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臺中記憶 劉曜華談臺灣省城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由南到北的開發歷史中,彰化鹿港一直都是中部的聚落核心,但您知道臺中曾經是臺灣的行政中心嗎?全國廣播《生活AGOGO-說在地的故事》節目邀請到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的教授劉曜華,分享臺灣省城的故事。

「郵遞區號的遞增可以看出區域開發的演變,例如中區400、東區401、南區402、西區403,數字由小到大的順序就是開發的進程!」飲水要思源,劉曜華認為,城市的開發歷史是非常重要的。

臺灣省城是規劃於臺中、統轄整個臺灣省的行政中心,劉曜華坦承,由於現今絕大多數的設施都已經拆除,省城實際的位置眾說紛紜,但大致的範圍應該是以臺中火車站一帶為核心,橫跨中區、東區、南區的一個行政區域。

至於省城的建設始末,劉曜華表示,從荷蘭人的年代開始,傳統上就以臺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後來牡丹社事件促使臺北府城出現,中法戰爭把整個臺灣跟澎湖都扯進戰亂,進而導致1885年臺灣建省。比起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的臺南、臺北兩個城市,巡撫劉銘傳決定在當時還以農村聚落為主的臺中建設臺灣省城,同時也是省城、府城、縣城三合一的行政中心。

「『臺灣』這兩個字就在當時成為中部的專利!」劉曜華笑說。

劉銘傳當時的建設是有全島的配套措施包括鐵道,只可惜建設的經費龐大,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巡撫之間可能又沒有做好相關交接,臺灣省城在臺中的建設一直延宕,繼任巡撫在1894年的時候把臺灣省城移到既有的臺北府城,所以在1895年日本人來之前臺北曾經擔任過一年的臺灣省城,日本人來之後也就把臺灣總督府設置在臺北。

彰化鹿港一直是中部最大的聚落,也是中臺灣的行政中心,不過由於地理條件易攻難守,考量公共衛生、戰略條件等因素,日本人在尋找適合建設行政中心的地點時,希望能往內陸靠近,再加上既有臺灣省城的建設,所以最後選擇臺中做為中部地區的行政中心。

作為行政中心,臺中快速發展,地處中央位置也讓臺中成為連結臺灣南北的重要樞紐,舉凡仕紳聚會等很多文化活動都選在臺中進行,日本人也積極建設臺中這個「小京都」。後來日本人離開,換國民政府來,一樣基於戰略考量,臺灣省政府、省議會也選擇中部地區作為行政中心,甚至連故宮都一度位於霧峰。

「從清朝到國民政府,臺中地區一直都與臺灣省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如果沒有臺灣省城,就沒有現在的臺中。」劉曜華指出,臺灣省城在臺中的都市發展歷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談到臺中都市面臨的挑戰與機會,劉曜華坦承,高速公路的出現、都市的擴張,都讓臺中出現「去中心化」的現象,最明顯就是曾經的都心、火車站周邊現在已經逐漸沒落,臺中人跟臺中市的歷史核心、聚落起源是越來越陌生。

「大家在出國遊玩的時候,也許都會想去逛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像是法國巴黎香榭大道,但臺中最具特色的街道在哪裡呢?」劉曜華表示,這也是當初規劃命名臺灣大道的原因。

談到臺灣大道,劉曜華指出,這條路見證臺中地區的發展,由東向西延伸,從火車站一帶的「歷史臺中」,綠園道至高速公路的「生活臺中」,靠近臺中工業區、中部科學園區一帶的「科技臺中」,到大肚山一帶能夠同時看見中央山脈與臺灣海峽的「景觀臺中」,最後是到臺中港的「港灣臺中」,一條路就能夠清楚的看見臺中各區域的特色。

「不只是要找到城市的記憶,更要想辦法創造魅力與吸引力!」劉曜華認為,一個城市若沒有歷史、沒有故事,就很容易被取代,對都市發展也是不健康的,像是古蹟、文化資產等,好好保存這些承載故事的地點,對於整個都市的長遠發展來說是有很重要的價值。

劉曜華坦承,很多遺憾是出於對歷史的不了解。臺中舊城區內,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還是副總統的時候曾經來過中央書局,太空人阿姆斯壯也曾經到中區住過一晚,而現在臺中公園還保存有當時臺灣省城的北門樓,這個城樓就是臺灣省城的歷史見證。

至於都市發展與文史保存的衝突,劉曜華認為,舊房子想要翻新是很正常的,但也要注意歷史建築的保存,因為都市發展需要兼容並蓄,豪華的住宅區、高級的購物大樓可能更舒適、可以賺更多錢,但再多的錢都沒有辦法買到一座城市失去的記憶。

(陳軒北 臺中報導)

節目收聽連結