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自我毀滅」 就算失敗也是成功

image

「我很努力。我覺得自己能上場,而唯一能阻止我的,只有我自己。」──吉姆.亞伯特(Jim Abbott),大聯盟單臂投手


「超越自我的這種能力,無疑是運動賦予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奧爾加.科爾布特(Olga Korbut),白俄羅斯前體操選手


科隆(Rafael Colon)是我在水手隊的雙語顧問,也是聲音國際公司(Voices Internacional)總裁。他那時在答錄機裡留下這個訊息:「想要實現自己人生的任何目標,你必須先突破自我設限。」



羅伯特.凱利(Robert Kelly)則在漫畫《波哥》(Pogo)中用另一種方式來詮釋這個概念:「我們遇上了敵人,而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



在運動心理學領域工作的我,對於人是如何「自暴自棄、與成功擦肩而過」的故事相當著迷。無論各個級別,運動員都時常干擾自己的表現。他們用自己的恐懼、懷疑,以及自我譴責的天性,阻礙了自己的道路。



一九九四年,投手西恩.艾斯特斯(Shawn Estes)接受了左肩手術,但他在水手隊的問題不只是受傷。「當我有好表現時,我沒有給自己足夠的肯定,」他說:「但當我表現差勁,我就會重重打擊自己。」那個賽季之後,這位左投手去了磨練選手技能的亞利桑那教學聯盟(Instructional League),我整個冬天都在陪著艾斯特斯一起努力,幫助他專注於他所能控制的事,忘記自己和裁判的失誤。而艾斯特斯終於明白亞瑟.艾許話中的涵義:「跟你競爭的不是對手,你對上的是自己。」艾斯特斯一學會不畫地自限的方法,就立刻成為舊金山巨人隊(Giants)的全明星賽球員。



一個人的「自我概念」[1]非常重要。佛洛伊德臨終前曾說:「愛與工作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我們身為人,想要感受自己能被愛、也想感覺自己有才能。如果自我感覺低落,你就不可能有好的表現。那些「自我意象」[2]相當負面的人,總會有一些自我毀滅的方法。全壘打王達里爾.斯塔比雷(Darryl Strawberry)就是很好的例子。為什麼一位如此成功、才華洋溢的運動員會用藥物來打敗自己?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稱為「自我一致性」(self-consistency),指我們的行為符合我們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意象。在本書中,我們會討論「看見自己成功」這件事多麼重要。如果不認為自己是成功人士,那你成功的機會就會減少。當好事真的來敲門,你卻依然無動於衷。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我挫敗的思想和行為,破壞表現,我叫它們作「小麻煩」,是種無形的小生物,會暗中阻止運動員發揮出最佳水準。我在以下列出10項會讓你自我毀滅的小麻煩清單,如果你認為任何一項似曾相識,那就趕緊對症下藥吧。


自我毀滅習慣1:恐懼



為了生存,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原始的「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mechanism)本能。這是一種神經化學反應。人類遇到威脅時,會準備迎戰或逃跑。正如我們之前學習到的,身體會把所有生動的圖像視為「正在發生」的真實事物。事實上,大多數危險並不會對生命或肢體構成威脅,而是對自尊(self-esteem)和自我(ego)產生心理威脅。否則為什麼在4英尺的下坡推桿時,就連腦外科醫生也會手腳不聽使喚呢?這其實是對自我意象的威脅。恐懼確實能癱瘓一個人。


自我毀滅習慣2:憤怒



我們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就會被它們控制。憤怒源於「挫折」和「期望」。我們的心智和身體並不是一直同步合作,就像卡通《史努比》畫的那樣,露西抓著球讓查理.布朗踢,但布朗卻踢不到,露西告訴他必須同時用心和身體踢球。結果查理.布朗告訴露西,他的心和身體這麼多年來都各忙各的,已經不互相溝通了。


自我毀滅習慣3:焦慮



這是一種「不確定感」或「恐懼感」產生的普遍感受,一種「將會發生不好的事情」的感覺。以棒球來說,有些投手在暖身時看起來很棒,但只要一跨過界線進入球場,他們就表現不佳。我們把這個現象稱為「公路催眠」[3],我們都會焦慮,但被這個習慣折磨的人,他會因為焦慮本身而更焦慮,最後導致麻煩。


自我毀滅習慣4:自我意識



有些運動員害怕自己看起來不太好,或擔心自己出糗,他們關注自己的形象,而非手頭上的任務。「游擊魔術師」奧茲.史密斯(Ozzie Smith)就說:「給我一個擔心自己看起來很糟的人,我隨隨便便就能打敗他。」如果一直怕讓自己難堪,你就不可能有好的表現


