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對話 原民創作突出現代性與前瞻性 2020 Pulima藝術獎成果豐碩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自2012年創辦,每兩年舉辦一次的「Pulima藝術獎」,今年已經邁入第五屆,這個獎項是以原住民族為主體,自2016年開始增設「表演藝術新秀徵件計畫」,2018年辦理「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每兩年一次,提供國內原住民表演藝術人才發表實驗性、創新性與跨領域之創作。11月15日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行「2020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的頒獎典禮,除頒給5位入選藝術創作者每位新台幣十萬元獎金以外,也獲邀成為「2021年原住民表演創作巡演計畫-《Pulima表演新藝站》」優先扶植對象,進行作品延伸發展及部落巡演。

「Pulima藝術獎」得獎者大合照。(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Pulima藝術獎」得獎者大合照。(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Pulima藝術獎」得獎者大合照。(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本次參與創作的類型多元,包含戲劇、舞蹈、音樂等。參賽者皆來自不同成長背景與母體文化,以個人生命經驗轉化成創作動能,並運用表演語彙連結族群內涵。無論是透過神話故事、前人口傳或田野調查的各種途徑,所發展出來的涉及土地關懷、性別意識、環境保護、青年困境等面向的作品,都深深觸動人心。評審團主席、知名音樂家達卡鬧滿懷感觸的說:「這次參賽的作品,大多使用傳統元素來表達現代性,他們都渴望從傳統經驗中,得到引導,引導他們如何與現代社會共處,這一點不只是原住民,所有的現代人都可以得到啟發。雖然這是一個比賽,可是他們的作品,在表演藝術上都具有強烈的特色和前瞻性,而現代性和前瞻性正是這次比賽作品最大的特色。」達卡鬧更驚訝於創作者所展現出的訴求能力,對傳統的理解,並且能善用現代劇場的搭配,在精神上和技術上都達到一種成熟的境界。他期許這個藝術獎能夠持續地辦下去,創作者不管有沒有得獎也都要持續創作,讓原住民藝術當中對於祖靈信仰和啟發的這種特質能被好好地展現出來。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評審團主席達卡鬧。(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評審團主席達卡鬧。(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評審團主席達卡鬧。(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高聖庭Niahu Takiludun《Dan 路》–一條連結部落與都市游子的路

高聖庭《Dan 路》。(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高聖庭《Dan 路》。(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高聖庭《Dan 路》。(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來自高雄市桃源區的高聖庭Niahu Takiludun,以《Dan 路》的主題演出入選本屆的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才18歲的高聖庭Niahu Takiludun,在還略顯稚嫩的臉孔之下,卻用作品表達出原住民青年從部落走向都市所面臨的不適和思鄉情懷,目前在台北藝術大學就讀的他,想家竟成為他在台北所面臨最大的障礙。高聖庭Niahu Takiludun的演出是三人舞的形式,透過肢體與視覺,表現出從部落到都市,一路走來的徬徨和不安,而心中那條和部落緊緊相連的牽掛,也是他尋回傳統文化的一條路。

這次得獎,高聖庭Niahu Takiludun最想告訴自己已過世的母親,離開部落和失去母親對他的影響似乎很大,或許這樣的思念,正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高聖庭Niahu Takiludun期待這次自己得獎,能夠改變部落裡大人們的觀點,鼓勵更多的學弟妹往表演藝術發展,這是他心裡最大的期待。

卓家安Ihot Sinlay《神話與笑話》–沒有祖靈的豐年祭,是不是原住民的自問

卓家安《神話與笑話》。(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卓家安《神話與笑話》。(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卓家安《神話與笑話》。(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神話與笑話》是定居都市的阿美族卓家安Ihot Sinlay與夥伴們的創作,最主要的訴求是問自己:「像他們這樣在都市定居,甚至出生、長大的原住民,還算是原住民嗎?算不算是祖靈的孩子?」身為職業演出者和編劇的卓家安Ihot Sinlay,以一場在都市自辦豐年祭的方式,作為這次演出的主體,她企圖透過表演,將都會女性原住民的身分認同疑問提出來,並且在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故事裡尋求對話。卓家安Ihot Sinlay說:「原住民神話很多都是與現代觀念衝突的,比如說性別平等,但身為原住民,如果不去相信神話,又可以相信什麼?而諷刺式的自辦豐年祭,真的可以讓祖靈降臨嗎?都市原住民可以僅憑血緣,就能與祖靈連結嗎?」卓家安Ihot Sinlay雖然沒能找到答案,但她卻還是深信自己仍是祖靈的孩子。

這次的得獎,鼓舞了卓家安Ihot Sinlay,她將更堅定地在戲劇創作這條路上走下去,並且將這次的作品擴充完善,繼續她藝術創作的生涯。

潘巴奈Pan Panay《絲線Calay》–連結一切的絲線,原來我們並不孤單

來自花蓮吉寶竿部落的阿美族潘巴奈Pan Panay,是一名專業的表演藝術家,她這次入選的作品主題很特別,是取材自阿美族的傳統祭典:阿美族祭司在祭祀時,會從空中取下一縷絲線,這條絲線也代表著與上天的連結,溝通的渠道,所以當祭司取到絲線時,他們會說:「上路了,也就是走上了與上天溝通之路。」潘巴奈Pan Panay認為:「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肉體與靈魂之間,其實都是連接著一條絲線,這樣的連結在原住民傳統的社會結構裡面,提供了每個人足夠的滋養,讓他們能獲得生存的力量,而現代人反而失去了這樣的連結,處處覺得孤單」。

