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嬰兒日均喝下160萬顆塑膠微粒! 科學家建議使用塑膠奶瓶應先這樣做

全球塑膠汙染嚴重,其中「微塑膠」或「塑膠微粒」難以靠肉眼察覺,其造成的汙染遠超過想像,是現今食安不容忽視的議題。微塑膠可以透過食物鏈生物累積進入人體,或者透過塑膠容器攝取,影響健康。最新研究發現,就連嬰兒也可能吃進塑膠微粒:若使用聚丙烯奶瓶執行高溫殺菌並沖泡配方奶,將會釋放數以百萬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被廣泛運用在各類產品,其中科學家發現,用來承裝食物的聚丙烯容器,會在每公升的液體中產生數百萬計的塑膠微粒。根據發表在期刊《自然.食物》(Nature Food)的研究報告,若不當使用聚丙烯食物容器,塑膠微粒的數量會暴增上千倍。

目前聚丙烯奶瓶的市占率約為82%,其次為玻璃奶瓶。研究團隊遵照世界衛生組織 ( WHO)的指南,用攝氏95度的熱水消毒,再用70度水沖泡配方奶,上下搖晃均勻。他們在十種不同的奶瓶中重複這套流程。他們發現,奶瓶釋放出數百萬計的微塑膠和上兆個奈米塑膠(nanoplastics)。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研究團隊將實驗數據結合48個地區的嬰兒瓶餵比例與配方奶攝取量,推估嬰兒在出生第一年,一天就可能因為奶瓶和配方奶,而喝下160萬個塑膠微粒。根據研究,美國、澳洲和歐洲國家瓶餵率較高,這些國家的嬰兒攝取微塑膠數量最高,每日竟超過200萬。

正因為聚丙烯奶瓶如此普遍,科學家警告應當盡快檢討相關問題,盡量降低嬰兒攝取微塑膠的機會。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化學教授柏蘭德(John Boland)表示,研究團隊看到塑膠微粒的數字「目瞪口呆」。他說:「我們必須著手研究百萬微塑膠背後的意義,我們已經準備好檢視這些分子將對免疫系統造成什麼影響。」

柏蘭德表示,大部分微塑膠會自然排出人體,不過後續研究將探討這些分子是否會跟著血液循環,再進入其他身體部位。「我已經丟掉聚丙烯食物容器了。如果我有年幼的孩子,我會改變準備配方奶的方式。研究成果傳達的訊息是預防措施與原則。」

專家建議:奶瓶高溫消毒後,以涼水沖洗三次

研究團隊建議,奶瓶高溫消毒後,應用非塑膠材質的鍋子煮沸水並放涼,再用這些涼水沖洗奶瓶三次。配方奶也應該在非塑膠容器裡先沖泡好,待其降至適當溫度再倒入奶瓶裡。柏蘭德說,這些程序會大大減少塑膠奶瓶釋出的塑膠微粒,「不過我們也要呼籲政策制定者,提醒他們重新審視現有的沖泡配方奶指南。」

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生物科學與食品科技教授瓊斯(Oliver Jones)則強調,研究中微塑膠的數字只是估算,並不是實際計量的結果。「我們不應讓家長覺得他們使用塑膠奶瓶而犯了錯。不過這項研究的確顯示,微塑膠問題比我們原以為的還要嚴重,而且必須採取行動處理。」

現今生活中很難避開微塑膠,攝取管道無所不在,可能透過食物飲水,甚至從空氣吸入。人們泡茶時也要注意,得避開尼龍和不織布等塑膠材質的茶包,瓶裝水中也有微塑膠。科學家擔憂,塑膠微粒進入人體同時,也可能攜帶病原體或有毒化學物質。

家長也可以更換奶瓶以避免嬰兒喝入微塑膠。玻璃奶瓶安全,但對較小的嬰兒來說有點重,萬一打破了也很危險;或者製造商可以在聚丙烯奶瓶表面加上堅硬的塗層,盡量不讓塑膠微粒釋出。柏蘭德表示,塑膠是美妙的素材,可以運用在各種方面,「不過事實是它們很難腐化、會一直留存,所以我們要讓他們更安全」。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COVID-19病毒之謎:兒童感染比例很少,確診也通常不需住院治療
相關報導》 奈及利亞悲慘的「嬰兒工廠」:13歲少女遭誘騙性侵懷孕,寶寶出生後被當「商品」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