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最靠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場惡戰,卻意外保全了民主台灣的火種—70年前的韓戰

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美國官員已經打算好要讓共軍度過台灣海峽,收拾蔣介石政權。不料1950 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不然朝鮮半島的衝突往南擴散。第七艦隊的出現激怒了中共,他們調動原本用來入侵台灣的部隊進入朝鮮前線。

美國國務院歷史文獻辦公室

1950年6月24日,也就是剛好距今整整70年前。因為適逢星期六,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從白宮飛回密蘇里州老家,準備跟妻女共度一個安逸的週末。不過當天晚十點多,他在自家書房接到了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的電話。艾奇遜當然知道總統休假,要是沒有天大的急事,他也不會親自打電話到總統老家找人。根據杜魯門後來的回憶錄,他一接起電話,艾奇遜說的是:「總統先生,我有一個非常嚴肅的消息,北韓已經入侵南韓了。」

這場二戰之後的首場大型多國戰爭,各方一共投入超過兩百萬兵力,一直打到1953年7月,主要參戰國中美朝韓才終於決定停戰,使得整個東亞時至今日依舊脫離不了當時奠定的對抗格局。日本與台灣政府因為那場戰爭站穩腳步,甚至取得了日後經濟騰飛的關鍵基礎;南北韓與台海兩岸至今分裂,不過南北韓依舊在苦苦試探統一的可能性,海峽兩岸則在統獨之間繼續拉扯消磨,設法保持民主法治與意志自由的人們,仍在設法擺脫那幾乎注定零和的結局。

美國第33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國第33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國第33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英國歷史學家大衛‧雷諾茲(David Reynolds)在老牌政論與文學雜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文,認為距離那個杜魯門本想休假的週末已經70年的現在,確實是重新審視那場戰爭的時機。雷諾茲認為,反省韓戰不僅僅是滿足歷史考古癖,當然也有其現實意義。像是政府如何對於國安問題做出決定、如何動員民眾支持這些決定?資訊情報、過度自信、甚至赤裸裸的恐懼,這些因素的作用又是什麼?韓戰牽涉的種種問題,在今天這個混亂的時代依舊沒有褪色。

朝鮮半島的分裂,其實並不是從1953年韓戰結束後才開始的。早在1945年8月,日本天皇正式宣佈投降之前,朝鮮半島就被美國與蘇聯匆忙地一分為二。當時這當然只是暫時性的佔領,但卻跟西半球的德國一樣,就此凝結為兩個對立的國家。二戰時曾獲中共與蘇聯扶持的朝鮮抗日游擊隊領袖金日成,成立北韓政府後打算統一整個朝鮮半島,但他背後的史達林一直沒有點頭,毛澤東則忙於跟蔣介石的內戰。

「要是你被一腳踢在臉上,我一根手指也不會動」

不過到了1949年,時局開始發生轉變。蘇聯取得了美國1945年7月在新墨西哥州試爆原子彈的細節,透過逆向工程在當年8月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爆。1949年10月1日,他在中國的盟友與追隨著毛澤東更在天安門聲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宣告中國內戰的勝利。二戰結束不過數年,世界的局勢似乎開始往對莫斯科有利的方向演變。1950年春天,史達林終於同意金日成的戰爭計畫,但他僅承諾協助計畫與給予後勤支援,這位蘇聯的老大哥告訴金日成:「要是你被一腳踢在臉上,我一根手指頭也不會動。」

20191115-史達林。(取自維基百科)
20191115-史達林。(取自維基百科)

史達林。(取自維基百科)

曾經在東北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金日成只得把希望寄託於毛澤東,但這位新中國的領導人正忙著把台灣島上的國民黨軍隊趕下海,似乎騰不出手來幫朝鮮兄弟一把。英國歷史學家雷諾茲說,史達林同意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的計畫後,似乎改變了毛澤東的想法。因為毛在這之後對金日成改口,說只要美軍介入並且越過北緯38度線,解放軍願意支援朝鮮人民軍三個師,但金日成判斷美軍根本不會進行干預,史達林與毛澤東也沒真的當一回事。因為美軍已在前一年6月撤走,金日成更誇口只要給他三天,他就能佔領漢城(今首爾)、贏得戰爭。

