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誤食事故增加12例 成人不可輕忽

靖娟基金會今日(17)於臺北市士林親子館舉辦「108年兒童事故傷害新聞統計分析記者會」,針對108年兒童事故傷害新聞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有358名兒童因事故而傷亡,且6歲(含)以下幼童佔所有死傷比例超過五成!根據事故類型分析發現,「交通事故」及「照顧疏忽」是造成兒童死傷的兩大主因,且其中兒童「誤食」的個案數量明顯攀升,108年共有12名兒童因誤食而造成死傷!靖娟經過統計分析並對照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onsumer Product SafetyCommission,以下簡稱CPSC)公告易導致兒童誤食的常見玩具與用品,提醒家長須特別留意;同時邀請小兒科醫師現身說明嬰幼兒誤食時的正確應對方法。 根據IBABY愛寶貝親子網內所蒐集之108年兒童事故傷害新聞分析,排除兒、性侵等類別,共發生276件兒童事故傷害新聞,導致45位14歲以下兒童死亡,313位兒童受到身體或心理的創傷。以死傷原因來分析,前三名造成死傷的事故類型分別為「交通事故」(120人)、「照顧疏忽」(76人)、「建物/設施安全」(33人),其中超過五成為6歲(含)以下的幼童,該年齡層因發展尚待展開且缺乏判斷危險之能力,因此照顧責任8成需歸責於成人,顯示照顧者相關知能有待提升並應增加風險意識。 探究108年兒童誤食造成傷亡的原因,有12名幼童因誤食用品造成死傷,案例包括孩童在玩耍時,誤將玩具或物品放入口中,以及照顧者未將危險用品確實收納,造成孩童拿取誤食。進一步分析事故發生的場域,發現誤食的場所以居家場域為主,家庭為學齡前幼兒最常活動的環境,但照顧者往往輕忽居家環境的安全性,藥品、清潔用品、小物件、玩具等都有可能在孩子探索環境的過程中被送入口中。 靖娟基金會為提醒家長避免孩童誤食事故的發生,統計近三年(106年至108年)誤食的事故數量(33人),發現相較103年至105年(9人),幼童誤食的比例明顯攀升,人數成長將近4倍!誤食的類別也更加多元,以「生活用品」(如水壺瓶蓋、螺絲及打火機零件等)、「文具用品」(如貼紙、膠水)及「玩具」(如巴克球、水晶寶寶、史萊姆)、「化學用品」(如除草劑、檸檬酸、硼砂)為主要的誤食類型。過往的誤食類別則多為「成人藥品」(如安眠藥、血壓藥)及「嬰兒用品」(如口水巾)。相比之下,近三年誤食的類別更加廣泛,顯示照顧者在危險用品的收納上須特別謹慎與留意。 為提醒家長做好預防措施,靖娟基金會也對照CPSC公告,提醒家長容易導致幼童誤食的用品與玩具,其中被召回的用品與玩具有1.巴克球:巴克球因磁力大且體積小,幼童在使用時,容易放入口中造成誤食2.水晶寶寶:色彩繽紛的水晶寶寶容易被兒童認為是糖果,而誤放入口中3.有小零件之用品與玩具:含有小零件的用品與玩具若小零件發生脫落,可能造成兒童攝入的危險4.需裝設電池的用品與玩具:電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頻率高,當電池蓋發生脫落,便會增加幼童觸碰與誤食之機率5.含磁鐵類之用品與玩具:誤食磁鐵會造成體內危害,故使用含磁鐵類之用具須特別謹慎6.兒童吸管水壺:吸管在使用時,破裂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造成兒童誤食與食道阻塞之風險。CPSC公告召回之用品與玩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都是常使用到的物品,故家長在挑選及使用時,須特別小心及注意。 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陳偉燾也現身說明孩子遭遇誤食時,可能出現咳嗽、流口水、吞嚥困難、胸口不適與胃痛等症狀。當孩童出現症狀後,需立即就醫,醫師建議家長切勿進行任何急救措施,延誤孩童就醫的時間。醫師亦現場破除家長與照顧者對於誤食錯誤的觀念迷思,強調「誤食五不』:1.不催吐2.不進食3.不徒手挖取4.不酸鹼中和5.不任意使用急救措施。若發生誤食事故,確認孩童出現上述症狀後,應立刻就醫,如有發生呼吸困難的情況,才可考慮使用拍背、壓胸及哈姆 立克法做緊急處理。 家長常認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忽略了家內危險用品的擺放與收納,使孩童在家中容易因疏忽而身陷險境。年關將近,孩子長時間於居家環境中,靖娟透過此記者會提醒家長與照顧者注意居家安全。只要多一分留意,孩子便多一分保障。每位孩子的生命珍貴且無價,在此呼籲政府應針對兒童安全制定更多實際政策,將易造成幼童危機的玩具與用品納入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檢驗項目,監督業者在包裝內標示兒童適用年齡,共同守護孩子平安成長!此外,家長與照顧者亦應具備充分的居家安全知能,讓家安全,也讓孩子更安全,想獲取更多居家安全知能,歡迎至靖娟基金會居家示範館參觀,報名表單https://tinyurl.com/y6ctujk5 。若需要更多兒童安全及育兒資訊,可至http://www.ibaby.org.tw/ 「IBABY愛寶貝親子網」查詢。 圖一:馬偕醫院小兒科陳偉燾醫師示範嬰幼兒誤食發生呼吸困難時的急救措施 圖二:林月琴執行長提醒生活中容易導致誤食的用品類別 圖三:家長現場分享平時如何預防孩子發生誤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