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幼時初見難留梅蘭芳風華 《牡丹還魂》刻劃白先勇崑曲復興路

海報刷一聲攤開來,沈豐英飾演的杜麗娘朝遠方綻出微笑,粉墨襯得五官格外精緻。白先勇看著笑了開懷,「你看,沈豐英這眼角、嘴角全都有戲,全都精彩。」風華正盛的時刻,就在鏡頭下給定住,從此不受時光侵擾。

走過14個年頭,青春版《牡丹亭》如經已是許多藝文青年的美好回憶。打從當年擔任製作人、開始籌備起,白先勇就打算把「青春最美」的時光留下記錄,如今紀錄片《牡丹還魂》即將上映,白先勇說,這個念頭其實來自他對梅蘭芳的遺憾。

梅蘭芳風華留不住 白先勇早想留下牡丹風采

幼時在上海見戲曲大師梅蘭芳唱《遊園驚夢》,〈皂羅袍〉一段「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讓白先勇大為傾倒,從此在腦裡留下印記。無奈當年礙於技術、資源限制,世人終於能留下影像時,梅蘭芳已年屆60,「風華最盛的時候沒留下來,只有些照片,所以一開始我就想,要留個最完整的影視資料。」

留下的紀錄豈止完整,從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開始,光是照片就有20多萬張,征戰海內外超過300場演出,攤開媒體剪報厚厚一大疊,比字典還厚重;2011年演滿200場之際,白先勇一口氣租下杭州大戲院1周檔期,導演王童從台灣帶著整批團隊飛過去,出動5架攝影機紀錄全本演出的顛峰之姿。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白先勇在專訪中回憶道,幼時在上海見戲曲大師梅蘭芳唱《遊園驚夢》,其中〈皂羅袍〉的一段讓他大維傾倒。(顏麟宇攝)

台上風光留住了,然而台下、幕後一切如何水到渠成,白先勇也想一併記著。2018年,他找上紀錄片導演鄧勇星,開啟《牡丹還魂》拍攝計畫。鄧星勇曾執導白先勇的紀錄片《奼紫嫣紅開遍》,將1000多小時的影像資料梳理得有條不紊,早有合作默契;而他的鏡頭在轉化資訊之外,也兼具詩意與人文,讓白先勇格外欣賞。

崑曲迄今已有600年歷史,而寫就《牡丹亭》的湯顯祖,被後世譽為「東方莎士比亞」,但在風光背後,崑曲曾經一度瀕危。1920年代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招收傳字輩弟子,便是有鑑於當時昆劇沒落而起,然而文革爆發以後,傳統戲曲遭到禁演、演員紛紛遭到下放,也讓百戲之母一度險些凋零。

往前有崑曲一世紀以來的拚博、白先勇超過一甲子的鍾愛,以及青春版《牡丹亭》14年來的奮鬥,鄧勇星以白先勇的敘述為骨幹,疊上將近50位演員、學者訪問,再輔以影音資料、過往報導,反覆剪輯將近1年,才終於將牡丹風華獻上銀幕。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白先勇找來紀錄片導演鄧勇星(見圖)執導《牡丹還魂》。(顏麟宇攝)

親改編成舞台劇 白先勇首部劇作就是《遊園驚夢》

從幼時聽戲,到後來策劃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自告奮勇當起「崑曲義工」絕非偶然,背後正是他人生一路際遇堆疊。

當年在上海初見梅蘭芳風采後,白先勇初中時讀《紅樓夢》,看林黛玉聽〈皂羅袍〉哭萎了身子,再度與《牡丹亭》結緣;更驚艷於湯顯祖詞句之美,讓他後來寫出小說《遊園驚夢》,透過曾為崑曲女伶的錢夫人與故人重聚,帶出她從唱戲伶人到成為官夫人,一路橫跨數十年的心路歷程與滄桑。

多年後,白先勇在香港看到《遊園驚夢》被改編為舞台劇,望著錢夫人在台上鏗鏘有力的獨白,於是萌生意念親自改編;白先勇的《遊園驚夢》於1982年夏天在國父紀念館首演,這是他首度碰觸戲劇,也是首度嘗試在現代舞台呈現崑曲姿態。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白先勇受訪時提到,最初在香港看到改編成舞台劇的《遊園驚夢》,讓他萌生了想自己改編的念頭。(顏麟宇攝)

「演員還在、觀眾已散」 崑曲復興得再培養幼苗

改革開放後,白先勇時隔39年重遊上海,正逢上海崑劇院演出全本《長生殿》,曲罷終幕,白先勇興奮得跳起來鼓掌,他振奮的不只台上演出精彩,更是崑曲歷經文革竟然還能重現。