韓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韓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韓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歷史學家雷諾茲認為,史達林在戰前的判斷並沒有嚴重錯誤。因為美國在1949至1950年時,確實更為重視歐洲事務,亞洲的焦點也不在朝鮮半島,而在於日本。就是因為如此,史達林才在原子彈試爆與中國共產黨於內戰勝出的激勵之下,同意金日成的南侵計畫,而且這個軍事行動確實已讓美國的情報部門嚇了一跳。但史達林沒有算到的是,美國會對北韓入侵做出迅速回應,他沒有預料到杜魯門無法容忍對國際和平明目張膽的挑戰。

根據戰史專家艾倫‧米利特(Allan Millett)的看法,北韓一開始就只想打一場短期戰爭,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能贏的戰爭。米利特說金日成的後勤能力不足,只要戰事超過一個月幾乎就打不下去。美國歷史學家塞謬爾‧小威爾斯(Samuel Wells Jr.)則說,毛澤東開給金日成的那張三個師的支票,其實也是老大哥史達林的堅持才終於撥交,於是金日成便在6月25日(美國時間6月24日)揮軍南下,開啟了二戰後第一場震撼世人的大戰,也是冷戰時期最嚴重的一場危機。

杜魯門:不能放任大韓民國垮台

當晚接到國務卿急電的杜魯門,天亮後就返回白宮。歷史學家雷諾茲說,杜魯門在返回華府的專機上,仔細思考了二戰前各國採取綏靖政策的教訓,他在回憶錄中表示:「這些共產主義者在朝鮮半島的作為,猶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當初的表現。我相信如果任由大韓民國政府垮台,那些共產黨的領導人就會進犯我們的國家。如果放任這種情況,也就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杜魯門回到白宮後,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Omar Bradley)支持用兵,國務卿艾奇遜則立即將此事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處理。

雷諾茲指出,領導人所做出的決策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選,而且當下鮮少有人能夠好好思考決策的影響層面。當然,杜魯門政府只花兩天時間,就獲得了安理會的兩項關鍵決議,一是譴責朝鮮人民軍的侵略行動、要求立刻撤出韓國;二是呼籲聯合國會員國協助韓國擊退入侵。(蘇聯雖有否決權,但因不滿中華民國是安理會成員,選擇缺席抗議)不過迅速下令動員美軍的杜魯門也對回應的尺度有些拿捏不定,因為他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吐露「我不想打仗」的心聲。當大韓民國的部隊只花三天就丟掉漢城(今首爾),杜魯門先是派出一個團、然後又才追加兩個師,這也招來了韓戰初期的艱困局面。

韓國總統李承晚與麥克阿瑟。(取自維基百科)
韓國總統李承晚與麥克阿瑟。(取自維基百科)

韓國總統李承晚與麥克阿瑟。(取自維基百科)

6月29日,杜魯門對媒體宣稱「我們不是在打仗」,痛罵朝鮮人民軍只是「一群強盜」。面對媒體追問,他則把出兵解釋為「聯合國之下的警察行動(police action)」。當局勢快速演變升級,杜魯門仍堅持「警察行動」的定位,同時拒絕了國務卿艾奇遜的提議—至少謹慎地爭取國會支持。杜魯門傳記的作者羅伯特‧多諾萬(Robert Donovan)認為,「未經國會批准的戰爭」絕對是杜魯門犯下的嚴重錯誤。這讓他失去了對於這場衝突的控制,也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不過在韓戰初期,由於輿論與在野的共和黨人都基本支持戰事,這讓杜魯門誤判他作為三軍統帥已經有動武的足夠憲法權威,戰鬥也很快就會結束。

雷諾茲指出,參與韓戰的兩個陣營都出現了過度的自信與嚴重誤判。中蘇朝三國都認為美軍不會回到朝鮮半島,因此戰事很快就會結束;美國的杜魯門也認為問題不大,因此根本沒有必要尋求國會的支持,甚至同意宣戰。名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繼二戰作為盟軍最高指揮官擊敗強敵日本之後,這回又在北韓出兵後被任命美國 / 聯合國行動的總指揮,他要求杜魯門派遣地面部隊,並且傲慢地認為「只要兩個作戰師,就可以重新奪回北緯38度線」。

韓戰,被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韓戰,被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韓戰,被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扭轉戰局的仁川登陸戰

