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管內循環!李克強的「消費堵點」 道破內需低迷才是經濟崩解危機罩門

李克強 (中新社提供/CNA) (RTI影像處理)
李克強 (中新社提供/CNA) (RTI影像處理)


今年9月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了「消費堵點」,這是一個新的名詞,無獨有偶,習近平在同日的財經會議中,提及了「找到中國經濟發展『堵點』」,習李兩人難得在同一天不同場合有相同的說法,雖然這並不能說兩人關係有轉好的趨勢,但至少中國經濟前景的不樂觀及困境,中共領導階層應當已有共識,而沒有意外的話,「堵點」兩字將會是中國內部的熱門名詞,御用學者也會加碼包裝理論化,政府上下爭相使用擴大解釋以表政治正確。

消費不力 點出國內經濟大循環的罩門

在中共官媒大力宣傳中國經濟發展將走出疫情困境之時,李克強隨即打臉說實話,有意預告「透過內需市場來促進消費」的方法恐怕難以讓經濟重回高速發展的目標,畢竟在國內消費乏力、產業發展斷鏈、國際貿易不穩定等挑戰仍未消弭前,社會問題卻如不定時炸彈般間接影響了內需的動力,這包含了失業情形、缺糧風險、物價攀升等現象。李克強的「消費堵點」也是對習曾提出的「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產生了質疑,「堵點」不打通會讓「內循環」、「雙循環」無法輪轉,這才是當前中國經濟困頓的真相。

然而,中國內部消費情形若真如李克強所言的「成為經濟恢復的薄弱環節」,這恐怕才是值得關注的地方。回顧今年年初疫情爆發至今,縱然一般外界對於全球經濟發展都感到堪憂,但唯獨中共仍表現出前景一片看好的氛圍,強調擁有人口紅利的基礎上將可以度過經濟的難關,以及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後,將可以呈現「U型」的經濟反彈,並點出內需市場才是重要的經濟復甦動能,而社會消費的崛起便是這一切的萬靈丹。但,有趣的是,中共高層卻不斷釋出消費不力的悲觀訊息,從經濟視角來看,顯然實際情形並不如官媒所說的那麼樂觀。


為促進疫情後的民生經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推崇「地攤經濟」,圖為李克強考察山東煙台。(資料照/擷取自中國政府網)

內需低迷 是社會經濟低盪的真實體現

以中國內需的消費情形來看,截至7月官方所公佈的數據顯示,宏觀的消費品零售總額從年初開始就呈現負數成長的現象,雖然從2月的-20.5%減緩到7月的-1.1%,但低迷的走勢同時出現在城鎮與鄉村之中,顯然消費不力的情形已是全國性的問題,可以預見的是,若要恢復以往8-9%的正成長恐怕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此外,從微觀來看消費現況,餐飲、商品等的消費表現仍處於低空不振的狀態,其中又以國內手機出貨量的大幅減少最為明顯,今年7月有高達-34.8%的萎縮情形,縱然網路消費情形仍保持高速增長之勢,但實體的消費卻呈現低檔的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探究中國低迷的內需消費情形,主要的原因在於整體就業機會的下滑,這間接影響消費的動力,成為無法撐起經濟復甦的主要原因。截至今年7月中國全國的失業情形,失業率的增長幅度曾在4月時高達20%,雖然有逐漸趨緩,但中大型城市的失業率卻有逐步逼近6%的可能;另外,隨著大學畢業生的求職需求人數不斷浮現時,可以預期的第三季的就業市場將呈現高度供需失衡的現象,以及單就前兩季農民工外出務工人數有減少之勢,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也是連續負數成長,顯然當前中國的就業問題相當嚴峻。

下層經濟的崩解 將危及中共(習近平)的政治穩定

中國就業市場又與企業經營形勢有關,當前因為疫情的衝擊,以及國際社會重新盤整供應鏈的影響下,企業倒閉與外商(包含台港澳企業)投資萎縮,造成國內工作機會減少的結果,進而導致城鎮失業問題不斷浮現甚至日益加劇。企業經營不善來自國際供應鏈轉移使然,截至今年7月,外商與台港澳企業的年累計投資額也呈現連續負成長,就連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也有同樣的情形;此外,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呈現比往年高漲的現象,縱然已比今年初有所趨緩,但鄉村比城市有明顯攀升的情形,持平而論,中國經濟已落入高失業、高物價與低消費「二高一低」的惡性循環之中。

只是,針對解決經濟困局的辦法,習近平竟在會議中指示「從講政治的高度抓落實」,對習近平而言,縱然深知當前經濟問題應回歸市場運作,卻仍高舉「政治說」的口號,顯然這一切的作法根本是體現「政權維穩」的思維,此不但不符合市場經濟的政府治理特性,「國進民退」以國有經濟為主體就是為了掌握中共對經濟的控制權,更是有違「下層建築(經濟)決定了上層建築(政治)」的理論規律。當然在國際情勢不利的背景之下,中國的經濟脆弱性已對中共的統治正當性帶來衝擊,這反應出習近平對掌握政治權力的危機意識,或許正因如此方能解釋當前中共政治超前經濟的部署邏輯,短期緩解下層(經濟)崩解的大患,但長期而言誰都不敢說。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