一般認為:阿美族是母系的社會,潘巴奈Pan Panay卻解讀這其實只是社會結構上男女性別角色的分工而已,其實阿美族是很平權的社會。為了準備這次的創作,潘巴奈Pan Panay重新回到部落裡體驗生活,她原以為自己在都市生活那麼久了,已經是一個很獨立的人,但當她再次回到部落時,她發現自己身上其實連結著無數的線,這些無形的絲線,包含部落裡的長輩、傳統的文化等,給予她很多支持,她再也不會覺得孤單。

潘巴奈Pan Panay的創作包含了舞蹈、音樂等,並且採用了阿美族傳統甕的形象和一首前輩改編的甕的兒歌,來展現傳統部落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結。這次能入選藝術獎,潘巴奈Pan Panay非常高興,未來她會繼續把這個作品完善豐富起來,將心中的理念完整融入作品去表達,讓更多人能感受到。

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Karawakan-鋤穢•譜新》–身體力行,才能真正讓傳統延續

 

林源祥《Karawakan-鋤穢•譜新》。(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林源祥《Karawakan-鋤穢•譜新》。(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林源祥《Karawakan-鋤穢•譜新》。(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是來自台東卑南族的職業舞者,目前除了在TAI身體劇場擔任舞者以外,也在新北市樹林高中原住民專班擔任樂舞指導。這次入選的作品結構就是以音樂創作加上舞蹈和肢體節奏。或許是因為擔任教育工作,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發現由於現代科技力量的強大,許多人以為傳統藝術文化可以用科技輕易地學會,但其實是一種虛擬的擁有,不是真正的學會。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將這個觀點,藉由《Karawakan-鋤穢•譜新》的作品表達出來,他利用部落傳統的歌舞改編,並且加入許多生活器具,以及代表現代科技的鍵盤,在音樂與舞蹈肢體動作之間轉換,再配合傳統婦女幫團收割時唱和的歌謠口號,將勞動身體與生活文化結合起來,將傳統與現代串聯起來,形成一種連結與對話。林源祥Ansyang Makakazuwan相信:「只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擁有和傳承傳統文化,只依賴科技,那只是虛擬的擁有。」

邱瑋耀Dahu《padan-找尋布農族當代肢體現象》–世代交替也不能改變流著母體文化的血液

 

邱瑋耀《padan-找尋布農族當代肢體現象》。(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邱瑋耀《padan-找尋布農族當代肢體現象》。(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邱瑋耀《padan-找尋布農族當代肢體現象》。(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邱瑋耀Dahu是來自台東延平鄉的布農族青年,也是一名專業的舞蹈表演者,在傳統部落長大的他,來到都市之後,面臨了傳統與現代的價值體系衝突,也面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刺激與競爭,這次的創作就是他深思沉澱之後的創作,期待能引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當代化與應用的反思。

邱瑋耀Dahu以布農族祭祀性植物padan (芒草)做為創作發想,藉祭儀中不斷搖動芒草的肢體語彙,實踐出當代與傳統之間的身體現象,而這種肢體擺動,就像芒草一樣,也象徵著一條指引回家的路。他在表演中,將自己全身塗滿黑色,因為黑色是布農族男性的代表色,象徵無論怎樣的世代交替,或是不同文化的影響,都無法抹去他流著母體文化的血液。然而傳統是無法復刻或是重製的,只能追尋,所以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並且將之當代化並應用,是他的一個重要課題。

邱瑋耀Dahu今年參與了阿美族的當代劇場的規劃,這次得獎後,他希望明年能推動布農族的當代劇場,繼續為傳統文化藝術的當代化盡一分力。

有「創作怪獸」之稱的原住民表演藝術創作工作者陳彥斌,這次也擔任藝術獎的評審,他以原住民表演創作前輩的身分來看這次的比賽,他覺得最珍貴的是:「這次參賽者都以原住民和創作者的雙重身分在創作,是以『參與者』而非『他者』的身分來看待問題,創作經常會反映議題,雖然議題很多都是過去前輩們已經反映過的,創作者可以先去參考前輩的表現方式,再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創作。」他也建議創作者應該全方位去了解各種表演形式、最新科技甚至新媒體,才能夠因應未來的創作趨勢與時俱進。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評審陳彥斌。(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評審陳彥斌。(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評審陳彥斌。(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供)

最後,陳彥斌認為:「 Pulima藝術獎最大的特色,是創作者積極地用藝術創作來探索社會議題,這是其他藝術節所不曾具有的。希望Pulima藝術獎不只要一直辦下去,更應該有專人去記錄這個過程,書寫每一次的變化,累績所有的能量,這才是最珍貴的地方。」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丁字褲有3種,慶典、平時穿、工作用的都不一樣!從鍾家駿的風波,看達悟族最美文化
相關報導》 情治人員吼「替你爸報仇?」掀白色恐怖傷痕 司法平反鄒族人一等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