杜魯門與麥帥的輕敵,讓朝鮮人民軍只花一個半月,就佔領了朝鮮半島九成地區。聯合國部隊與韓軍退守釜山一線,這讓朝鮮人民軍放話「要在8月15日的解放周年紀念日,完成祖國統一」。面對命存一線的戰局,麥克阿瑟說服華府在仁川進行兩棲登陸,若能成功便可攔腰截斷敵軍。聯合國部隊與韓軍撐過了二戰勝利紀念日的殲滅預告,麥帥則在8月23日在五角大廈繼續討要兵員。這位二戰名將說:「我知道這是一場五千比一的賭局,但我已經習慣了。我們只要能在仁川登陸,我們就能粉碎敵軍。」

9月15日,麥克阿瑟親率七萬一千大軍進行仁川登陸戰,並且出乎意料地取得絕對的勝利。不過兩個星期的時間,麥帥就攻下漢城交還韓國政府。歷史學家雷諾茲說,由於麥帥的聲望再次達到歷史頂峰,以至於沒有人質疑他即將指揮部隊越過38度線的決心,甚至讓這場拯救韓國之戰,升級為統一朝鮮半島之戰。

1950年從南韓眺望38度線,當時美中分別支持南北韓戰爭。中國正在籌備「十一國慶」,展現70年來在經濟、軍事等發展方向的繁榮。(AP)
1950年從南韓眺望38度線,當時美中分別支持南北韓戰爭。中國正在籌備「十一國慶」,展現70年來在經濟、軍事等發展方向的繁榮。(AP)

1950年從南韓眺望38度線,當時美中分別支持南北韓戰爭。(AP)

雷諾茲說,雖然杜魯門已在1947年創建中央情報局(CIA),但這個機構當時還不具備真正的情報搜集能力,以至於當麥克阿瑟的兵鋒指向中朝邊境,印度與英國的外交官紛紛警告這可能驚動來自中國的軍事反撲,整個華府依舊無動於衷。當時美國政府官員普遍認為,毛澤東不過是史達林的傀儡與跟班,既然CIA研判蘇聯不可能用兵朝鮮,中國更不可能有所行動。即便中國不斷警告美軍「不可越過38度線,否則中國將介入戰爭」,但美方始終認為那是北京的虛張聲勢。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反撲

雷諾茲指出,其實揮軍北上的美軍在10月底已經遭遇中國軍隊,但美方卻誤判這只是朝鮮人民軍裡頭少數的中國「志願兵」,美國的情報機構也沒有掌握到中國在鴨綠江附近集結了30萬大軍的重要情資。於是,麥克阿瑟將他所指揮的部隊一分為二,分別在朝鮮半島的東西岸向北推進,兩者之間出現超過50英里的缺口,麥帥還將其稱為能夠一舉結束戰事的「超大型包圍作戰」,並且宣稱「我們這個耶誕節就能把孩子們(指美軍)送回家」。

不過中國的人民志願軍在11月25日卻發動了全面作戰,在西面戰線擊退韓軍與美軍第二師,東面戰線則擊退了美軍陸戰隊第一師。由於事出突然,加上天氣寒冷,美軍與聯合國軍死傷慘重,只能在混亂中趕忙南撤。 杜魯門政府未能及時遏止麥帥對北方用兵,使得還在歐洲對付蘇聯冷戰的美國,在遠東又被捲入了與中國的亞洲熱戰。這場擊退朝鮮人民軍的戰爭,就此上升為朝鮮半島上的中美之戰。

雷諾茲稱,當時華府已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不遠」的說法。11月30日,杜魯門在記者會上應對失當,宣稱正積極在朝鮮戰場考慮使用原子彈,這讓全球輿論大譁。12月16日,杜魯門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但美國人民對朝鮮戰場與華府的領導階層都已失去信心,因為1951年1月,聯合國軍已經開始撤離漢城,退守北緯三十七度線。

1951年,日本媒體報導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除職務(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51年,日本媒體報導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除職務(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51年,日本媒體報導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除職務(Wikipedia/Public Domain)

後撤的美軍第八軍團時運不濟,司令沃克(Walton Walker)又在漢城郊外車禍身亡,改由李奇威(Matt Ridgway)接下指揮權,並且憑藉優勢火力、加上指揮得宜,終於逼退了彭德懷指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並在1951年春天成功將中國部隊推回38度線。此時美國的政治與軍事部門發生分歧,杜魯門想要談判停火,但麥克阿瑟則認為李奇威的勝利,證明了美國只想打一場有限戰爭根本是錯誤的。

