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話多、出門擺臭臉,孩子是怕生還是鬧彆扭?

在家話多、出門擺臭臉,孩子是怕生還是鬧彆扭?
在家話多、出門擺臭臉,孩子是怕生還是鬧彆扭?

【孩子有情緒,你都怎麼做?】

□向朋友說抱歉,等待孩子自己願意說話。
□叨唸孩子這樣沒禮貌,強迫他向朋友問好。
□直接巴下去!
□帶到旁邊訓話。

小明平常在家超級愛說話,總是叨叨絮絮說著學校的事,看起來活潑外向。可是每次和爸媽去參加朋友聚餐,或是到很熟的叔叔阿姨家,都不願意和人打招呼,甚至故意擺臭臉。有時在生活上遇到一點小事,也會馬上卡住當機,一動也不動。不安慰還好,一安慰反而哭得唏哩嘩啦。

小明究竟是鬧彆扭、不給爸媽面子,還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是害羞,還是焦慮?

小明其實不是故意找麻煩,只是太容易「緊張」。因為行為表現策略不成熟,常常讓爸媽陷入尷尬場面。面對這樣容易緊張的孩子,爸媽的第一件事,是要先區辨「害羞」與「焦慮」之間的區別。

如果孩子只是個性內向,比較容易害羞,爸媽不用太擔心,只要耐心陪伴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已經有「焦慮」的徵兆出現,像是咬指甲、拔頭髮、口吃……等小動作時,爸媽就要特別注意。如果沒有適時協助,長大後可能會有「拒絕上學」的情況。

「焦慮」的情緒在孩子兩歲以後才會出現,它是「害怕」和「擔心」兩種情緒的結合。「害怕」是由於對具體事物感到威脅引起的恐懼,像是怕狗;「擔心」則是對想像事物感到害怕而引起的恐懼,像是怕鬼。這兩種情緒交織起來,就會產生「焦慮」,讓人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坐立難安,會希望可以立即脫離當下。

只要可以離開當下,孩子會願意嘗試各種不同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回到一開始小明遇到的問題,讓我們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這種情境下,小明如果「惹毛大人」,爸媽會覺得很丟臉,就會先帶他離開讓他可以避開這場景,你覺得這時他會選擇「不去看人」,還是去「惹毛大人」呢?

勇氣不是來自鼓勵

「緊張」不是壞事,相反的,這是維持生存的必需。它就像生活中的「警報器」,讓人可以察覺隱藏的威脅,立即集中大腦所有資源去面對可能的挑戰。爸媽需要學會正向看待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使用威脅的語言,像是:「再哭就把你丟掉!」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更容易失控。

容易緊張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罪惡感」,而是「安全感」。當孩子有了強而有力的依靠,感覺到你在背後的信任,他才能鼓起勇氣面對壓力。只不過勇氣並不是靠口頭上的鼓勵,而是在安全的情境下,增加孩子獲得正向經驗的機會,才能逐漸建立起來。

面對容易「緊張」的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鼓勵」。就算你說一百遍、一千遍「勇敢一點」,也不會真的讓孩子覺得勇氣十足,反而可能讓他之後一聽到「勇敢」、「加油」、「試試看」這類鼓勵的字眼,就感到不對勁,更容易陷入緊張焦慮的情緒。

調整自己,改變孩子

一、提早三十分鐘到

對於容易緊張的孩子來說,他們最害怕成為焦點,因此不要覺得差一、兩分鐘遲到沒關係。回想自己小時候,遲到時走進教室,全班幾十雙眼睛盯著你,會不會覺得很緊張呢?對這些容易緊張的孩子來說,那會是多大的壓力。

我們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早一點出門,幫助孩子養成早到的習慣。一來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二來對孩子來說,他會認為自己是主人,其他客人只是來加入他的。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下多多練習,再慢慢引導到不熟悉的地點,才能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經驗。

此外,現在孩子們常常會安排許多才藝課,如果是新課程或新地點,更建議爸媽在最前面幾次提早三十分鐘到,讓孩子有暖機的時間。

二、做事前預習

對於預期性較低、自尊心較強的孩子,常會因為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變得很緊張。這時可以透過「預習」,幫助孩子了解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當孩子清楚知道會發生哪些事情,就不會亂想一堆有的沒的嚇壞自己。

不只是孩子,我們大人也是一樣,對於不熟悉的事物總是比較容易緊張或擔心,但透過事前演練,可以有效減少緊張感。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預期能力尚未成熟,這時家長的協助就很重要。以小明的例子來說,爸媽可以先拿等一下要見面的親友照片給小明看過,讓他「預演」要說些什麼,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幫助孩子多做練習。

三、多運動調整體態

焦慮是由於交感神經過度活躍所導致,因此可以透過運動、深呼吸的方式減緩孩子不舒服的感受。研究顯示,當跑步一千六百公尺時,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讓人感到愉悅而有效降低焦慮與憂鬱的感受。

爸媽也不要忽略「姿勢」與「情緒」之間的關聯性,可以多帶著孩子一起把雙手舉高,做擴胸動作,讓孩子把雙肩打開,這樣不僅可以改變孩子站姿,更可以讓孩子看起來較有自信,不會顯得畏畏縮縮。

請收起你的批判,去接納孩子「緊張」這個特質。正面看待孩子的個性,再加上適當的引導,孩子自然會漸漸改變。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也不是包容,而是找到適合的方式。

作者簡介|廖笙光(光光老師)

2000年進入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工作,正式踏入兒童發展領域。2018年創辦「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現任中心執行長。

在投入兒童發展近20年的時間內,發現再調皮的孩子都有不為人知的優點,只是無法適當表達讓大人知道。成人往往忘記自己小時候的感受,所以無法與孩子溝通,才會有許多不必要的衝突。相信「了解」永遠是協助孩子的第一步,只要大人願意放開心胸,就能聽見孩子內心的聲音。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光光老師的高情商教養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孩子「柿子挑軟的吃」,用3個方式來引導他長大
當孩子:「不要、不要」,父母可以做的3件事
教出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孩子,多「對話」取代要孩子「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