當時主演的蔡正仁與華文漪,都畢業自上海戲曲學校,正是師從傳字輩師傅,本該大放異彩,然而文革發生後,崑曲也遭到10年噤聲,昔日台上扮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演員,有的遭到下放,有的改行維生,但仍有不少寫了小抄帶在身上,四下無人時偷偷唱起。

白先勇回憶,當時他到後台找師傅們聊天,才知道他們12歲做科學戲,學的第一場就是《長生殿》,「幾十年經過文革後,大家又聚在一起把這齣戲唱完,好動人啊。」

20210111-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劇照 。(藝碩文創提供)
20210111-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劇照 。(藝碩文創提供)

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劇照 。(藝碩文創提供)

崑曲很是動人,但一個劇種10年未曾登台,觀眾老早散去,加上改革開放後西方娛樂開始衝進中國,崑曲的悠長節奏反倒成了觀眾的阻礙,老師傅們縱有一身絕技,也是欲振乏力。那幾年白先勇不斷親上第一線,為各地演出站台、宣傳,然而終究效果有限;2002年他到香港演講,碰上了蘇州崑劇院的小蘭花班,見到沈豐英、俞玖林的演出,終於讓他燃起希望。

「那時就想說做一齣大戲,培養一群有潛力的苗子。」他開始構思青春版《牡丹亭》,想啟用這對年方20出頭的金童玉女,用年輕演員吸引年輕觀眾。

請出大師磨璞玉 白先勇「除了人脈還得看天意」

白先勇坦言,這是ㄧ場大賭注,戲做壞被罵、被笑就算了,「就怕崑曲從此毀了。」

當時,沈豐英、俞玖林雖然都是科班出身,外貌、嗓子都美,「但就是個草台班,沒見過大的」,功夫還得磨練。白先勇於是出動人脈,找來大師打磨璞玉。

白先勇找來後來人稱「崑劇祭酒」的張繼青指導沈豐英。張繼青師從沈傳芷、姚傳薌等傳字輩師傅,因3齣拿手好戲《牡丹亭・驚夢》、《牡丹亭・尋夢》以及《爛柯山・痴夢》而有「張三夢」之稱,白先勇當年曾透過友人相託,請她在南京特別演出而結緣。

俞玖林的打磨,白先勇則找來汪世瑜,汪世瑜師從周傳瑛,人稱「巾生魁首」,白先勇在美國看他演《牡丹亭・拾畫》深受感動而相識,趁著他來台演出時商請協助。

這一練就是一年,白先勇形容是「磨死他們」,每日早九晚五,有時還加開夜班,沈豐英跑台步破了十幾雙鞋,俞玖林跪得衣服都是血跡,才終於能上台挑大樑。

能請得2位大師,白先勇說背後因果除早有結緣,更重要是天意垂成。張繼青是江蘇省崑劇院第一把交椅、汪世瑜屬浙江崑劇團;沈豐英、俞玖林等小蘭花班,則屬於蘇州崑劇院,這樣跨團的教導過去不可能發生,幸好汪世瑜、張繼青同在那一年退休,「早一點不行,晚一點可能也不對了」,才能請到2位宗師傾囊相授。

「白司令玩真的」 隔空督軍電話費就要上萬美元

人手找齊後,青春版《牡丹亭》正式開始籌備,但事情沒有如此順利。白先勇回憶,當初蘇州崑劇院不少人以為他是玩玩就走,像盤散沙,於是他召集全院團隊集合訓話,表明自己是製作人,「在國外製作人有最大權力,誰演不好誰就走人!」蘇崑是國營劇團,過去鮮有開除人的概念,聽了個個嚇一跳,才知道不是鬧著玩的。

後來白先勇回到美國,一顆心還是沒放下,化身「白司令」天天打長途電話隔空督軍,他說那時常常一講就是一個多鐘頭,電話費就花了上萬美金,「2個老師傅看我認真,自己也認真了,知道我不是來玩戲的。」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籌備時,時常打長途電話跨海督軍。(資料照,顏麟宇攝)

但名曰「青春版」,不能只是演員青春,白先勇明白,若照崑曲傳統形式演出,大眾依然無法理解,因此必須結合西方舞台概念,他回到台灣,找來美術出身的導演王童設計服裝、舞台;燈光設計則由雲門首席林克華;並請董陽孜、奚淞2位宗師操刀背景裡的字與畫。

白先勇說,當時需要結合西方美學,而這些東西台灣有,因此集結了這支最強隊伍,跟大陸的演員、樂隊結合,「這是兩岸文化合作最大、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工程。」

回到最關鍵的劇本,白先勇做召集人組成5人編劇小組,一夥行家花了5個月討論與吵架,最後訂出3部共9小時的演出,「又是演崑曲這種600年老戲,還要連看3天,票那麼貴誰看?但我也不知道哪來信心,那麼美的東西,一定有人看。」

