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健觀點》金馬獎可以成為台語的葉克膜嗎?

《親愛的房客》陳淑芳(左)勇奪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獎,該片男主角莫子儀(右)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兩人在戲中對話時都講台語,代表台語大勝了嗎?   圖:翻攝Instagram
《親愛的房客》陳淑芳(左)勇奪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獎,該片男主角莫子儀(右)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兩人在戲中對話時都講台語,代表台語大勝了嗎? 圖:翻攝Instagram

[新頭殼newtalk] 有句台語俗諺說「七月半鴨毋知死」,意思就是台灣民間習俗認為鴨比較「陰」,因此通常拜神都用雞,只有等到農曆七月半普渡孤魂野鬼時才用鴨。但鴨子不懂台灣民俗,七月半快到了,仍像平日悠哉悠哉地到處晃蕩,不知道自己死期將近。

有位很年輕的台派網友,興高采烈地在臉書裡私訊:「管大,台語大勝了!」但本魯不懂這年輕網友為何這麼說?他解釋道:

「今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陳淑芳,在《孤味》與《親愛的房客》裡,演的都是台語角色。而最佳男配角納豆,在《同學麥娜斯》裡,演的也是台語角色。就連最佳男主角莫子儀,在《親愛的房客》裡,和女配角陳淑芳對話時也都講台語。台語在金馬獎裡佔了8分之7,這不是台語大勝了嗎?」

偏偏吃多了小叮噹「誠實豆沙包」的鍵盤小五郎,說話往往比柯文哲更白目,對這位善良到有點87的小朋友,當頭又潑下一盆冷水:

「這三齣電影跟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與最佳改編劇本都無緣,顯然評審們也有共識,這是演員的演技救了這幾齣戲。莫子儀多年的劇場經驗,納豆在演藝圈混了這麼多年,陳淑芳的台語更是早已成了戲精,不僅能演戲,還能帶戲。但陳淑芳也81歲了,只比11年前去世的文英阿姨小3歲,金馬獎最多只是台語的葉克膜,能暫時替代肺臟與心臟的部份功能而已,如果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台語終究還是回天乏術的。」

年輕演員的台語口條為何爛到渣?

當然,在拙作登錄上網前,本魯確實也掙扎了幾天。台片跟台語一樣,都在加護病房,因此對於還在檔期中的台片,是「嘴」它造成話題,像電擊心臟一樣,讓更多鄉民知道後,買票進場一探究竟?還是保持靜默,自生或者自滅都憑天意?

但是想到自己天生具備的「扶龍命格」,這些年被本魯「嘴」過的電影,事後票房都至少破億,證明管大還真「顧人怨」。反正既然仇人多,又向來是收視率參考的反指標,那就更要為台片「貢獻」一下了吧?

其實像本魯這樣的老芋仔,不可能是什麼台語魔人,所以也不會去挑剔劇中演員的腔調,例如既然劇中地點設定在台南,大家說話怎麼開頭不加「啊」?結尾不加「逆」?……

本魯比較在意的,還是年輕演員的口條。其實只要口條順,即使像《花甲男孩轉大人》,四個兄妹蔡振南、龍劭華與康康到海裕芬,劇情顯示雖在同一家庭長大,每個人的台語口音卻不僅是南腔北調,甚至還有海口腔與外省調。但老演員的口條順,除非觀眾是台語魔人,否則在電視機前是不會「出戲」的。

台語比國語難,老芋仔的本魯感同身受。想到一個不是以台語為母語的年輕演員,每個字的台語發音,從最基本的要怎麼輕緩從容?怎麼先低後揚?怎麼收聲悠遠?怎麼短促急收?進一步該怎麼轉音?怎麼發喉音?怎麼發濁音?怎麼共鳴移位?……

台語對白不像國語,不能單純的只用大小聲來控制。對白裡的哪一個字,可以多一個裝飾音?可以轉音?這真的處處都學問。為什麼年輕演員一說台語就會咬字不清?尤其一遇到轉音,國語腔就跑出來?這真的需要老演員現場指導。

雖然劇組會請台語教師,但那都只是顧問性質,台語對白還不只是咬字正確就行,還要表達出情緒。不熟悉台語的年輕演員,真的需要老演員現場教,光靠台語顧問是不夠的。尤其有些劇本,應該原本就是用國語思維寫的,為了不劇透,本魯也就不舉例。

但鄉民們請想像一下,那些用國語創作再用台語演唱,詞是詞,曲是曲,不看字幕就聽不懂歌詞的「國語式台語歌」,例如歌詞裡會有什麼千頭萬緒、恍恍惚惚……若劇本裡也出現了這種會「出戲」的國語式台語,老演員的台語嫻熟,能自行消化吸收,用觀眾能懂的方式講出來。但年輕的演員沒辦法,現場也沒人指導,當然會讓觀眾一聽到就立刻「出戲」。

越大牌的影星為何越不會講台語對白?

