護的熱情投入。(圖/謝昇佑)

高仲銘、林珮如與呂美惠(左至右)都是高雄校園裡的環保深耕者,長年推動環境教育,採訪過程中可感受到三位老師對於環境守護的熱情投入。(圖/謝昇佑)

林珮如坦言,「原以為自己對自然科有一定的專業性,但接觸到日月光環教課程之後,才發現學越多、看越多,越覺得不足,也讓自己想要再多學新的知識,甚至在教學上進行跨域融合,開啟孩子們的不同視角。」

呂美惠也提及,「每次上完課都讓我有新的觸發點,比如《國語》和《綜合活動》這兩個領域課程可以怎麼結合?或是平常消費和水足跡有什麼關係?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從日常養成友善環境的行動,而不是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夠改善環境。」

高仲銘認為,「藉由日月光的資源挹注,提供老師們充電的機會,以往可能只是單方面的灌輸知識,但透過高科大的訓練課程,我們就知道哪些部分可以用互動的學習策略,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透過實際體驗而更加關注環保問題。」

當環境教育深化到每位師生的心中,校園的一草一木都變得更加珍貴。高仲銘就分享,「在上體育課時,偶然發現鳳頭蒼鷹在校園上空盤旋,也會即時帶著孩子們認識觀察。」呂美惠也提到,「在學校籃球場旁邊的印度紫檀、黑板樹、火焰木等5棵樹,平時按照各自方式生長,但當有颱風時,卻形成了共生關係。」

高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過去承受了重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隨著高雄煉油廠遷廠以及企業對環境永續議題日益重視,讓高雄變得越來越美麗。日月光長期深耕社區、學校與在地連結,將環境教育透過點(日月光環教團隊)到線(校園種子教師),再擴及到面(全校師生),凝聚在地情感,一起守護屬於高雄人的驕傲。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就醫路不再遙遠! 這台醫療車「凸」全台灣 成偏鄉照護的最後一哩路
相關報導》 展現永續經營決心 全台最大中水回收廠轉型綠科技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