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答案的「雙語教育」:來自臺灣的教育現場

臺日跨國婚姻的日藉家長,在以臺灣生活為主的環境,如何讓小孩接受雙語教育,並透過持續自主的學習,培養讀寫能力與日本的人格特質,以同樣處境的前輩為借鏡,筆者仍在進行摸索。

雙語教育的「傳承」觀點

談起雙語教育,人們常會把它放在培養能在世界經濟前線活躍的國際化人才這個脈絡下來談。但筆者在這篇文章裡想強調的,是以臺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生下的臺日混血兒為對象的日語教育,這樣的日語教育背後常有父母的一種期待:「即便小孩在海外成長,也希望他能傳承父母的母語,也就是日語。」像這樣的當事人,雖然平常不容易看見,但包括筆者在內其實有一定的數量,今後也會持續增加。

在臺灣學習日語的選項

若想要在臺灣讓小孩學會日語,往往在都會區會有較多的選項,主要有附設日語班的私立幼兒園、臺北、臺中、高雄的私立日僑學校(有小學部與中學部)、補習班、補習學校、家庭教師以及通訊課程等等。

其中的選項之一,便是位於臺北市的非營利的「臺北日本語授業校」,不管是畢業生或是家長都異口同聲表示「雖然辛苦,但受益良多」。這是一間補習學校,沒有校舍,組織主要是由家長擔任志工進行營運。


家長親自在自己小孩所在的學年班上授課,教務、行政、營運全都由志工負責(提供:臺北日本語授業校)

這間學校分成幼兒班、小一至小六各學年班,以及中學班,現在約有90名學生在這裡使用日本的國語教科書進行學習。最初不過是由數名日籍母親親自開辦,但2020年即將迎來設立20周年,現在也受日本政府認證成為援助對象學校。

學校裡的教務、行政與營運,全都是由參與的家長以志工形式來進行的,筆者想在這邊強調,這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日本的小學裡,一年的國語授課時數六年平均下來,約是243.5小時,但「臺北日本語授業校」的一年授課時數僅約60小時,也就是說沒有教師經驗的家長,必須使用僅四分之一的時數,參考教師手冊等資料來進行授課。

即便是不負責教務的家長,也會在教室支援,上下學期間與上課時的保安巡視也都是由家長擔任。除了課程之外,每年還會舉辦一次文集製作、成果發表會、避難訓練等日本式活動,因此要持續參與是相當消耗精力的。


由於授課時間有限,因此也需要指定作業以及在家學習的內容。負責教務的家長會斟酌份量,思考該指定哪個部分當作作業(筆者攝影)

日籍母親N的2位臺日混血兒都從幼兒班便在「臺北日本語授業校」就讀,筆者訪問了N,問她為什麼會選擇這間學校。

「之所以選擇這間學校,是因為我覺得必須要有一個環境,讓家庭背景相似的小孩能一起學日語、一起成長。小孩成長之後也會需要夥伴,說些他們不願意對家長說的事情。」

在臺灣進行臺日雙語教育的優勢

筆者訪問到服部美貴,她平時在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日語,本身也是家長,小孩曾在「臺北日本語授業校」就讀了11年。她在2010、11年度曾擔任學校的營運委員長,現在雖然小孩已經畢業,她仍繼續擔任學校顧問。


服部美貴所著書籍(筆者攝影)

服部美貴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日本語文學系講師,從2005年便作為家長參與臺北日本語授業校的活動。2012年起擔任臺灣傳承日語交流網代表。著有《在臺出生成長之臺日混血兒雙語使用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筆者曾以為在臺灣的臺日雙語教育,有益的資訊很少,進行起來非常困難,但服部所說的一席話,卻讓筆者有了不同的發現。
「臺灣當地學校裡,小孩學的中文漢字是『繁體字』,這比日語漢字還要困難、複雜,所以在臺灣學會了繁體字之後,學日語時便不太會對漢字產生抗拒,這可以說是在臺灣進行臺日雙語教育的一大優勢。」

包括筆者在內,讓很多日籍家長煩惱不已的,便是臺灣的填鴨式教育。筆者在臺北生活,小孩從小學一年級便被指派一大堆作業。雖然每個班導的教育方針不盡相同,但有時小孩的作業的確多到連家長看了都覺得心疼。小學生在飯館或咖啡廳裡寫作業寫到很晚,是很常見的景象。