自我毀滅習慣5:完美主義



西恩.艾斯特斯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因為他永遠不滿意自己的表現。自我批判、消極的完美主義者做得永遠不夠。推動他們心態的,往往是對於失敗的恐懼。完美主義者發出的聲音,通常不離自我批評、自我譴責。我相信完美主義跟某個條件的教養拖不了關係。許多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的家長,都沒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負面評價,會造成自尊心受創。假如你告訴孩子說他失敗了,你就是在告訴他「你是一個失敗者」。這些批評,會被兒童轉化成性格的一部分。會去批評、譴責,並利用恐懼與難堪來帶人的教練,會損害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自我毀滅習慣6:固執



有些人固執得很,不願意學習。他們不喜歡改變。他們寧可跟自己熟悉的魔鬼打交道。他們不會為了讓自己進步到下個層次而做任何冒險。這絕非好事,正如在運動領域,你必須學會「成功的失敗」。


自我毀滅習慣7:缺乏動力



有些運動員單純缺少了讓自己盡力的動力。動力並非是錢能買到的,你也無法從別人那裡得到。「沒有人可以給你動力,」喬.迪馬喬說:「別人可以在旁邊激勵你,但基本上這種激勵必須是要出自你自己,你必須渴望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到最好。」


自我毀滅習慣8:缺乏競爭性



我們都有競爭心,每個人都希望成長並脫穎而出。但我認為,在人生的早期階段,有很多人因為在體育方面的負面經歷而一蹶不振。有些人的教練讓他們難看,或是太偏袒他們。結果,這些人變得很容易喪志,並形成了一種態度,認為「嘗試又有何意義?」這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另一些人則懶惰了,不願做功課。每年我都會接到運動員的電話,他們對我說:「麥克,我當初應該聽你的。」其中不乏才華洋溢的人,但他們卻不願意投入時間,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他們原以為自己能靠天份過日子,但後來不得不承認這不可行。


自我毀滅習慣9:干擾



有些運動員的生活方式充滿衝突矛盾,他們不願意約束自己。這一項自我毀滅習慣的代表人物,就是因為吸毒而被多次禁賽的斯塔比雷。曾是達拉斯牛仔隊(Cowboy)球員的作家彼特.根特(Pete Gent)說:「運動員會去跟一些人混在一起,那些人告訴他們:這些紀律不適用在你身上啦。」如果覺得自己可以在通宵狂歡之後,第二天能繼續上場,那他仍必須要服膺於牛頓定律──凡事有起必有落。以棒球來說,通常會發生在打擊率上面。


自我毀滅習慣10:毅力不足



在非常時期要保持樂觀並不容易,但最成功的人會將挫折視為轉機,隨時準備東山再起。他們鍥而不捨,他們拒絕失敗。看看吉姆.亞伯特吧,他出生時就沒有右手,在大聯盟打了十年的球,投出無安打比賽;再看看自行車手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他戰勝癌症,贏得環法自行車賽冠軍[4];還有庫特.華納(Kurt Warner),他從雜貨店打工到洛杉磯公羊隊(Rams) 四分衛,最後還在超級盃奪冠。


重要的是,檢視自己、找出你的自我毀滅習慣。運動如生活,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跳脫你的積習框架。



[1]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或評價,是自身的信念集合。


[2] 自我意象(self-image)是心理學用語,基本上可描述為個體看待自己的方式。


[3] 公路催眠(White Line Fever)是心理學用語。如果在筆直道路上不斷高速奔馳,駕駛人的感覺會在發生異常,失去速度感、視野也會變小。


[4] 阿姆斯壯十六歲(一九八七年)開始參加三項全能運動,職業生涯獲獎無數,後因禁藥問題而被取消一九九八年八月之後的所有成績。

image

本文選自 一起來出版《心像練習》一書。 蓋瑞.麥克是美國公認最好的運動心理學家之一,現任心理顧問、績效教練;曾與NBA、WNBA等知名運動聯盟及球員合作。他在書中揭露頂尖運動員穩定而正向的心理狀態;並根據多年豐富經驗,提出建構、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方法,幫助讀者從運動至生活提升個人心智與表現。


◎ 書籍資訊:https://pse.is/38zmd7

◎ 延伸閱讀:找到「心流」 提升跑步表現 帶來人生意義

◎ 更多運動資訊請見:慢跑俱樂部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