電影與電視劇不同,半世紀前黨國操控的老三台,雖然用各種方式打壓台語,但當時台語還算普及,電視劇又都是現場收音,所以四五年級生印象裡的台語演員,男演員像是田文仲、車軒(陳莎莉老公)、洪流……女演員像是華真真、劉明、劉秀雯、吳玲(石英老婆)、鳥來嬤吳敏……其實都是外省人。

但台語電影就不同了,台語電影跟國語電影一樣,都是事後配音,而且台詞也不是現在這種生活用語,而是像文明劇一樣的「戲文」。

戲文的好處是便於演員背本丟本,而且台詞裡絕不會出現髒話。但現在回頭看台語片,很多與瓊瑤電影或愛國軍教片一樣,動作語台詞根本就是話劇,非常做作,看了聽了會起「尷尬癌」。

另一個問題就是大牌演員片約太多,拍片都沒檔期,怎麼會有時間親自配音?所以國台語電影的問題都一樣,越大牌的演員,觀眾對他的聲音越陌生。柯俊雄首次想選立委時,在國民黨提名時就碰壁,因為老芋仔不相信那個演過英烈千秋張自忠將軍與八百壯士謝晉元團長的民族英雄,說的竟是一口台灣國語。

同樣道理,誰也無法相信,瓊瑤電影裡「二秦二林」的夢幻仙子林鳳嬌,說的也是台灣國語。因為從來就沒人在螢光幕前或螢幕前,聽過這些大牌演員的真正聲音。

相反的越是諧星,大家對他們的聲音也就越熟悉,康丁、矮子財、武拉運、戽斗、小戽斗、周遊、素珠、阿匹婆、大顆玲玲,電影業者甚至廣告業者,都指定他們要親自配音,對偶像級的反而不要求,隨便找個配音員配了就好。

另外在台語片裡,有些演員或導演是不懂台語的。《王哥柳哥遊台灣》的王哥李日章與導演李行都不會,甚至有些片場還說日語。尤其台語片全盛時期,還找過韓星、日星、港星來演的,不可能全用台語的。

因此陳淑芳能有這麼精練的台語演技,一來她本來就是科班出身(第一屆國立藝校,日後升格為藝專及台藝大),二來她又演了那麼多年需現場收音的台語連續劇,反而與台語片無關。而她在台語片時代,演的都還是主角。

黨國時代的中影,也用台語拍過一些「健康寫實片」,但經歷過那年代的人就知道,健康就不可能寫實,寫實就難以健康。台語電影的對白不夠生活化,完全像話劇;除了諧星以外,越大牌的影星,越不會講台語對白,這些都是台語片在台灣電影史上的真實缺陷。

台語在台灣滅亡的危機比美國僑界大?

台語現在即將滅亡,狀況或許比半世紀前國民黨摧殘打壓時更嚴峻。1971年主演過台視台語連續劇《江湖兒女》的田文仲,移民美國後,曾與我姊姊搭檔主持過一些晚會。

我姊姊曾是美國僑界的廣播人,老台僑看到他們堅持講台語,老廣看到他們也堅持講粵語,加上華語及英語,因此台灣媒體人在美國,往往都能四聲道任意轉換,台語比在台灣時還「輪轉」。我姊姊回台時,竟有人問她是不是長老會的傳道人?

相反的,本魯在台灣,雖號稱是台文所碩士,台語卻越來越生疏,比起30多年前當兵與在大同公司工作時,反而爛到渣。之前去綠色和平電台上節目替公司打書,講台語的速度比李登輝、林洋港講國語時還慢,主持人急到拜託本魯趕快換說國語,不然時間不夠,原本答應要說的三個故事,結果一個都不完。

台灣的環境,確實越來越不利於台語的保存,尤其在都會區求學工作的年輕人,即使是綠營新一代的政治工作者,也都變得只會用國語了。台語在台灣滅亡的危機,恐怕比在美國僑界都還要大。金馬獎可以成為台語的葉克膜嗎?本魯期盼,卻也有些許絕望。

更多新頭殼報導
武統學者李毅超狂言論惹議 中國人大重陽研究院急切割
抵制中國!印度再以國安為由 封殺支付寶等43款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