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約瑟夫‧馬丁(Joseph Martin)於1951年4月5日宣讀了麥克阿瑟的一封信,麥帥斷言「如果我們在亞洲的共產主義戰爭中落敗,歐洲的衰敗也將難以避免」,因此應該不計代價地追求勝利。這位朝鮮戰場的美軍暨聯合國軍總指揮,甚至想將轟炸行動擴大到中國本身,並且譴責美國政府不該只把資源投注到歐洲。但杜魯門深怕攻擊中國又會惹來蘇聯的干預,麥帥的跋扈態度與兩人的意見分歧,讓杜魯門決定陣前易將,改由李奇威指揮整個美軍。麥克阿瑟雖然不得三軍統帥喜愛,但他的魅力卻在回國後得到英雄式的歡迎。4月19日,麥克阿瑟在國會大廈發表「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的著名演說。後話是隔年他參與共和黨總統初選,最後卻未能獲得提名,最後由另一位名將艾森豪勝出。

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3方在板門店簽署《韓戰停戰協定》(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3方在板門店簽署《韓戰停戰協定》(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3方在板門店簽署《韓戰停戰協定》(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至於陷入僵局與談判的朝鮮戰場,戰事在杜魯門的控制下始終沒有超出朝鮮半島。當韓國戰場的砲火稍歇,杜魯門政府則忙著增兵歐洲,並且要求西德重整軍備,甚至將北約(Nato)建設為一個完整的軍事同盟。因為華府始終擔憂共產黨對朝鮮半島的侵略,其實是蘇聯進攻歐洲的前奏。對於戰爭的恐慌也讓國會將美國的國防預算提高五倍(1950財年的130億美元提高到1952年的600多億美元),除了開始著手氫彈計畫、擴充大規模殺傷性的武器庫,美軍更從150萬快速擴編為360萬。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著名外交官波倫(Charles Bohlen)會說:「是韓戰而非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我們成為世界性的軍事政治強權。」

直到1953年7月,各方終於達成停火協議。當時美國總統已經從杜魯門換為艾森豪,雙方的停戰線大致沿著北緯38度線。這也意味著美軍經過長達37個月的激烈戰鬥,投入三十多萬大軍、損失三萬三千多名精銳官兵,最後卻回到了1950年6月開戰時的劃界。動員百萬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紅色中國,官方公佈的戰死人數則為11.4萬,連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都在戰場上犧牲。不過兩韓究竟有多少官民死於這場戰爭,至今沒有官方統計。根據學者估計,南北韓至少有300萬人死於戰火,這個數字是當時朝鮮半島人口的10% 。

北韓金家第三代金正恩與金與正。(美聯社)
北韓金家第三代金正恩與金與正。(美聯社)

北韓金家第三代金正恩與金與正。(美聯社)

在韓戰爆發整整70年後,當初大致沿著北緯38度劃下的停戰線,至今依然將朝鮮半島割裂為兩個國度。過去兩年,南北韓雖然出現史無前例的和平氣氛與外交接觸,北韓領導人甚至破天荒地數度與美國總統握手言歡,這個東北亞的最大火藥庫似乎真的有望拆除。不過當北韓炸毀開城的南北韓聯絡辦公室,並且再次發出武力威脅之後,朝鮮半島的和平氛圍頓時消散,文在寅對北韓無核化的樂觀以對,也全都淪為嚴重的誤判。

雖然金正恩已對所有軍事行動喊停,但美韓希望北韓放棄核武的要求,一年來平壤的態度已經證明根本「辦不到」,既然如此,北韓希望美國與國際社會取消制裁、或者南韓能夠重啟開城工業區與金剛山觀光區的援助與合作,基本上也成了一盤死棋。總是不斷升高挑釁與威嚇,最後在懸崖前叫停,逼迫對手讓步的北韓金家,如今還能靠著和戰兩手討到什麼便宜?朝鮮半島會不會在失控的極權體制下,再度捲入戰火?這個東北亞的對立半島,於是再次成為地球上最不可預測的潛在衝突熱點。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整整70年前,朝鮮半島上的那場中美大戰!鮮為人知的8個韓戰細節和現實意義
相關報導》 常成專文:韓戰為何成為「被遺忘的戰爭」—兼評于勁著《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