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急用忍政策 學者:台灣經濟風險管制重要作為

前總統李登輝在1996年對台灣企業投資中國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學者認為,從國家安全考量,台灣的經濟獨立性,台商投資中國風險,以及中國社會發展風險對經濟影響等等面向觀察,「戒急用忍」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風險管制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為。

對於李登輝前總統的「戒急用忍」政策,政大東亞所博士王占璽接受中央廣播電臺「這樣看中國」節目主持人張正霖訪問時表示,在上個世紀的九零年代中後期,全世界都關注在中國的投資機會,但機會必然伴隨著風險。而「戒急用忍」政策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風險管制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為。

王占璽認為,至少可以從四個面向來觀察解析。包括國家安全方面的考量,以及保有台灣本身的經濟獨立性方面,讓資金不會過度外移,產業不至於空洞化。第三個面向是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風險,王占璽表示,因為受到中國政治制度等因素影響,台商未必都是能順利且有所獲利的;很多時候看起來有獲利,但實際上這個獲利是被綁住或受到更多的制約。

而第四個面向在今年看得更清楚,就是中國社會發展風險對於經濟的影響。像今年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上大概有三、四個月的時間是停滯的;如果二十年前台灣的關鍵產業都到中國設廠、發展,一旦面臨這樣的停滯,台灣經濟受到的影響波動一定會更大。王占璽還說,當然就疫情的本身是無法預測,而在中國這樣的地方,雖不能預測什麼時間點會有什麼社會風險發生,但基本上,隔一段時間一定會發生一些問題,這倒是可以確定的。因為中國整個社會的運作方式以及政治體制回應社會危機的能力,就是固定的因素。

另外,在政策實行層面,王占璽表示,當時台商的資金可能用透過第三地的方式轉移進中國大陸,使得「戒急用忍」政策的成效受到影響,但這個政策畢竟在很多關鍵事情上還是設立了門檻,讓商業資金的流動不會過度影響到整個台灣,包括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運作穩定的主體性等等。

詳細節目內容請收聽「這樣看中國」節目。(請點選連結頁面上的耳機圖案收聽)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