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不努力,所以沒資格難過」,這句話零邏輯!不管有沒有努力,我們都有資格發洩情緒

當孩子長期在學習領域中表現不佳,因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時,很可能就會落入逃避循環裡;家長對此也覺得束手無策,畢竟孩子都自覺做不到了。這時,我們就落進負向學習循環中(參考下圖),親子雙方都覺得很無力。孩子因為表現不佳而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是相當正常的事,我們不用急著催促孩子從挫敗中馬上站起來,孩子仍需要一些時間消化自己的情緒。與此同時,家長的陪伴跟引導是很有幫助的事。

不少大人看到孩子因為失敗而低落難過時,可能會忍不住說:「你不努力,所以沒資格難過。」「我早就跟你說了,你現在弄這什麼東西,還好意思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類的話語。「不努力,所以沒資格難過」這邏輯乍聽似乎有道理,但事實上根本不通。

任何人不管有沒有努力,遭遇挫敗都會難過。這種難過跟努力無關,而是因為在乎事情的成敗與評論,是這份在乎的念頭帶來失落與難過,而「努力」是孩子不想再次挫敗而做出的補償。所以「會難過」反映出孩子的在乎,「不想再難過」帶出下一次改進的機會。可惜的是,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些情緒所帶來的力量。

「不努力,所以沒資格難過」這句話說穿了,其實是在對孩子說:「你沒有按照我的標準(期待)去做,失敗了活該,沒資格討拍。」

大人之所以這麼說,是自己也被孩子不順從的抗拒給傷到了,因此做出反擊;而孩子發現不順從就會被責備,於是他學到的不是承擔責任,而是順從,因為這樣才能逃避責任

大人與孩子都需要練習的課題—消化情緒

家長若想要陪伴孩子消化這種難過,或許該先好好消化自己內心的情緒,再來引導孩子一起討論。陪伴孩子消化難過時,不用冠冕堂皇或正向積極,只要表達你的理解跟認同就好,可以這樣說:「你會難過是合理的,如果是我,也會難過。我們之所以難過是因為『在乎』─在乎結果、在乎別人的看法。難過時就好好去消化它。」你別期待孩子聽完同理後能馬上復原,精神抖擻。消化都需要時間沉澱,靜下來和自己的內在對話。

而大人心中往往對孩子的能力有許多懷疑,因此看到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心中難免會跟著焦灼。當我們能夠看清楚自己的這些焦慮,並且好好消化它們,才可能給予孩子邁向成熟、獨立的空間。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心理韌性》,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博客來親子shopping誠品金石堂讀冊momo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8種多元智能,打造未來搶手人才
網路創業教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 林之晨:讓孩子有飢渴感就會有想學的動力
繼IQ、EQ之後,你知道孩子的DQ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