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辭世 台灣民主推手貢獻不可磨滅

前總統李登輝今年2月因於家中進食時不慎嗆咳,緊急送到台北榮總治療,但住院半年仍未好轉,且本身又有多重慢性疾病,再加上年事已高,今天(30日)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耆壽98歲。

李登輝生平

李登輝於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日治時代台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的「源興居」。李登輝曾任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與中華民國第7(繼任)及第8、9任總統任期自1988年1月13日至2000年5月20日,長達12年,他是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總統任內曾推動「萬年國會改選」、「總統直選」等,被認為是中華民國民主化的重要推手,曾被譽為「民主先生」、「台灣之父」。

李登輝的從政之路

李登輝的從政之路是從1972年入閣擔任政務委員才開始,自此之前他是在台大任教的農業專家,並在農復會任職。而1970年聯合國開發總署東亞支部邀請他到曼谷主講農業經濟問題時,政府因為他政治上「觀察中」的原因,沒有允許他出境,後來獲得時任農復會的長官沈宗瀚等人的推薦進入政界,並以政務委員入閣,成為當時中華民國最年輕的閣員,年方49歲。

李登輝在1984年因時任的副總統謝東閔退休,當時的總統蔣經國提名李登輝為第七任副總統,並經第一屆國民大會第7次選舉當選為第7任副總統;直到1988年1月13日,時任國民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台灣省籍的總統。而1990年5月20日,李登輝獲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第8任總統,開始完整任期,1996年,國民黨提名李登輝以及台灣本省人連戰搭檔競選正副總統,以54.0%的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9任總統,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公民直選的國家元首。

李登輝任內的民主化重大改革

李登輝在12年的總統任期內曾推動多項民主化的重大改革,包括曾支持為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鄭南榕;在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時,李登輝也透過聲明譴責中共武力鎮壓民主運動;也曾召開「國是會議」,徵求各界意見作為憲政改革參考,並配合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的要求,解決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包括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退職問題,並於1991年5月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展開第一次修憲,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使各中央民意機關得以換屆改選。修憲後,中華民國的民主改革即快速進入深化階段。

重大兩岸論述

李登輝在總統任內採取「務實外交」,默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的場合,取代兩蔣時代過去「漢賊不兩立」,並與多個國家建立或恢復邦交,並以總統身分成功出訪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美國等無邦交國,而李登輝對於兩岸關係也曾有重要論述。他於1995年重返母校康乃爾大學,在歐林講座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公開演說,首次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家定位,此舉不僅打破將近17年未有中華民國最高層官員訪美的慣例,也引發了中共強烈抗議,對台灣南北海域發動飛彈試射以及軍事演習,引爆所謂的「台海危機」。此外,李登輝也曾在1999年7月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時,明確提到海峽兩岸的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甚至於2007年接受專訪時指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並提出正名、制憲、國家認同、加入聯合國則是國家正常化等理論。

李登輝實現第一次政黨輪替

2000年李登輝總統任期屆滿,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推出陳水扁以39.3%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10任總統,也由於陳水扁的當選,李登輝實現了「在任內和平轉移政權」的理想,國民黨成為在野黨,結束長達55年的執政,完成了台灣歷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長達12年的「李登輝時代」也劃下句點。不過,由於國民黨大敗,黨內要求李登輝為敗選辭去黨主席一職,李登輝辭去黨主席與卸任總統後,完全離開國民黨的權力核心,更在2001年9月21日為新成立的台灣團結聯盟候選人站台,被國民黨撤銷黨籍,李登輝雖然並非台聯黨員,但一直被譽為台聯的精神領袖,近年來則因年事已高,鮮少出席公開活動,偶爾會出席台聯的募款餐會,對時事發表評論。

而為了持續推動台灣民主化、本土化改革,李登輝於2001年12月間號召台灣社會有志之士成立「群策會」,盼藉此凝聚民間力量,提升台灣主體意識,並於2012年8月31日正式更名為「李登輝基金會」,致力籌建李登輝圖書館,以作為守護台灣主體意識及民主價值的永久基地。

台灣自2000年以來已成功實現三次和平政黨輪替,在李登輝12年的總統任內,廢除了不合時宜、不具備民主代表性的「國民大會」,讓萬年立委退休,推動總統直選等,使得台灣政治體制從「一黨專制」轉向多黨共存的「競爭性政黨體制」。雖然國民黨或許因此由盛轉衰,但台灣民主化的發展過程中,李登輝的貢獻長遠、巨大、不可磨滅。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