作業裡佔大多數的,便是生字練習。例如,臺灣的小一生便要學習「聲」、「邊」這種複雜的漢字。中國大陸使用的是簡化後的「簡體字」,臺灣則要學習複雜的「繁體字」。

附帶一提,臺灣小學生六年內學習的漢字量約為2,000~2,500字,日本小學生六年內學習的則是文部科學省所規定的教育漢字1,026字。雖然日語裡一個漢字就有音讀訓讀等多種讀法,單憑字數無法正確比較,但仍由此可見臺灣人必須要學會的漢字數量之多。


筆者的小孩在當地學校就讀小一時實際使用過的國語(中文)教科書(筆者攝影)

服部接著說道:「就算家長希望讓小孩跟自己一樣學會日語,但要一邊就讀當地學校,一邊學習日語,絕對不是簡單的事。不過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臺灣看似枯燥乏味的漢字學習,其實對於日語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

具有相同處境才能感同身受的煩惱與喜悅

「『臺北日本語授業校』的好處是,在這裡可以一邊看著高學年學長姊的身影,一邊與同班同學一起升班。不只對小孩來說是如此,對家長而言也是如此。」本身小孩也曾在該校就讀過的服部如此說道。

「比如說在幼兒班,要把小孩帶進教室、讓他在座位上坐好就已經相當辛苦了。小學低學年班要和當地學校課程同時進行,中高學年還要考慮和才藝學習之間的平衡,到了中學班則要煩惱高中升學。『臺北日本語授業校』是由家長親自營運,所以各個學年家長們常討論的話題自然都會傳入耳中。

教務方面,家長多是從幼兒班開始,內容逐漸朝高學年發展,所以可以漸漸習慣。當然,包括自己的小孩在內,要教小孩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和我在大學教學生日語的困難處是完全不同的。在學校裡我們用的不是教外國人日語的教材,而是使用日本的教科書來指導生活層面已經能使用日語的小孩,我認為這樣的任務,由對小孩的日語使用狀況與當地學校的學習情況有所理解的家長來負責,是最適合的。」

雖然筆者對N以及服部的訪問是分開進行的,但兩人都提到同一件事,讓筆者印象深刻。「家長要求小孩『你要學日語!』,小孩不見得領情,但家長可以採取一種『和媽媽一起加油吧!』的態度,這樣小孩便會理解,也會看到家長的努力。而且在這間學校裡,大家看的不只是自己的小孩,而是由所有人一起照顧所有小孩,讓大家能夠一起成長。」

「臺北日本語授業校」畢業典禮上,畢業生與家長往往熱淚盈眶,這都是因為大家在這裡與夥伴同甘共苦,有著同樣的喜悅以及成就感的緣故。

「雙語教育」根基於當地生活

個人認為,日語裡充滿著「日本人的精神」,那代表著「解讀能力」,也就是對事物進行深入想像與思考的能力。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筆者常常感覺到,以前透過國語教科書所培養的解讀能力,至今仍支撐著在海外生活、工作、育兒的自己。正因如此,筆者認為許多家長的期待──期待小孩在培養人格基礎的階段,既然作為日本人的孩童出生,便要培養一些日本人的特質──這樣的家長心理,是相當可貴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正如前文服部所說的,雙語教育是一個必須先有當地生活的穩固基礎,才能成立的選項。

有個在臺灣經營語言學校的經營者的話語,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人類只要擁有一個能讀懂言下之意的語言,便能獲救。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能成為我們支柱的母語,再來談第二語言。」

究竟雙語教育該如何進行,答案或許不只一個,所以我們只能汲取同屬臺日跨國婚姻前輩的經驗與智慧,在親子之間、家庭之間一邊討論、一邊摸索。借用服部的一句話:「語言教育最終仍是為了當事者自身的幸福。」

在臺灣的臺日雙語教育,出口在何方?

筆者自身對小孩進行臺日雙語教育的道路才剛起步,今後說不定會遇到必須暫時中止,或是不得不放棄的情況。然而直到筆者成為當事者之後,才終於明白雙語者絕非自然形成,而是必須付出相對應的努力。

我們每天都被迫在教育上做選擇,如此我們便不得不在意,自己的選擇根據究竟為何?今後筆者也會持續探索臺日雙語教育的出口,其究竟在何方。

標題圖片:做作業中的同學(筆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