20191123-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評審團主席王童。(簡必丞攝)
20191123-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評審團主席王童。(簡必丞攝)

白先勇找來導演王童(見圖)設計青春版《牡丹亭》服裝、舞台。(資料照,簡必丞攝)

連宋敗選凱道抗議 台政局動盪國台辦一度不放人

人才找齊、資金逐漸到位,緊鑼密鼓籌備1年過去,青春版《牡丹亭》就要在國家戲劇院首度亮相,鮮有人知的是,這齣戲差點就要開天窗。

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是2004年4月29日,往前1個多月,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剛落幕,國民黨的連戰、宋楚瑜以3萬多票的些微差距敗給拚連任的陳水扁、呂秀蓮,不滿的支持者於是在凱道上大規模抗議,更有數度警民激烈衝突。

2004年宋楚瑜(右)屈就連戰(中)當副手,仍無法在總統戰局取勝。(林瑞慶攝)
2004年宋楚瑜(右)屈就連戰(中)當副手,仍無法在總統戰局取勝。(林瑞慶攝)

2004年,國親合仍無法贏過力拚連任的前總統陳水扁,當時台灣政壇相當動盪。(資料照,林瑞慶攝)

白先勇說,當時大陸看到這情況就怕了,官員不准放行演員、劇組,當時蘇州崑劇院院長怕事,沒跟他說明情況,他在台灣苦等不到道具、布景,覺得事有蹊蹺打給副院長,才知出了差錯。

儘管後來還是獲得批准,但計算公文流程絕對趕不上,白先勇甚至一度想親自飛往北京拿批文,最後逼得蘇崑院長連忙去「搶文」,才讓小蘭花班成行;演出前劇組本來框出4天時間進場、裝台,最後貨運抵達台灣時只剩2天,緊急加聘原來2倍的工人,48小時不眠不休籌備才終於趕上。

4月29日當晚,青春版《牡丹亭》正式登台亮相。白先勇還記得,最初甚至有人緊張得雙腳發抖、聲音出不來,但隨著第一場後觀眾熱烈情緒感染,開始漸入佳境;往後走過14年,不管美國、倫敦還是希臘觀眾都是起立鼓掌,尤其海外演出時,非華藝觀眾遠比華人還要起勁,紛紛爭睹這個比歌劇還早200多年的戲祖宗。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20210107-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專訪白先勇、導演鄧勇星。(顏麟宇攝)

白先勇回憶道,當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演出時,非華藝觀眾遠比華人還要起勁。(顏麟宇攝)

每到各地,白先勇開演前總要辦演講、接受媒體訪問,向外國人解釋這門險些沒落的傳統藝術,「我就像個草台班班主,帶著戲班到處闖江湖。」

傳承香火一世紀 第400場青春版《牡丹亭》將「回到原點」

這些年四方奔走,白先勇有個宗旨是進大學,「鎖定的主要觀眾就是大學生。」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學首演時,台下超過9成學生沒聽過崑曲,後來北京青年報在報導上說,青春版《牡丹亭》讓崑曲觀眾年齡降了30歲。

「抓住大學生就有希望、傳得下去;他們知識水平也高,本來崑曲就是給文人看的。」白先勇回顧,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首演14年後,北京16所大學聯合組織了崑劇團,要演出校園版《牡丹亭》,成員主修科系從法政、外交到電機、石油工程都有。

北京大學百年前自由的學風不再,如今警車可堂而皇之地進出盤問師生。(新新聞資料照)
北京大學百年前自由的學風不再,如今警車可堂而皇之地進出盤問師生。(新新聞資料照)

白先勇提到,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學首演14年後,北京有多所大學組成了崑劇團。(新新聞資料照)

一切不是偶然,2009年起,白先勇在北京大學開設崑曲課程,而後又成立崑曲傳承中心,10年來不僅每年親自授課,也請來大師把生、旦、淨、末、丑各個行當都在講堂上演示;不僅北大學生,就連外校生也熱烈旁聽,10年培養了2000多位種子,而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等校,也有開設崑曲課程。

如今崑曲真的活了,白先勇說,《牡丹還魂》的重要宗旨,就是傳承,「從傳字輩老師傅、第二輩張繼青他們,然後到小蘭花班,再到校園版,就是這四代一路傳下來。」而第400場青春版《牡丹亭》,也將在今年重返國家戲劇院,回到最初的舞台再次演出。

新新聞1767期
新新聞1767期

新新聞1767期

☞想看更多政經時事、深度解析,快追蹤《新新聞》Facebook粉絲團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白先勇專訪》國民黨在二二八做了好事?他還原史料卻遭馬英九「已讀不回」
相關報導》 白先勇專訪》從小聽國民黨罵父親 他用60萬字史料洗刷白崇禧不戰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