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寒冬!旅行社撐不住裁員、精簡門市 業者:需跟著轉型推精緻國旅

疫情重挫全球的觀光產業,儘管台灣防疫成功,但現在國外旅客進不來、也出不去,對旅行社業者是一大打擊,像是東南旅行社扛不住,宣布裁員15%,雄獅和易遊網也精簡門市,加上10月底,政府旅遊補助結束,要如何撐下去成為業者的一場硬戰。

圖/TVBS資料畫面
圖/TVBS資料畫面

東南旅行社公關廖宇宸:「考量到其業務狀況,還是一個緊縮的狀態之下,裁員了將近15%左右的人力資源需求。」

又一家旅行社撐不下去,宣布裁員,國外旅客進不來、也出不去,沒團可以帶,旅行社業者苦撐,雄獅、易遊網也選擇精簡門市數量,但也有人順應趨勢,挖掘深度國旅,專接企業員工旅遊訂單,業績不減反增。

旅行社副總經理劉志強:「我們以往配合的這些客戶們,那麼他們就是跟以往一樣相對的情況下,那我今年不管有賺錢沒賺錢,我沒辦法出國,我把這筆預算挪在國內,所以說對於企業的總消費的預算,其實落差不會太大,那或是說做一些(企業)講座,這些其實很多他們本來出國的預算沒辦法,會挪到國內來做使用。這些就是旅行社就是第二階段可以去做一些琢磨的地方。」

衝國旅,是現在各家旅行社的主力,加上七月推出政府安心旅遊補助,觀光局統計,目前粗估帶動了1725萬的旅遊人潮,觀光效益達到635億,緊接著,經濟部也宣布要推出「準經濟泡泡」,但這樣的挹注,對觀光業來說,似乎還是不夠。

旅行社副總經理劉志強:「多了這個區塊(準經濟泡泡),我覺得對整個觀光產業是會有幫助的,但對旅行社的挹注層面會相對少,因為觀光產業不單單只是旅行社一個行業而已,國內畢竟台灣這麼小一點點的人,這麼小的一個地方,然後這麼少的一些人,那他並不能夠養活原本就是在經營國外這些大宗旅行社。」

圖/TVBS
圖/TVBS

旅行公會全聯會發言人呂中豪:「薪資補助在11、12月還沒這麼明朗的時候,很多的業者已經扛不住這個壓力,我剛剛講營收來說的落差,確實是滿大的,那他們也希望在11月的時候,一定要做一些人事上面精簡的動作,不然對公司的維運也是滿辛苦的。」

記者劉俐均:「安心旅遊補助對國內旅遊幫助不少,不過隨著補助在10月底結束,有不少業者憂心,旅遊業的寒冬即將到來,交通部也宣布將再推出五大振興措施來紓困,但仍然有導遊等不了,只好先做起了兼職工作。」

英語導遊賴衍全:「一般我都是跑餐期的時段,就是可能10點半跑到下午兩點左右。」

中午訂餐的尖峰時刻一到,將車上裝備整頓好,就準備上線接單,有三年領隊經驗的賴先生,今年才又多考了一張外語導遊證照,要開始轉國際導遊,但卻遇上疫情,不僅國外去不了,連國內帶團的訂單,也瞬間銳減。

圖/TVBS資料畫面
圖/TVBS資料畫面

英語導遊賴衍全:「所以是有規劃可能走紐澳中長線,或是一些短程線,就是試著去帶團,但是剛好疫情的關係,補助這部分都已經結束了,所以現在的工作來源大部分都是靠外送,跟假日去帶國民旅遊的團型為主。」

平日兼職做外送,到了假日才有國內旅遊團可以接,這是這一年所有導遊的寫照,為了維持生計、有的一樣兼做外送、有的轉職開店做生意,旅遊業者從上游到下游,為了止血,只能不斷做出應變。

旅遊電商平台同樣業績也下滑,少了國際訂單,轉而深耕在台灣國旅行程,用創新的行銷策略,盼能躲過危機。

旅遊電商平台營銷長黃昭瑛:「我們也的確會受影響,比如說我們剛剛提到的,我們本來做海外的旅遊,我們現在轉做國內的旅遊,那本來做行銷的同事,現在在開發商品,做商品的企劃跟包裝,那我覺得台灣因為防疫成功,所以國旅還可以做,那我覺得差別只有差在你的轉速多大,現在的商品已經不是以往的那種國旅商品,而是更精緻、更特色,更具有企劃。」

全球都在經歷旅遊寒冬,台灣的邊境解封,恐怕得等到明年年底才有希望,觀光產業,面臨的是一場長期抗戰,如何才能戰勝疫情,撐到最後,考驗政府與業者的應變機制。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

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

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加入社團‧疫起發聲】

邀請世界各角落的你

加入Facebook社團【全球說疫情】

訴說封城和防疫大小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94299717696509/

更多 TVBS 報導
士林夜市攏嘸人 攤商嘆:「坑殺觀光客」自食惡果!
來玩!交通部擬「孝親專案」 吸客北上住宿
觀光旅遊補助將終止 林佳龍曝下一步:聚焦團旅
士林夜市傳百攤歇業 宅神9年前預言:註定崩壞

疫情衝擊經濟
疫情考量! 富邦集團取消尾牙 改發加菜金及餐費共4千元
日本7~9月GDP反彈 疫情當頭企業無感
慘! 踩雷加疫情 國銀六處海外市場傳出虧損
大韓航空收購韓亞航空 目標全球十大航空
不畏今年疫情 台灣前20大品牌創造百億美元價值年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